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悟【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悟【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第一篇】
收到很多艾特……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
(2)不少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其他请大家补充么么哒)
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
观看穹顶之下体会学习心得【第二篇】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__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__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2500字【第三篇】
表扬或批评的废话都不说了,直接切入主题。我以前工作与能源有关,所以只说说能源。
1、我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 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 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 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2800字【第四篇】
《穹顶之下》,掀起中国巨大轰动的纪录片,同时再次让柴静这样的人物冲击我们的头脑,然而我现在才认真看了这部片子,很惭愧也有一些想法。
不能够深刻体会一位母亲为孩子健康、看到孩子受伤害而担忧沉重的心情,看到巨量煤气、黑烟、粉尘涌入空气,进入我们体内,即使作为一名普通人,内心也产生了震颤,一种无名的压力附在心头,有恐惧有无奈也有痛心。作品里面说的很清楚,煤,作为生活必需突然减量困难,可以使用清洗煤,安装净化排污装置,载着利用天然气替代;尾气,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不能取消,可以安装减排装置,提高配置,升级性能,使用清洁能源(或者说引入清洁能源)(真的,看到汽车厂商无奈生产低配置低标准产品却贴上国标四号时,涌上很多怒气,就像经理那有心无力的一笑);烟尘,严格要求餐馆安装净化装置,加强监督,虽然视频中对国外的做法过分肯定,至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爱护空气,爱护环境,并行使监督权力(自我权力的自由和维护确实值得向美国人民学习)。然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国长久发展的体制之下,政府法律能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从最高层级下定决心,层层监督执行,没有打击不了的违规行为,没有改变不了的污染,没有净化不下的空气。并不是带有特别的偏见,APEC北京蓝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一方面可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中国走了太多极端方法,然而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正在考虑环境,考虑和谐,加强科技创新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正如视频中伦敦在倾力治理雾霾之后并没有损害经济,而是找到了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模式,不改变不突破何以看见成效。中国很大很大很大,然而开启一种新的模式,正真从源头治理雾霾或许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篇章(这条路无疑很长很长,上下五千年历史不都过来了么,相信中国足够强大和坚韧)!小女孩对着镜头真诚的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小时候那样的蓝天!
