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心得【推荐18篇】
影片深刻揭示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吁关注生态问题,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环保意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穹顶之下观后心得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
收到很多艾特……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
(2)不少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北京机动车对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啊。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2
浮躁。是我对如今社会的最直接感触。
突然想起了前两天在微信上与一个朋友分享的1篇文章所起的争执。他分享了1篇文章,既然是被分享,想必也是许多人都认同的观点。
那篇文章是一个十岁小学生和她的中文系大学教授父母所写的共同控诉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主要矛盾在于比如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期末考试死认“诸葛亮”而不认“孔明”,或者不允许孩子发散思维的种种诟病。
坦然的来讲,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从小学生长大、从小学语文教育中走出来的人,我依稀还能够回忆起童年时候的种种情形,这样的回忆告诉我,小学语文这样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孩子与成人不同。孩子的非黑即白的那种观点虽然在成人看起来很幼稚很可笑甚至在成人世界中可以判断为错误的,但是,这又何尝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一种纯真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学生阶段经历过来的,也都应该有过这种阶段的经历感悟。
所以,当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不是觉得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有什么问题,而是觉得那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小女孩太过于早熟了。她在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她的同学们,所以当然很多都会是“错的”。
但我并不觉得一个小女孩早熟有什么问题。我感到担忧的是,这个社会的观点居然正在支持这种早熟——从那篇文章的分享数量上就可以看出。
真心觉得,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每一个人都在匆匆忙忙的赶路,生怕自己落后。
我不禁又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当我还是一名学渣的时候,我跟我的母亲讲说,“不是我不用功,我只是顺其自然的用功,而我周围的其他人都太用功了,如果我在美国,这样的成绩肯定还不错。”
很多年过去,事实上,回想起来,我说的不错。美国大多数人民(除开华尔街精英等少数不谈)还是那样悠哉悠哉的不用功,却可以享受着中国人民的劳动果实了——当年班里最用功的那一批人,如今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勤(苦)奋(逼)而努力的工作着,为了获得一张可以将来让自己的孩子悠哉悠哉不用功的绿卡。
我就是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家乡不建设,要去做二等公民狗。亦或许有的时候,浮躁是一个反应链,一旦开始,很难停下来。有的时候,也会迫不得已,顺应了这趋势大流,变得庸俗。识时务者为俊杰。
穹顶之下观后感1600字 篇3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 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1999年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 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5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我们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完了记者柴静拍摄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里面详细的分析了雾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控制雾霾的产生,想要留住蓝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记者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串串数据深入浅出的告诉了我们雾霾带给我们的身体多大的伤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这之前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看完这个视频让我沉默了许久,也让我对这位身材娇小,内心却充满着正能量的女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调查视频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庄,2014年污染天气天数竟高达264天,一年365天,这是什么比例?意味着我们一年中72%的时间生活在这样的“毒气”中,早上起床我拉开窗帘看到的不是远处的高楼大厦,不是远处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颜色灰暗,云里雾里的模糊世界,雾霾又来了,心想着这样的天气什么时候能够结束,紧接着我会翻看手机看看这几天的什么时候能够刮风,等待着雾霾的结束,因为如果盼着好天气就只能靠风来结束。
视频中记者采访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白云吗?她回答:没有,记者又问你看到过蓝天吗?她回答:只看过一点点蓝色,看完这个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里感到难过又惋惜,因为我也有一个女儿,她今年才3岁,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蓝天白云,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个家庭都有汽车,甚至几辆,即使很近的路也得开车,这已经成了习惯,觉得不开车就出不了门,我想这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蓝天,留住绿色家园,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了,减少开车次数,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铁,能拼车就拼车,保护我们生存环境。
节能减排。是我们一直以来号召的,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们都是雾霾之下的一份子,我们之力虽微薄,但众志成城,终会改变些。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和雾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们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是一斗争,是一场长期战斗,我们一定能战胜,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 篇7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__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__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心得模板2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 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8
柴静是一名调查记者,从山西刚刚学习回来的她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一生下来迎来的不是母亲的怀抱,而是一台肿瘤手术。柴静为了回答女儿以后问的一个问题,展开了这次环境调查。
雾霾是什么?这是柴静作的一个调查。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Rm2。5的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Rm2。5浓度将持续积聚。四次雾霾过程笼罩三十个省、区、市,北京仅有五天没有雾霾现象,每一天的雾霾中苯并比都超标19倍。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与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空气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燃煤、燃油占空气污染的百分之六十。我国燃煤量是欧洲的3-4倍。至20xx年我国燃煤量高达36亿吨。1860年的英国为保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大量燃煤。此时的伦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二氧化硫,比达标城市高出了19倍。正处于伦敦这场环境污染的市民们,只要一走出家门眼前就会是白茫茫一片。伦敦市民要戴着口罩上班,带着口罩购物——人们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
河北是我国的一个重点燃煤区。每三十公里一个电厂、大型钢铁厂、大锅炉——全部聚集在河北。中国36亿吨煤,3亿烧在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外来污染河北占其中的十五分之一,北京要想不受河北污染,只能靠西北风。
中国冬天空气中的Rm2。5比夏天高25倍。我国煤炭消耗大、劣质、缺少清洁、排放缺乏控制,导致Rm2。5与煤成正比。在我国只有八个达标城市。
油怎么了?油也是污染空气的罪魁祸首。油大多数用在汽车上。北京20xx年增加80万机动车,十年增加一个亿。所以车辆导致的空气污染机动车占百分之四十,大型车辆占百分之六十。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加油时也会出现。一升油会散发出1。5克的二氧化硫。
燃油除了用在汽车上,还用在轮船、飞机——人们都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跟我们谈环保太奢侈。可是如果让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我国的燃煤量会增加六十吨。中国要想摆脱灰茫茫的天空,必须要减排一半污染,才能拥有蓝天白云。
柴静这篇《穹顶之下》的报告,让人们对环境污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中国处理环境污染,找到了新方向。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雾霾的视频,让我很惊奇的是中国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平时我都没有发现,雾霾原来那么可怕,它对人体的危害原来那么大。
这几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空气污染也越来越厉害,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1、汽车尾气;2、劣质煤的大量使用;3、污染企业排出的大量烟尘。以上三点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做的是低碳环保,1、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2、我们要少开车,多骑自行车或多乘坐公共汽车。3、煤经过净化以后再燃烧使用4、净化污染企业排放的烟尘。只要做到以上四点,我们的空气污染度一定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观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400字 篇10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 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1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2
“在人们没有发现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3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以前看柴静主持节目或者看她的书说句实在的都没多大感觉,觉得她毕竟在央视又是个名人所以无感。
直到今天看完的穹顶之下。才发现她不仅仅是我以为的那个名人,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国人一个普通的妈妈,她只是说出了她的顾虑她只是做了她想做的她事,只是说出了事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就楞说成炒作和动机不纯什么的。
湖南的空气污染现在没有北京山西那么严重,但是我只知道如果再不重视雾霾这件事和它后面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话,可能湖南也会步入后程。
这是给民众在敲警钟也是在给那些企业敲警钟在给某些领导敲警钟。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或许当雾霾影响到那些说风凉话的人的健康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原来柴静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要等到雾霾带来的后果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再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迟了?那个时候再来调查是不是还有意义?
