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议论文参考5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参考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传承与创新作文1000字议论文1
以传承为基,造创新大厦
王欣悦
当下,丰富多元的文化市场令人眼花缭乱,不断迭代的“时尚”似乎在取代“经典”的崇高地位。
在湖南卫视大型民歌竞唱“春天花会开”节目中,milk乐队改唱了经典音乐作品《鸿雁》。对此,有人表示赞同,但大多数人表示它偏离了经典民歌的主题,而完全沦为博取眼球的跟风之举。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创新好,还是传承好呢?
17世纪,“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牛顿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的,若此前没有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观测天空,没有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观察天体运动,牛顿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说明,唯有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有了依据,才有了支撑其理论成立的支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承是创新的另一种方式。这就好比一泓清泉有了源头后,顺着坡向前奔流一样,那源头便是传承,创新便是奔涌向前的泉水。诚然,若无传承,何谈创新?
但是创新,并不是随意、盲目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必须把握神圣经典的精神内核,能够对伟大经典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如果有了这种庄严的态度,那么增添什么新的元素,或者减少什么旧的成分,都是适宜的。像milk乐队改编乐曲那样的博眼球跟风是不可取的。虽然其创新精神值得借鉴,但就如谭维维所说“不能为了创作而创作”,仅仅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将经典作品强行融入现代流行文化,使其掉价,这是可笑的。
那如何创新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当今传承与创新的最佳方式。我们既要学会保留历史的精华,也要学会融入新时代的华章,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灵感,才能使“传承”与“创新”齐飞共进。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如是说。
清代有两位书法家,一个叫翁方纲,一个叫刘石庵。翁方纲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虞世南、欧阳询为典范。刘石庵则学习各家之长,然后发展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翁方纲评价刘石庵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石庵则反讥翁方纲道:他哪一笔是自己的?书法史证明,翁方纲逊色于刘石庵许多,因为他局限于古人的知识,自始至终都是一昧地传承,而没有自己的一点创新;而刘石庵在传承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有属于自我的创新元素。
高耸的大厦往往建立于完美的基石,就如创新的前提是一个好的传承。传承是建立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包含传承的存在。若没有传承,创新则会是无证之词和无稽之谈;若没有创新,传承便是一座锁住人们思想的监狱和无法打破的牢笼。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5篇《继承与创新议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传承与创新作文2
我们家有一个珍贵的传承。那是什么呢?别急,先让你们来读一读发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样,都会在家里休息。在暑假最炎热的几天里,奶奶总会再三邀请太太来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来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买菜,烧早饭,然后帮太太洗漱、耐心地为太太梳辫子,感觉就像我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吃好早餐,奶奶会洗好所有的衣服并把它们晾出去。中午,奶奶为太太准备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傍晚,奶奶还会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园里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莲花落”。晚上睡觉前,奶奶又为太太打好空调,让太太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安然入睡。
从我记事开始,每个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时间在我的老家度过。
“六十六岁要吃六十六块肉”,这是我们上虞人的习俗。我外婆六十六岁了,这可忙坏了我的“厨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欢吃肥肉,于是他就专挑最好吃的瘦肉——里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细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块薄片,然后上浆、滑油,一番忙碌,终于,一碗又鲜又嫩的里脊肉烧好了。外婆吃得脸上笑开了花,前几天做客时,外婆在餐桌上还对我爸爸烧的六十六块肉赞不绝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没错,我们家那珍贵的传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们家永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与创新作文3
四大文明古国想必大家都了解,那就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而到了现在,前面三个古文明已经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的只有中国。而中国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原因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诏令,自此,中华经典便开始了它源远流长的传承,也让我能够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读到那时候的经典,从经典中我能粗略地了解到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精彩,盛世的和平,百姓的安居乐业,乱世的动荡和悲惨。不是这些经典,我们是不会了解中华历史中所发生的这一切。
中华经典,我的精神家园。《三字经》教了我做人的道理,《千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爱不释手,《论语》让我知道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方法,《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刘备的仁德,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勇武,曹操的奸诈,《西游记》让我一下就进入了那奇幻的世界,也让我知道了不管多困难我们只要认定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中华经典浩瀚如海,而我看的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要阅读更多的中华经典,学习更多的古人智慧,更加充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让更多的人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把它们传承发扬到世界各地,展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继承与创新作文4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与创新作文5
记得我会背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绅写的《悯农》,这首诗是爷爷教我的。听爸爸说,这也是他会背的第一首诗。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没什么文化,差不多每天都要去一公里外的田地里辛勤地劳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夏日炎炎,爷爷都风雨无阻,从早忙到晚。爷爷他格外珍惜粮食,爷爷对我们要求不多,但我们必须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能白白浪费了粮食。
记得有一次,我盛了过多的米饭,结果吃了一半便吃不下了,于是,我将饭剩在了碗里。爷爷看见了,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你以后不要盛那么多,现在浪费了多可惜呀,下次注意一点。”难以想象,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爷爷,竟会说这么多话,我不禁有一些后悔和害怕,那天爷爷还把我吃剩的饭他给吃完了。从此,我再也不敢以吃不下为借口来浪费食物了。
我的爸爸也十分节约粮食,虽然平时买别的东西来大手大脚的,但对于食物却格外珍惜。每次在妈妈烧饭的时候,都会提醒妈妈少做点,不要烧太多,够吃了就行。
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的带领下,我们家的食物几乎没有浪费的,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坚持“光盘”行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如李绅写的,我们应该珍惜饭碗里的食物,让碗里的浪费不断减少!
上一篇:奥运思政大课观后感(精编5篇)
下一篇: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