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的观后感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悲惨世界的观后感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悲惨世界读后感1
在这个树木掩映的校园里,我终于读到了那部我向往已久的名著——《悲惨世界》。读着这部书,似乎重温了19世纪法国的历史,不过更加细致入微,更感深沉凝重。
19世纪,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世纪,也是法国文坛巨匠辈出,光彩夺目的一个世纪,诞生了一批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学家,其中最杰出的两位就是雨果和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总是以犀利的笔对社会给予无情的揭露和真实的再现,而雨果在揭露与再现的同时,作品里总是闪出人性的善良崇高,他是那么推崇正义与博爱。这些在《悲惨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着这本厚厚的小说,似乎感到了一卷长长的法国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看到的是半个世纪里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场面都是那么宏大,而描写又是那么细致入微,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一代文豪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历史洞察力,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政局更替的时代,那里有拿破仑的兵败滑铁卢,有一八三二年法国人民起义,有在动荡中发展的社会,有在动荡的社会夹缝里艰难生存的下层人民,而其中的亮色就是平凡人身上闪烁的人性之光芒。
故事讲述了贫寒的剪树枝工冉阿让,他为了姐姐的几个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进了监狱,服了十九年的苦役。出狱后,受尽世人的歧视和排斥,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而一位善良的主教却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化了这个暴躁的人,唤起了他心中沉睡了十九年的善良品质。从此,冉阿让几乎尽全力帮助了他身边每一个在悲惨的境域里挣扎的贫困人。他来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开办工厂发迹,后又被竞选为市长,却依然站在穷人一边。小城蒙特伊开始发展起来,但冉阿让却并不能摆脱苦役犯的身份,被人揭穿后,他开始了近半生的流亡生活。期间,他救助了沦落为娼妓的下层女工芳汀,让她了却了最后的心愿;收养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让这个穷苦女孩拥有了公主一般的幸福生活;甚至对人性冷酷扭曲的德纳第夫妇也给予援助之手;在街垒巷战中,他又成为一个具有伟人风范的英勇战士。
作者笔下,冉阿让的一生如传奇般惊心动魄。他可以成为苦役犯,成为逃犯,看到法律是多么荒唐残酷;他可以成为企业家,成为市长,看到上流社会的荒淫无度;然而他又永远是贫苦的劳动人民的一份子,因而他看到了人间的一切苦难。这样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的,是作者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作者使冉阿让穿梭于19世纪整个的法国社会,借冉阿让的眼睛,让法国五十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把这个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最悲惨的生活抖落出来,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这部浪漫主义作品又具有了历史般的现实风格。作者正是用这种浪漫与现实并存的手法绘制出一个历史长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之一,即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然而主人公冉阿让最深入人心之处并不是他传奇的经历,而是他高大光辉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当市长时,替农夫把深陷在泥里的马车扛出来,把一个非亲非故的小女孩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对于让自己颠沛流离的警察沙威也是以德报怨,对穷人他总是无私地相助,视他们亲人一般,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激烈的巷战。可见作者在冉阿让身上寄托了多么深厚的道德理想,倾注了多少心血。正是通过冉阿让的品格,作者表现了他的第二个主题:讴歌并呼唤博爱、无私、仁慈的精神品质。
文如其人,通过一部《悲惨世界》让人看到了大作家雨果的内心世界,雨果出身贵族,从来不曾经历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下层人民也没有过密切联系,但却在作品里不断揭露社会的黑暗,替下层人民向社会控诉,对他们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一度遭到迫害,流亡海外。正如沙皇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他们都是养尊处优的贵族青年,却为了农奴的利益与沙皇对抗,不惜为此付出自由和血的代价,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他们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关心着民族的前途命运。雨果和他们很像,只不过一个拿的是笔,一个拿的是剑。《悲惨世界》轰动一时并经久不衰,当然与它磅礴的气势、完美的叙述分不开,然而更吸引人的是渗透其中的热情和正义。
也许有人会给雨果的这份正义感扣上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帽子,说这部书有积极意义,但消极意义也不容忽视。但我从这部书里看不到一点资产阶级人道的虚伪,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的描写都是那么真挚朴实,让人清楚地感到那是作者倾注全部感情的结晶。当然,书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瑕疵,比如冷酷如机器般的警长沙威,在追捕了冉阿让多年后突然被冉阿让的伟大人格所感动,跳海自杀,这个情节的安排略显突兀,似乎不合情理。毕竟,在现实中,道德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最好还是亲自去读,才能真正了解它的伟大之处。我只想说,如果要了解雨果的伟大,或者想了解19世纪的法国,那一定要读一读《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感2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有些人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这句话很确切地诠释了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冉阿让的所作所为。
冉阿让一生都很善良吗?并不是的,他曾经是个被人嫌弃,凶残却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那是因为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冉阿让为了让可怜的姐姐和7个孩子吃上一口面包,而走上了犯罪之路——到一家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并打碎了一块玻璃。
