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故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草木皆兵的故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草木皆兵的故事【第一篇】

关键词: 《云麓漫钞》 名词 语料学

《云麓漫钞》共十五卷,九万余字,宋赵彦卫撰。赵彦卫,生卒年均不详,约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10年左右)。《云麓漫钞》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笔记体著作,大至政治、军事、经济,小到采矿、撑船等各个行业,以及日常生活琐事都有记载。该书语言朴素直白,不加藻饰,书中更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为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语料。就名词而论,《汉语大词典》中的词条“海红”、“诞圣节”、“枕屏”、“e”、“青薪”、“话私”、“匾蒲”、“冥财”、“空漏子”等,都是依据《云麓漫钞》中的记载而设的。但由于《大词典》的编写涉及书籍众多,内容庞杂,编写者较多,因此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云麓漫钞》中还存在一些为《大词典》所忽视的名词,这些词或未列条目,或漏列义项,或选用时代较晚的例证。对《云麓漫钞》中的名词语料进行整理梳理,将为《大词典》在词条收录、义项设立、例证年代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1.漏收词条

《云麓漫钞》一书记载了当时许多风土人情,甚至一些不为其它文人所注意的琐事,也正因为如此,书中保留下来了一部分较有特色的新词新语,这些名词对《大词典》的编写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以下列举几例。

报班宋金时期宫中分站两旁的侍卫。

本朝殿后皆有主廊,廊后有小室三楹,室之左右,各有廊通东西正廊,每乘舆自内出,先坐此室,俟报班齐,然后御殿。(《云麓漫钞》卷3“唐故事”条)

“报班”作为宫廷中常见的一种职位,在宋金时期的典籍中多有记载。《金史・志・礼九》:“司辰入殿报时毕,皇帝御殿坐,鸣鞭,合门报班齐,执擎仪物内侍分降殿阶两傍,面南立。”

画丝挂Q竹指的屏风。

绍兴末,宿直中宫已小竹编联,笼以衣,画风云鹭丝作枕屏,一时无名,号曰画丝。好事者大其制,施酒于席以障风,野次便于围坐,人竞为之,或以名不雅,易曰挂Q。(《云麓漫钞》卷3“画丝”条)

“丝”应为“鹭鸶”之“鸶”。“Q”乃取“罘Q”之意。“罘Q”本意指古代设在城门角上的建筑,用以防卫。《汉书・帝纪・文帝》:“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Q灾。”因其形如网状,后世又代指屏风。《唐语林・政事下》:“因言‘罘Q’者,复思也,今之板障屏墙也。”可知“画丝”、“挂Q”应为“罘Q”演变而来,今以竹制之。

金石刻碑刻。

金石刻,盖欲传久,故必择石之良者。(《云麓漫钞》卷3“金石刻”条)

“金石刻”《史》作“刻石”。(《云麓漫钞》卷3“秦始皇”条引《集古录》)

“金石”作为美石的代称,上古已有之。《管子・侈靡》:“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金石刻”一词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多见,唐宋时期用例较多。《清波杂志》卷7“四路墨宝”条:“尝于郑D叔霭家得荆襄及川蜀四路金石刻,目为五路墨宝。郑既录碑之全文,\泐者缺焉,且附己说。”

谱家钱币收藏家,集古币者。

新莽“大黄布刀”文,谱家皆云“布刀”,细观篆文,“刀”之中一点重,即“千”字也。(《云麓漫钞》卷2“布刀”条)

钱币收藏家多将钱币图案拓为图谱,对照收藏,因而称之为“谱家”。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驺虞峙钱。”注引《泉说》:“青园之驺虞峙钱,为谱家所未有。”

枪营军队驻扎时用枪所建的防御工事。

戎主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穹庐,以近及远,只折木梢屈之为三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或闻人声砍寨,皆不实也。(《云麓漫钞》卷6“契丹”条)

“枪营”一词出现于唐宋时期,宋金时期战争频繁,枪营之法多有记载,是战争中常见的一种防御工事。《武经总要・前集・立枪营法》:“凡军不久驻,可立枪为营,枪头间架令均。……营外有警,当铺不得高声,敲枪传过,四面即知警,预作堤防。”

