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万古江河》读后感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万古江河》读后感1

近日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颇有所得,遂记下几笔。

我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圆润贯通、包容圆融,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融合而成的,进入近代之后则是在与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蜕变。

中国文化发轫于石器时代的涓涓细流,夏、商、周初步将北方文化汇聚成流,并开始与南方文化开始交融;至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交锋、大融合的时期;至秦汉帝国建立,中华文化也归为一统:儒家思想和二元动态互补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和中国人的思考方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模糊的系统论则把儒学推升到宗教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盛,并且与儒学汇流,成为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三块主要基石;尤其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北方的羌、氐、鲜卑等民族不断汉化并融入中国;隋唐帝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五代时期政治的分裂,导致了在宋代朱熹开始探索内圣外王之道,由此开创了程朱理学,也是中华文化开始内敛、封闭的发端;元朝短暂的统治使得蒙古进一步汉化;明朝时代早期,表面荣光,其实程朱理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桎梏,延至末期,这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已积重难返;自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近代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不堪一击,由此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斩断传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渐进温和的改革(实业救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立宪运动)失败了,激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不成功,帝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纷纷破产。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最伟大的革命获得成功;中国奋发图强,中国文化义无反顾的抛弃过去,同时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吸收、学习西方文明,建国前三十年学习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三十年在经济上学习美国,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征程的途中,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中华文化的重构方面,我们还在路上,而且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并且也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这个使命绝不是简单的学习美国,学习它以及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是建构自己,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纵深中汲取营养,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重塑自己,并且承担起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自19世纪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先由贸易全球化开始,而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经济殖民、武装侵略、种族灭绝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冲突和对抗,其实也就是强势文明征服、同化弱势文明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是这一进程的推动力——残酷但高效。同时,弱势文明虽然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但它们作为世界文化的分支,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定补充和涵养的作用,或多或少的汇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优势,美国的自由主义自然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与世界其它文化不断冲突、涵化和融合。美国的自由主义虽然风头正劲,但与之伴生的霸权极大的伤害了它的普世价值,所以,美国在全球成功建立了货币秩序、经济秩序和军事秩序,却无法建立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秩序,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霸权永远缺少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也无法承担融合世界文化的重任。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拥有这样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而今新生的中华文化亦有涵盖世界的容量。看到这一切,幸甚!

《万古江河》读后感2

时时揣摩,刻刻思索,绘不出他的丹心一片;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写不尽他的热血满腔。时光辗转擦不掉他的报国志,风云变幻盖不住他的爱国心。

他本一副铮铮铁骨,却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无力回天的南宋王朝;进士第一,他却因一身凌然正气在为官路上倍受排挤。官场似战场,面对皇权,他可以弃之不顾,可国难当头,他选择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国家危在旦夕,众人唯恐避之不及,推他出使敌国,换一时安乐。他义无反顾,淡定从容。可,是非曲直岂能与敌军争论?他义正严辞,被扣留的结局便早已注定。当被押解北上,他仍心系江山社稷,无辜黎民。九死一生逃脱后,依旧领兵抗元。不为朝廷的“少保”、“信国公”之位,只为飘零破碎的大好河山可早一日统一;只为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能早一日安宁。当兵败被俘,他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当元军劝降,他宁死不屈,青史垂名。

有人说他傻,既当权者无道,又何必保他稳坐江山?何不像陶渊明,寻一片净土,安度余生!可谁知道,他心系百姓,既为官,便要做个能为百姓撑起一片天的好官。又有人说他笨,元军爱才,南宋无门,何不学秦桧,为生,屈尊受降,保一家平安。可谁又知道,他浩然正气早已入骨,即为南宋领将,便誓死不降!

国家已无望,死,也许是最好的归宿。惶恐滩头兵败,零丁洋上受辱,也许他早就想到了这个结果。终于,他倒下了,却为史册留下了一抹暗香。

千年也不过弹指之间,几多轮回,生死也不过须臾片刻。文天祥!千变万化,唯抹不去那汗青之名!他的丹心一片定能万古长青,他的满腔热血,必会世代传颂!

《万古江河》读后感3

踏一条幽径,观柳绿花红,听爆竹声声,享春光满面,清风徐来,风用纤细灵巧的手,穿引着一缕缕阳光,悄悄为春天织了一张翠绿的地毯。每一片嫩绿的叶子,都被歌声濯洗的一尘不染;每一瓣娇艳的花,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微风牵着诗人的衣角引到畔头,他会被一种缠绕的清香灌醉吗?一束抵达心灵的阳光足以释放人生的美好。他也有一双渴望和发现美的眼睛,在悲苦黑暗的命运中,去寻求美、欣赏美。他不管雨丝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不管尊严被命运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他会依然选择坚强。

那写下“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卢照邻。这个18岁中进士的才子,年少得志,何等风度翩翩,但因自小患病,不得不退官。后来又因诗入狱,原本身拖重病的卢照邻,更是雪山加霜,那些凋零的月光,遗失在凌乱的梦里,清冷的雨丝打湿了诗人的心,却无法透凉心底仅存的一缕温暖与希望。

他曾双腿与一只手残废,也曾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街上乞求施舍,日子漫长得就像找不到岸的大海,让夜里流浪的梦,再也找不到温暖的归宿;让一颗漂泊的心,不停地沉浮。

卢照邻后来又得到孙思邈的照料,病情好转,但孙思邈被皇帝召进皇宫做太医后,他的病便日益加重,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眠,病痛缠身,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但在现实的中,谁不有凄凉与忧伤,所有的记忆,都已被岁月的雕刀剥落了模糊的美好。他得知孙思邈的死去,便已绝望,等着死神掠走他灰暗痛苦的心。每天他卧在为自己埋的坑里,仰望着天空,绿叶、红花、屋檐、尘世的风雨,让一颗碎了又碎的心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感叹人生易老,盛衰无常,但怎能比得上卢照邻的伤心绝望!又有谁能想象他写的《曲池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万古悲凉,他仍选择站在命运身旁微笑。谁也不曾知道,即使被生活踩在脚下,他仍会含着微笑掠过四季,去挖掘美、审视美。黑夜能携走他已如死灰的心,却拾不去他寻觅光明的眼。

71 304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