虽然这肯定会要扯上政治会要损害很多人的利益,那就不谈政治,我反正是觉得还是健康和命更重要。
不扯政治,只是以一个国人观点就事论事,毕竟这关乎我们的健康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4
20xx年新春伊始,随着柴静的《穹顶之下》风靡整个互联网、朋友圈,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其实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穹顶”用大量的篇幅扒开了中国雾霾的真面目,也提到了发达国家在治理雾霾时用过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美国,不得不说,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问题上,美国做得明显优于其他国家,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教学质量,美国环境类专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很多国内环境专业的学生都选择去美国进修。
在北京,5月入夏早,臭氧多,雾霾重。当天气又雾蒙蒙了,大街上会看到很多“蒙面大侠”出没,霾,又来了,自从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对霾的认识更多,这种天气,“出门还是不出门”成了他们最纠结的问题。老人,小孩,或者自由职业者可以选择宅在家,关门关窗开净化器,等雾霾散了再出去;可是上学族,上班族就没那么幸运了,雾霾再大,也不能不上班、上学啊,为了防护雾霾,佩戴口罩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了。大家不要觉得戴口罩麻烦,看着很奇怪。你戴两天口罩出去,回来就会发现滤芯全黑了。为了健康,口罩一定要戴起来!
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人类,也是环境中的部分,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这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甚至是有些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不管不顾。柴静的《穹顶之下》被人们广泛传播,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环境的恶劣,在我们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与破坏下现在它也开始回报我们了,面对这样的现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政府部门更要加大力度整治环境,不要只为了发展经济而断送了子孙后代的活路。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5
作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生,最近才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里面很多大方面的东西我不懂,我生活在海南不知道雾霾长什么样雾也没见过几次,但我知道就在离我家文昌较近的海口,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省会,空气质量已经不再是优了,经常堵车燃放爆竹,雾也要来到这里……刚开始看时,我还侥幸地说还好华北地区没那么严重,我还是可以去那儿上学的,但是,我太天真了,我应该好好想想,等我上了大学要不要在海南也要防雾霾。
最后我被柴静的几句话给感动哭了,真正地为国家、环境着想而环保,或许我们还做不到,但是为了我们的亲人朋友以及下一代,他们还会在这个地球上,我们要行动起来,起码要从乘公交车做起。
《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16
"穹顶之下——这个名词在最近并不陌生,这是柴静自制的纪录片,我们借用她的双眼平视着中国当今环境的现状,这部影片的确给了我们警示作用,这也又让人们在心中重新草拟了一道道德的标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至少我已经学会打12369来维护我自身的权益 。不过这一切都是从她的眼睛看见的,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标准在衡量,道德标准人人有异,所有人都不是纯粹的圣人或者纯粹的坏人。
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喷。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篇17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待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依旧是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态:故作克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寻找证据。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好像是南阳人)写过1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后,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很多纪录片,只是那似乎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偶尔的场景中被引用。然后今天,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悉,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讨论所谓的能源结构调整,不想去思考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深奥的技术问题,我只是默默地给自己几个提醒:
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
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须,尽量步行或者电动;
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
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
5、看到有污染情况,拨打电话12369;
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情况:轻度污染。
我知道,明天去开会,我不开车,早起十分钟,电动到公交站,公交出行,哦,还有,戴口罩;
我只是不想为明天的空气污染,增加哪怕的多余的数值;
我只是不想让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变成我不想看到的样子;
“我不怕死,只是不想这么活”。
“我也绝望,但我不想犬儒下去“
有一天我们都学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不再推诿”,我站出来做一些什么,要做的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观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300字 篇18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地观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静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个主题,还 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这部片子里,她详详细�
是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的颗粒,对人们的心脏,肺很不好。尤其是吸烟,烧煤和汽车的尾气。然而,人们还 是不知好歹,导致中国的环境遭到雾霾的污染,人们的生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实,我们为这些污染的恢复只要做两个字:环保。
说起环保,我们有许多地方做的一点也不好。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保护环境,从生活中开始,也为中华大地增添一片绿色的大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