伤寒家中医专治伤寒的大夫。

此证伤寒家不载,诸医皆欲先止脏腑。(《云麓漫钞》卷5“寒家”条)

“伤寒”是中医中经常出现的词,因寒气入体而产生的一切疾病都称之为“伤寒”。《备急千金要方卷・伤寒上》:“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因此“伤寒家”特指中医中专治伤寒的大夫,该词在一些医学书籍中常有出现。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

探事人细作、探子。

绍兴初,尝获北方探事人云:“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云麓漫钞》卷4“锐阵”条)

“探事人”一词较为口语,唐宋时期文人笔记中所见不多,但从文例可以看出,该词在当时已有使用,明清时期较多地出现在通俗小说之中。《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兵近黄龙府》:“探事人报,兀术老小尽夜渡河北去,辎重皆弃。”

常卖人贩卖货物的小贩。

朱抑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细物博易于乡市中自唱,曰常卖。(《云麓漫钞》卷7“常卖”条)

“常卖”本指沿街贩卖物品,后演变成名词,“常卖人”也称“常卖”。《欧阳修集・补遗・序跋》引《书琴阮记后》:“同年孙植,雅善琴阮,云于京师常卖人处贾得之以遗余,盖景佑三年也。”

阍者守门人。

洎拜两地,戒阍者,有戴花道人来,不问早暮即通。(《云麓漫钞》卷4“唐故事”条)

“阍”本意即为守门人,《说文・门部》:“常以昏闭门隶也。从门从昏,昏亦声。”“阍者”一词在唐宋时期经常出现,明清时期使用更为广泛。《H史》卷7“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谒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阍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悟讲主寺庙的住持。

台州临海县章安祥符寺法堂上有高庙御坐,寺僧师颜年八十余矣,能言东巡事,云:“时年方十四,事悟讲主。”(《云麓漫钞》卷7“台州”条)

“悟讲”又作“讲悟”,佛教术语,意为讲解启悟。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四・法上》:“讲悟昏情,词无繁长,智者恐其言少,愚者虑其不多。”后“悟讲主”引申为寺庙的住持人。

步田绍兴年间出现的一种丈量土地的方法。

绍兴中,李侍郎椿年行经界。有献步田之法者,若以五尺为步,六十尺为角,四角以为亩……各取其半而乘之,如上法。”(《云麓漫钞》卷1“步田”条)

“步田”是宋代出现的新生事物。“步”用作动词,意为“踱步测量”,这一词汇源于当时农民生活,其它文献中很少记载。《四明续志》卷7:“步田一十六亩五十七步。”

2.补充义项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收录,但是义项却和《大词典》有较大出入,考证这些词义将为补充《大词典》义项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些词语有以下几个。

奇数余数。

历家用算,多寡不问,要皆本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度之一,行一度为一日,至于三百六十五日,则有奇数四分之一,以一日为百刻,一岁之中,当有奇刻二十五,故必计之以算世历。(《云麓漫钞》卷2“历家”条)

“奇数”一词在《大词典》中只作单数解,显然不合文中意,按文意应为“余数”。唐宋时期典籍中也有“余数”的用法。《金史・志・食货・钱币》:“榷盐许用银绢,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钞,其奇数以小钞足之,应支银绢而不足者亦以钞给之。”

投状竞标书。

又置坊户,以三年为界,界满必增钱,实封投状,百日限满拆封,给价高人,上户增价攘夺。(《云麓漫钞》卷10“二税”条)

“投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竞价承包的方法,买家将各自竞标的价钱封在竞标书中,届时统一拆封,承包权由价高者得。《栾城集・右司谏论时事》:“买扑酒坊,先因实封投状,争气务胜,竞设高价,既得之后,利入微细,不能出办。”《大词典》中仅有“呈递文状”一义。

3.提前例证

《云麓漫钞》中的一些词语虽为《大词典》所收录,例证所用典籍往往多为明清时期的,这样就将这些词的出现年代延后了数百年。通过对《云麓漫钞》中名词的仔细考证,我们可对这些词的出现年代有更为确切的认识。

