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读后感(最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蛙的读后感(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蛙读后感1000字【第一篇】
其实本来是想写1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读后感【第二篇】
今天我看了这样一幅漫画:图上画着一只奄奄一息的青蛙妈妈,背上插着一把血淋淋的钢钗,用颤抖的手在它的孩子背上刻着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我是益虫”。我看了之后,并没有哈哈大笑,而是陷入了沉思……
人们常说“母子连心痛”,青蛙妈妈何尝不知道这钢针刺在身上是多么的疼啊,可这也许是它临终时想出的保护它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呀!
看着看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仿佛听见了青蛙母子那令人心痛的对话……
“孩子,你疼吗!如果受不了就叫出来吧!”青蛙妈妈含泪问道。
小青蛙咬着牙、忍着泪说:“妈妈,我不怕疼,这点疼比起那些已� ”
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整天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那张馋嘴,无情地捕捉我们,好像忘了我们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儿呀!如果你背上的这几个血字能唤醒人类保护我们的意识,那该多好……”青蛙妈妈话还没有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想到这里我悲愤不已,人们呀,不要等到我们的朋友濒临灭绝的时候才想起来保护它们!
《蛙》读后感【第三篇】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蛙》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初读《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写蛙实际上是写娃。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
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这样的政策就像是是一剂猛药,突然下来,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中国,尤其农村人接受不了,必须靠强制执行,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像小说中的“姑姑”那样的人,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是优秀的党员,为了执行国家政策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
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为一名党员,应当像“姑姑”一样,坚决彻底地执行国家政策,牢牢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跟党走,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可以灵活一点,人性一点。
《蛙》读后感【第五篇】
看了几个晚上,终于将这部书看完了,这本书里刚开始的吃煤情节,以前就看过,只因为这部作品不太出名,而没有阅读,随着这部作品获奖,我便有兴趣拿过来读一读。
读这部小说,我一直围绕着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呢,将这本书读完,算是有点眉目了。
这本书主要描写中国刚刚实施计划生育的故事,讲姑姑做为医生从为别人接生,转换为结扎的故事,整部作品里,作者采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查阅了一些资料,说《蛙》与《娃》同音,又因为蛙为多生,属于变态发育,据说胎儿在肚子里的时候,也有个小尾巴,人如蝌蚪。
作品里的人物都是采用人的身体部位进行命名的,这也算是围绕着人这个话题展开的描写。
这部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一点也不曲折,一点也不离奇,可见作者并不是靠这两样去打动读者,而是靠怎么将一件普通的'事通过更奇特的表现手法写出来,这也许就是经典文学作品与普通作品之间的区别吧。
比如一部作品,有一流的故事情节,却没有一流的写作技巧,另一部作品没有一流的故事情节,却有一流的写作技巧,我想前者应该是糟蹋故事情节,而后者却是在美化故事情节。
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许多词语的用法,以前也有过许多场景的出现,只是自己脑子里缺少表达的词语,使写出的东西缺少灵气,这是自己所欠缺的东西。
这部书是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去写的,描写了一个社会现象,这要比描写个人小环境,更能够感动人。怎么将作品写的更大些,也是我所欠缺的东西
觉得自己看书还是太少了,应该增加一些阅读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作品写的更好。
也许现在自己的作品,依然还处于婴儿状态,可以进步的空间依然很大,看了好的词语,应该及时记下来,记在脑子里,这才是我看书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做为消遣用。
一本书代表着一个故事,一本书有着深深的社会情结,不管怎么样,能够与作者的心灵交汇,内心都是充满幸福的。
莫言作品又将我带人一个新的小说形式里面,不管怎么说,前辈就是前辈,别人写的好,就是写的好,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就是了。
上一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优秀4篇
下一篇:态度决定一切读后感【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