蓝天,我最有发言权了。云南的空气质量一直广受好评,作为其中一个小县城,我的家乡更是美的不可思议。印象最深的几件事:童年时和妈妈到山里务农,傍晚时分一个人躺在草坪上,把玩周围的小树枝,扭头找寻哪里有野花花,并寻思鸟鸣声来自哪边,风由哪边吹来,累了,四肢叉开,看天空哪里有云彩,各种形状,还会移动,本来在左边怎么一会儿跑到右边了,本来上空纯蓝色忽然飘来一片白云,一会儿云彩被染成了浅浅的橘色金边,慢慢呈红色、深红色(记不清了),那会儿还小,已经在感叹天空怎么这么美,周围一片绿色好祥和,真想一直这样躺下去,然后听到母亲叫唤,原来睡着了!小学时和同伴踩着月光在冬天朦胧的早晨出发,黑漆漆的夜晚回家,不需要手电,因为有月亮,还有月光下我们的影子,还有好多好多的星星,早晨就有北斗七星,有时候能找到北极星呢,晚上有猎户座,“三星正南就要过年”至今清晰记得,不过好像都不太准,总是倾斜的,还有夜晚上厕所也总不忘抬头望望天,因为星空真的很美!小时候水井也带给我很多乐趣,排除雨季不小心掉落搞个落汤鸡其余都是惊喜,村子里水井里面的水真的很清很清,里面不时有鱼儿游来游去,自由却存在警惕(我们捉住的话就做下饭菜啦),傍晚最热闹,挤满了洗菜的洗衣服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流淌着的水洗净绿叶,洗净衣服,池底留下的豆芽、小小的肥皂快清晰可见;有时候父亲在晚上领着弟弟和我到大井里面捞鱼,一个普通的没有电饭锅大的漏网,绑上长长的竹竿 还有水井里面的水是甘甜的,尽管家里面有龙头,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过年过节打来水井吃,格外香甜。白天也可以在周围水田里面用竹笼抓鱼,一般男孩子脱光只剩裤衩,从一块田追到另一块田,女孩子负责提着水桶接纳战果,有时候女孩子也跃跃欲试,比如我们,会穿着淡薄的衣裤亲自尝试抓鱼的乐趣。(这里并没有不爱护小动物,在这样的生态里面,雨季里面鱼儿会不断不断繁殖,游向四周有水的地方,人们偶尔抓一些来既增加乐趣也增强鱼儿抵抗力和生存能力,这是和谐的生活方式)此外,水井右边有一个很大的水塘,水塘右边本来是一个小学,后来拆迁了也就一直闲置了,一块高地没有房子没有建筑,只有留下的一堵墙,也沦为孩子们玩耍之地。水塘和高地中间有很多高达的树木,光滑的树枝因孩子们经常攀爬,还有很多石头,在夏季石缝里面有好多泉眼,那是真的泉眼,不停的冒出清澈的流水,让周围的石头,水塘里面的植物都光滑干净,泉水涌出之后滋润了水草,水草随着摇摆,水流渐渐漫过路口,经过水井,流向水沟、、、、、、我最喜欢光着脚丫子站在泉眼里,感受泉水涌出,清澈纯净从脚底传遍全身。(那会儿我还想应该好好保护这块水源,以后赚钱投资把这里建设成风景区呢,真的很幼稚)
然而,曾经的泉眼、流水、池塘已经消失很多年了,如今被厚重灰色的石沫、石头覆盖,已经不存在喘息的空间。记不得那是那一年,为了修路还是什么,水塘一边被填起,泉眼有一小部分还坚强的冒水,后来慢慢消失了,没有了!至于水井,记得从某年起冬天开始彻底枯竭,夏天水还是很大,可是水已经有了颜色,土黄色、石灰色。那是因为家乡火山石销量很好,有市场,能赚钱,大部分人都入到切石事业中,装好设备,将原始火山石切割成长方形、正方形各种形状,用来装修很受欢迎,这无疑带动了家乡经济。然而从那以后,石沫水侵入地下,循环流动成为水井里面的水,带有了颜色,鱼儿们不喜欢有颜色的水,从此也就不喜欢出现在水井里面,也就没有周围水田里面的游鱼儿;道路边也开始出现大堆小堆的石沫,霸占了低矮植被的位置;且不说居民貌似已经习惯“轰轰轰”的机器鸣叫声,从早到晚,有时候深夜响起,空气中漂浮着来来往往的石沫粉尘,灰色,如今回家半小时前才擦的玻璃窗户、茶几又蒙上了一层粉尘,可想每一分钟有多少的石沫粉尘涌入我们的身体。父母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想到如今他们身体不好,多病体弱,心里酸涩难忍(我现在并没有想出可行性办法阻止这些污染,毕竟那是农民们抓到的生存之计,只想抓紧赚钱,将他们接到更好的环境里面);如今回家还是有星星,有月亮,可是数量少了,不像儿时那般清晰明了透彻,天空不再那般湛蓝湛蓝。
我心痛,家乡经济越来越繁荣了可是环境真的再也找不到从前的纯净!一个小县城,短短不到十年的火山石切割事业也能够让生态系统非常原始非常发达的地方面目全非,何况偌大的城市、中国十年发展牺牲了多少生态,污染了多少空气,覆盖了多少蓝天不可估量。并没有多么深沉的爱国之情,单从身边出发,污染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疾病,也埋藏了我们纯净的记忆!
我没有多少结论,内心真的很沉痛,总有一些有心无力之感。不过我不会放弃可以做出行动的机会,也期望更多人响应柴静的呼唤,重要的是治理雾霾真的成为中国首要任务,期待未来依然能够躺在草坪上,仰望湛蓝的天空,在纯净的呼吸中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