木履木底鞋。

“盐户谓之亭户,煎夫穿木履立于盆下,上以大木}抄和,盐气酷热,熏蒸多成疾。”(《云麓漫钞》卷2“盐池”条)

“木履”一词唐宋时期已有出现。《朝野佥载》卷4:“唐高士廉选,其人齿高,有选人自云解嘲谑,士廉时着木履,令嘲之。”《大词典》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一・屐员巧》:“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

公启古代书信的一种格式

至宣政间,则启前具衔,为一封,又以上二幅六行者同为公启,别叠七幅为一封。(《云麓漫钞》卷4“尺牍”条)

古代书信在信封、落款处都用“公启”二字,这种格式在宋时已有出现。《大词典》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也联名写了一张公启,把锺雷溪从前在上海如何开土栈,如何通往来,如何设骗局,如何倒账卷逃……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

木寓木偶

“四仲之月月祠,驹四疋,木寓龙一驷、木寓车各一。”(《云麓漫钞》卷5“西戎”条)

《大词典》引清顾炎武《日知录・汉书注》例证:“古文‘偶’、‘寓’通用,木寓,木偶也……古人用以事神及送死,皆木偶人、木偶马;今人代以纸人纸马。”

童山无草木的山。

“初,场之左右皆大林木,不二十年,去场四十里皆童山。”(《云麓漫钞》卷2“瑞应场”条)

“童山”一词在宋朝已出现。《大词典》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

《云麓漫钞》对《大词典》的修订、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补充《大词典》的词条,除了以上列出的一些条目外,另外还有一些词条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主要有“牒件”(古代公文)、“玉蝴蝶”(花名,又称簇蝶)、“酝具”(造酒器具)、“蒴y”(药名,又名接骨草)、“鼎”(古代炊具,用于祭祀)、“骝驹”(代指骏马)、“木}”(指木制的铲、锹一类的农具)、“豆菜”“元修菜”(豌豆苗)、“官缗”(公款)。

从以上词汇来看,《云麓漫钞》对《大词典》起补充作用的词汇主要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口语词汇,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件名称。这些词在当时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词语,甚至是被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词”,在典雅的书面文和诗歌中都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这些词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很难考究其确切含义,只有在《云麓漫钞》一类的书籍中,可以考证其当时的使用情况。另外,从近代汉语的发展来看,这些词语在宋朝的使用、发展和变化更影响到明清时期汉语词汇的使用,这对研究近代汉语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草木皆兵的故事【第二篇】

1、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2、干戈载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3、揭竿而起:揭:高举起,竿:旗竿,代旗帜,原形容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时的情况,后即指武装起义。

4、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5、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6、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7、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8、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9、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10、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11、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12、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13、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14、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1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6、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17、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8、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19、矢石之难: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20、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21、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22、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23、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24、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5、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26、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7、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

28、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29、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30、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31、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2、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33、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4、赤膊上阵: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5、用兵如神: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36、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37、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38、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39、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40、戎马倥傯: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41、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42、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43、全民皆兵: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44、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5、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46、乌合之众: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47、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48、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49、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50、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51、兵无常势: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5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53、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54、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55、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56、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草木皆兵的故事【第三篇】

在三国时期的一个炎热夏日,曹操率大军讨伐张绣,途中骄阳似火,热得出奇,士兵们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又没有水喝,行军的速度逐渐慢下来,有几个体弱上兵竟晕倒在路边。这时,曹操想个妙招,他策马卜前,用马鞭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义大又酸,绕过这个山丘就到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吃到嘴里,顿时口舌生滓,精神大振,加快了行军的步伐。这个故事说明,利用乌梅的酸味,形成条件反射而生津止渴。

乌梅性温,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等成分。乌梅可用于制作夏季防暑降温的清凉饮料,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清凉的酸梅汤,倍觉神清气爽。

乌梅药用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蜊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虚久咳、脾虚久痢、久泻、虚热消渴、蛔虫病等症。《本草求真》载:“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人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归纳其有“五止”功效,即:止渴、止咳、止泻、止痛、止血。