就这样,只因为一块面包,他被判了5年刑。在这5年中,他多次越狱,又加判了19年苦役。而他越狱,只是为了想快点见到姐姐和7个孩子。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他,可能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很快就会撑不住了。这时我越看越感到愤愤不平。但是除了那些犯罪分子,还有许多是令我憎恨的,就像雨果在自序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世界上的愚昧和贫困。
监狱中那可怕的处境,使冉阿让这颗心上多了一条伤口,也留下了一道伤疤。终于熬了19年,他出狱了。但只因为他坐过牢,许多人都不愿意待见他,在他情绪低落到人生谷底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一个善良的主教帮助了他,用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最终使冉阿让成了一个善良的人,并且将爱传递给别人。
世间的一切不幸,作家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尔、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悲惨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当我们享受别人的关爱时,别忘了用爱去滋润心灵。
《悲惨世界》读后感3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但,即使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作为一个曾经的苦役犯的人性美。在当时,也许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也许他并不算是完美的,出狱后,他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但他的缺点才更让他显得真实,更贴近人性。
有一位老人被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冉阿让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他的善良,体现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读后感4
刚刚读完了《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我合上书,文章描绘的悲惨世界依稀浮现在我眼前,而在黑暗的世界中,文中的爱与善,却照亮了整本书,也把流浪在黑暗中的我领入了一个光明的境界。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世界里,人们安定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每天被和谐、幸福笼罩着。然而在我们快乐的同时,是否想起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上帝却给了他一个悲惨的世界、不公的命运。
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受到上天的惩罚?为什么即使做了无数的好事却因曾经的一件错事而永远无法回归好人的行列?那全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幼年丧父,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因为生活的压力,他偷了面包,因而入狱,因为多次逃狱延长刑期。出狱后,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人们躲着他,憎恶他,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他连个过夜的地方都没有,甚至连狗也不接纳他。当他敲响最后一扇门的时候,一位慈爱的老人接待了他,那便是迪涅主教(米里艾)老人。老人凭借他的善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依然记得他说过的话:“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但是要问他是否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这里就是您的家。”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老人,他用他的爱去感化一个刚刚出狱的苦役犯,温暖他、宽恕他,他洗净了冉阿让的灵魂。他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从此,冉阿让决定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他确实做到了。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因为他的前科,尽管他有强健的身体,仍无法被社会接受,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会遭到人们的误解。其中的沙威探长便是典型的“法律开门狗”,他不相信罪犯会洗心革面,死死抓住冉阿让不放。可是最终连他自己都被冉阿让的宽宏大量而感动了,从而选择自杀。由此我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会犯错误,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能像米里艾主教那样以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去原谅冉阿让的过去呢?难道曾经失过足的人就不能再做好人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冉阿让并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米里艾主教的感召和他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促使他努力着,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
在海滨蒙特勒伊市,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马德兰伯伯。他的智慧使这个起初经济萧条的城市变得朝气蓬勃,人们都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待人和蔼,经常捐款给医院和学校,还救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衣食无忧这样的好事他究竟做过了多少,没有人统计过,但是人们会永远记住他,因为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可他还是被捕了,被戴上终身监禁的红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个海员在修理桅杆时,不慎落进大海,冉阿让不顾安危救了他,自己却失足掉进大海。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又见到了他的身影,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帮助别人。他没有子女,却收养了一个不幸的女孩,待她如亲生女儿。这便是他的一身,一个英雄光辉的一生。
冉阿让是伟大的,那个不幸的人是一个可敬可佩的人!他是受人民爱戴的市长,是沙威和马吕斯的救命恩人,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英雄!一个圣人!
可是好人未必都有好报,最终他在阿赛特和马吕斯的陪伴下离开了人生,他不要求将自己葬在指定的地方,只需随便的一块地,也不要标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别人,却不要别人记住自己。他到临终前也不忘记米里艾主教送的烛台,可见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政府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对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恶的人呢?直至读到最后: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并不是他所维护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上一篇:关于飞翔的作文高中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