2023年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优秀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2023年全国精编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5:李夏【第一篇】
建起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12万公里家访路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4:卢永根【第二篇】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
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
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
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
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身后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
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
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
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
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他不仅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
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1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
他开始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
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
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
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
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
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
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
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
那一年,卢永根71岁。
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
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
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
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
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
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
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用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
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
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
“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但就是这样“抠”的人,卢永根一出手就是100万。
在2015年,卢永根跟老伴回到了老家,他直接把祖上留下的两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给了当地的小学。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一年后,卢永根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
但他节省的性格又一次的带到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比较贵的检查或者价格较贵的新药,他和老伴就会委婉的提醒医生,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有一天,卢永根的老伴问他:“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
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
她的老伴也回答了一个“好。”
她说,“我也是准备捐的。”
就这样,达成共识的两位老人,从医院出发,颤颤巍巍的走到了银行,打开了一个黑色旧挎包,里面有十多张存折。
老人开始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最终把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大。
这是学校建校108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而这笔钱,在学校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说:“不把教育搞起来,国家强大是不可能的。”
捐完钱后,老两口又决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
“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
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走了。
有人发现,这位老人在笔记本上写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
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
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
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事迹【第三篇】
在__县栗木乡双泉村及附近十几个村落的田间、水塘边,一位80岁老人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农药瓶,这一场景已为人熟悉。为了让乡亲们不再遭遇被农药瓶碎片割伤的悲剧,8年来,他风雨无阻,默默坚守,共捡回了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
农民只是老人其中的一个身份,他还有另外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__年,19岁的他壮志满怀地加入__组织,并立誓:“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___年,老人远离家乡参加抗美援朝,并荣立三等功。六年后,他回国务农,不过从此心中多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情怀。
这位老人名字叫__。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想为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先入“党”后入“团”
__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注定和中国共产党有着不解情缘。
___年,衡东县栗木乡双泉村昏暗的地下防空洞内,4个小伙热血沸腾,紧握拳头,神情肃穆,对着党旗坚毅宣誓:“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__便是其中的一员。这年,在家务农的__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同村伙伴彭亚南父亲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地下党组织。
__与其他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暗中调查土改情况,秘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好几次都差点暴露身份,被_抓获。
“别人是先入团后入党,我是先入党后入团。”回忆这段特殊的经历,__嘴角扬起淡淡的笑容。___年1月,他光荣入伍,却没有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一个月后,由于__在部队表现优异,当时部队团长主动推荐其入团。为了不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__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___年8月,__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采访中,胡老唱起这首歌,声音嘹亮,深情款款,唱到最后,眼中溢满了泪水。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盘旋在上空密集轰炸,即使躲在防空洞里,都能听到阵阵“轰隆隆”的惊天巨响。“马路被炸得面目全非,全是一个个大窟窿!”胡老说,在那样的环境中,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主要担任通讯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了两年之久,他因此患上了眩晕症,现在,只要一搭乘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就会满脑的巨响,导致剧烈眩晕。
___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__因忠诚组织、办事扎实荣立三等功。战后,他并没有返国,而是扎根朝鲜进行和平建设,帮老百姓建房子、锄草、插田等,直到4年后方返回国内。
二、8年捡回80吨农药瓶
浓密偏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虽已是80高龄,但__与同龄老人相比显得格外的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像一阵风。
“我这人闲不住,总喜欢找点事情来做!”见不得荒田摞土,已经有多年没有种田的胡老,近年又开始种田了。近日,记者前往__家采访时,老人正从田里回来,双脚满是泥巴。
__为何捡农药瓶?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本村一村民农忙后,脚不小心被田埂上一块农药瓶的碎片给割伤。也许是农药瓶上残留的毒液所致,后来这名村民的脚虽伤愈,却留下了后遗症。
这件悲剧令他深深震撼,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不让这样的悲剧再上演。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收集人们丢掉的废农药瓶。
一辆手推车、一顶草帽、一个水壶……__不知疲惫地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的农药瓶,甚至连指甲大小的碎玻璃他都不放过。水库、塘坝、渠道……有水的地方,总能寻觅到__熟悉的身影。
8年间,__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他以本村为中心,西到20公里之外的双田、红茶亭等村,东到官庄村、霞流、吴集乡,总共走遍附近十几个村,累计行程达千余公里。
一个个废弃农药瓶、一车车废弃农药瓶……8年风雨无阻的坚持,__共从田间地头捡回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最初捡来的农药瓶和玻璃渣还有地方放,可后来捡得多了,家里也堆满了,他又把这些农药瓶和玻璃渣卖到回收玻璃的商家。可是一斤碎玻璃也就三、四分钱,有时候一车玻璃还抵不了运费。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__放着清闲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还瞎折腾,完全是“犯傻”。
有人问他:“您多年花这么大的精力在捡瓶子上。值得吗?”他说:“我老了,做不了大事,捡几个农药瓶,帮乡亲们尽点小力”。“您以后还会不会继续捡下去吗?“对,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捡下去!”回答斩钉截铁。
双泉村村党支部书记赵__说:“老胡,这辈子认死理,在别人的眼里是‘犯傻’,其实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一名党员的诺言。”
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事迹【第四篇】
__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周__同志,__年五月生,__年六月参加工作,__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事残疾人工作以来,虽然做残疾人工作事务繁杂,工作难度大,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心里始终装着的是残疾人的事,经常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他模范地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积极钻研本职工作业务,他一开始不会操作电脑,自身基础差,为此他利用业余早晚大家都休息的时间,及周六周日休息日进行练习,经他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加上经常性向电脑专业人士虚心请教,他的电脑操作应用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成为社区乃至街道电脑应用上的佼佼者,他电脑知识水平提高后,不忘传授社区的其他同事,很多同事在遇到电脑操作上的问题时,他都积极主动帮助解答并手把手的指导他们操作,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社区工作者的电脑操作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各专业口制作的电脑材料完成质量高,设计新颖,在全街道或是全市都是地位,社区工作者们都习惯称他为周老师,由于他朴实无华的态度,诚实待人的作风,热心助人的品德,因此在群众中威信颇高。
去年他参加了省残联社区残疾人工作者骨干培训班,受各地同事的启发,他开始上网了参与社区残疾人工作论坛,利用此机会他发表了大量与残联相关的文章、资料等。他为了不挤占工作时间,就利用早来晚走编辑工作材料,供网友们相互学习,如今他结交的朋友普及全省各地,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爱心活动,积极为爱心事业默默奉献着,他有个愿望:就是通过网络把各界朋友们凝聚在一起,来实现爱心助残大家做的新局面。
自从他到社区工作以来,视社区为家,将自家的三轮车、各种工具等主动拿到社区供大家使用。当社区的办公用品损坏无人维修时,他竭尽所能的进行维修,大大提高了社区各种用具的使用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我渡过难关,如今我在社区工作了,我就要用百倍的精力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爱”。这就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话语,也是一名党员对党的事业无私贡献永远无悔的心声。
上一篇:[800字]我的心愿作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