草木皆兵的故事【第四篇】

后叙就是跋文,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文体。韩愈这篇书序,前部分为许远辩诬,后部分补充张巡、南霁云事迹。韩愈文成之后,时人是李翰之传和韩愈之序并读的。传亡佚而序独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韩文涉及的诸多睢阳守卫战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读者在理解上不免有幽晦难明之处。本篇依韩文之序,主要据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补苴相关史事,俾作备课参考。

李翰所为《张巡传》

《旧唐书・文苑传》:“禄山之乱,以友人张巡客宋州(今河南商丘),巡率州人守城,贼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当时薄巡者言其降贼,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

按:安史之乱,李翰客居睢阳,亲见战守事迹,所记翔实。《张巡姚传》北宋犹存。阎若璩《潜邱札记》:“《通鉴考异》引《张中丞传》,是司马文正时犹传,今遂亡逸,惜哉!”

翰以文章自名

清代沈《韩文论述》卷五: “盖翰当日不为许远立传,为淆于两家子弟之疑,说者之诟耳。但既以文章自名,应有材智,应达于理。不当以材智下者之疑为疑,不达于理者之见为见……(韩文)谓翰随声附和,不为远立传之无识也。其辨子弟之疑远,正深责翰之材智下也,其辨说者之诟远,正深责翰之不达于理也。不然,何得李翰所为《张巡传》下,即提‘翰以文章自名’为言邪?”

按:李翰不为许远立传,韩文责之以徒有文名而乏史识,“自名”一语实有贬意。韩文写作《张中丞传后叙》正为补李翰传文之不足。

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新唐书・张巡传》:“雷万春者,不详所来,事巡为偏将。令狐潮围雍丘,万春立城上与潮语,伏弩发六矢著面,万春不动。潮疑刻木人,谍得其实,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知君之令严矣。”“万春将兵,方略不及霁云,而强毅用命。每战,巡任之与霁云钧。”

按:睢阳城陷,雷万春为殉节三十六人之一。一般注释据韩文亦未涉雷万春事,疑韩文中“雷万春”为“南霁云”之误。此说失当。欧阳修称李传“广纪备言以俟史官之采”(《跋张中丞传后》),南霁云为睢阳守卫战核心将领,李传不可能失记南霁云事迹。清代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八:“不载首尾者,即雷传‘不详所来’也……以为雷万春疑当作南霁云,若乞救之事,照应此句,以补李翰之不载,则非矣。”所谓“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非不记雷万春事迹,而是未记其人其事之“首尾”,即未完整记述雷万春之来历和殉难后封赏事宜(两《唐书》亦未见)。这才是韩愈“尚恨有阙者”之处。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庆绪(安禄山之子)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

按:睢阳合兵时,张巡任真源县令,许远任睢阳太守,故云“位本在巡上”,但真源属谯郡,张巡不是许远之直属下级。张巡指挥才能令许远十分钦佩,故“授之柄”,即交付兵权。睢阳守军兵力,后有所增加,但未超过万人。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新唐书・张巡传》:“初,子琦议生致五人庆绪所,或曰:‘用兵拒守者,巡也。’乃送远洛阳,至偃师,亦以不屈死。”

按:五人为张巡、许远、姚、南霁云、雷万春。“屠城以生致主将为功”,许远为睢阳太守,故械送洛阳,行至偃师亦遇害。许远因后于张巡而死,遂生出议论种种。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新唐书・张巡传》:“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孽胡南侵,父巡与睢阳太守远各守一面。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诏下尚书省,使去疾与许岘及百官议。皆以去疾证状最明者,城陷而远独生也。且远本守睢阳,凡屠城以生致主将为功,则远后巡死不足惑。若曰后死者与贼,其先巡死者谓巡当叛,可乎?当此时去疾尚幼,事未详知。且艰难以来,忠烈未有先二人者,事载简书,若日星不可妄轻重。议乃罢。”

按: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对许远即有争议。元和年间,对许远的流言蜚语不断,竟至“两家子弟”反目。此即韩文批驳的“投敌”“陷城”“死守”三说。张巡许远殉难五十年后,韩文之出,彻底廓清此中之疑云谜雾,众议始息。

外无待而犹死守

《新唐书・张巡传》:“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屯临淮,许叔冀、尚衡次彭城,皆观望莫肯救。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遣布数千端。霁云骂马上,请决死斗,叔冀不敢应。巡复遣如临淮告急……进明惧师出且见袭,又忌巡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

按:时御使大夫、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屯兵临淮(今江苏盱眙,在睢阳东南),许叔冀屯兵谯郡(今安徽亳州,在睢阳南),尚衡屯兵彭城(今江苏铜山,在睢阳东),皆拥兵观望,不肯救援。直至张镐代贺兰节度河南后才驰援睢阳,而“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人相食且尽

《旧唐书・张巡传》:“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按:此事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却反映封建时代对妾婢奴仆等弱势群体的野蛮残忍。安史之乱平息时,朝野对张巡即生“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之赀议,对此,韩文未直接评议,但从下文“守一城,捍天下”之语看,韩愈认为是不应苛求守城将士的。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新唐书・张巡传》:“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按:初守睢阳时,按张巡及其部众的战斗力,突出重围,靠拢友军,不在话下。但睢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张巡、许远决意坚守以屏障江淮。

守一城,捍天下

李翰《进张中丞传表》:“群帅迁延而不进,列郡望风而出奔。而巡独守孤城,不为之却。贼乃绕出巡后,议图江淮。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制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凡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按:江淮一带是唐军粮食给养的主要供应地。江淮得以保全,应归功于张、许的睢阳坚守。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按:上引文字重在记张巡坚守城池战术。张巡守睢阳之战法,一曰冲阵,一曰袭营,一曰坚守,皆出敌不意,奇功屡建。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安禄山反后,谯郡太守杨万石、雍丘县令令狐潮等,降贼助纣为虐,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弃南阳奔襄阳,灵昌太守许叔冀弃灵昌奔彭城,弃城避敌锋芒。

按:安史叛军入河南,官军或献城投降,或弃城逃逸。守睢阳前,叛将令狐潮成为张巡的主要对手,反复争夺雍丘,屡败于张巡。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新唐书・张巡传》:“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大中时,图巡、远、霁云像于凌烟阁。睢阳至今祠享,号‘双庙’云。”

按: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即立庙祭祀。南宋范成大《双庙》:“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题下原注:“在南京北门外,张巡、许远庙也,世称双庙,南京人呼为‘双王庙’。”南京,即商丘,宋时为南京。元明清时双庙犹存,代有祭祀。1990年张巡祠重建,新祠占地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新唐书・张巡传》:“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钜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尚衡击汴州贼李廷望,以为先锋。遣至睢阳,与张巡计事。退谓人曰:‘张公开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巡固劝归,不去。衡赍金帛迎,霁云谢不受,乃事巡,巡厚加礼。始被围,筑台募万死一生者,数日无敢应。俄有喑鸣而来者,乃霁云也。巡对泣下。霁云善骑射,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

按:韩文记南霁云乞师贺兰、断指射塔事,是对李传的补充。南霁云是张巡爱将,睢阳守卫战的核心人物,或有注释认为李翰《张中丞传》失记南霁云事迹,其说不当。辩见前。

城陷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

按:至德二载(757)十月初九,睢阳落于叛军之手。时数千将士仅余六百,六万民众仅剩四百。受伤致残、饥饿无力的守军无法与攻城敌兵搏斗。叛军从许远负责防守的西南角进入睢阳,丧失战斗力的唐军全部就擒。

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

《新唐书・张巡传》:“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

按:城陷被执后,张巡与姚、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坚贞不屈同时遇难。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旧唐书・张巡传》:“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

按:张巡是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有文彩,能诗文。《刘宾客嘉话录》载其《谢加金吾表》有“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语。《守睢阳作》:“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夜闻笛》:“营开星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可略见其文才。

唐代以降,张巡、许远即为忠烈之士的楷模。王安石、文天祥、高启、袁枚等皆留下了歌颂的诗篇。清代蒋士铨《谒张睢阳庙》二首对读者了解睢阳守卫战本事,理解李翰之传和韩愈之序的关系不无助益,兹引如下:

月中闻笛倚山楼,按剑悲歌凛若秋。军令惊看郎将命,民心知重国家仇。百夫忍饿捐生易,数齿空存抉视休。厉鬼可为终杀贼,宝刀先断贺兰头。

71 594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