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忏悔录》读后感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忏悔录读书笔记【第一篇】
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试问:当各种诬陷、侮辱如雨点般落在身上时,有几个人敢于在自己撰写的传记中坦然地承认自己有偷窃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艺儿。”当自己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学者时,有几个人敢于披露自己曾经撒过谎、诬陷过善良的女仆?有几个男人乐于把那种最难堪的事情——手恶习自供出来让世人嘲骂?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关系——加以剖析?对于一个名噪整个法兰西的思想家来说,主动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龌龊,带来的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只有两种人——傻瓜和疯子才会赤身裸体地冲进道貌岸然的人群供他们耻笑与垢骂。卢梭写《忏悔录》时正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中,析学家休漠说:“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在卢梭的《忏悔录》之前还有过一部影响至广的《忏悔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圣·奥古斯丁,而他的坦诚远不如卢梭的十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诚是为了证明人是有原始罪恶的,人本身不值得爱,只有“上帝”才是惟一的“享用”对象。
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欲望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不好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不出明镜自身的纯洁。
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甸甸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K·P·Morite(1757—1793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白在的整体。”
众所周知,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外部动因是回答来自教会、官方和启蒙学者(伏尔泰、狄德罗)对他的侮辱和攻击。用这种使人惊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使卢梭的人格不仅没有受到贬损反而成为一个超乎伏尔泰等人之上的伟大人格典范。产生这种始料不及的后果仅仅是由于惊人的坦诚吗?不!这部书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于人们阅读它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
忏悔录作文【第二篇】
考卷上那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鲜红鲜红,我不敢去正视。它似乎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它笑着,疯狂地,笑着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竟然会考不及格;它斥责着,严厉地,斥责着我的无能。这才发现,我是多么惧怕它。
它在我的心上划下一道深深的口子,殷红的血从这道口子中缓缓流出,一直折磨着,我的肉体,我的心灵,我的灵魂。为什么不再狠一些,把口子再划得大一些,好让血流得快一些,好让我快点窒息,好让我从这无尽的折磨中解脱出来。它用一种低沉的声音告诉我,这是我应该担起的责任。
责任?对谁的责任?我再度疑惑。它没告诉我,但我已很明白。我应该对自己负责。
如此不堪,真的不应该反省一下吗?不,我要反省,我要好好检讨我自己,这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我很坚定地自语。它收起了嘲笑和责备,目光朝我投来,那是善意的,赞许的。顷刻间,淌血的伤口愈合了,留下一道疤痕。
我独自一个人站在窗口,手中握着一杯滚烫的开水。那水温灼烧着我地皮肤,窗外袭来的寒气把伤口抚平,但我还是感到阵阵刺痛。我回首那段已逝的日子,我都做了些什么?嬉戏,无时无刻不在嬉戏,不在扯着大嗓门喊着。笑着,究竟在笑什么呢?我真的快乐吗?我扪心自问。没有回答。我知道,我是一个寂寞的孩子,想用笑来伪装欲掉的眼泪。然而,面对这次考试,我的伪装全部瓦解了。我哭了,泪顺着脸庞划下,吧嗒,吧嗒,落在水里,消失了,只留下晕圈悄悄地扩散着。
幽幽的月光照在我流泪的脸庞,苍白了,我的脸。一切是如此静谧。风呼呼地陪伴着我的喘息,穿过耳朵,直达心脏。痛,感觉我的心脏又开始滴血。
我拿起试卷,借着惨白的月光,凝视着。
月光下,一切都那么清晰,尤其是那满卷的叉叉和订正的痕迹。看着试卷,我没有退缩。我反复思索着,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终于鼓起勇气审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思想告诉我,都是我的错,是我的态度决定的。对啊,我并没有认真对待。错的根本,就是这一点。
痛,继续使我的心饱受煎熬,但伤口已经消失,只留下一抹深深的烙印。
我想,我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这场失败。
有些事做的时候不会在意,但当回过头来再度回想时,会发现全是错。我们不能总在回顾中觉醒,尽自己努力去做吧。要知道,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读《忏悔录》感想【第三篇】
我想,他的一生中不像别的伟人一样过着让人朝捧的日子,相反,他因为政府的追逐令过的是那么坎坷悲惨,后半生基本都是在颠肺流离四面受敌的逃脱中度过的,不知道他在写完忏悔录后的那几年又过的怎么样。
当他在第一部中的回忆强调他此刻多么幸福,我有点不太感同身受,读完第二部才发现他年轻时相对他中年时遇到的人,事,物,确实幸运太多了,现在想来他的一生,还是充满着心疼。
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文中说,这是他一生所有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虽然,他从小失去母爱,可是,父亲和他的姑姑都对他很好,以致他从不觉得他缺爱过,这和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或许有关吧。
可是对他很好的华伦夫人,他一直叫着的妈妈,他们之间却产生了恋情,从16岁头一次拜访华伦夫人,到29岁只身去闯巴黎,这13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作者都是在华伦夫人身边度过的,他每次流浪归来,都得到华伦夫人的欢迎和收养,华伦夫人年长他12岁,两人始终以“妈妈”、“孩子”称呼对方,即使同居时也没改变。
华伦夫人既怜悯他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华,千方百计培养他,自己教他学音乐,又送他去音乐学校,还曾送他去神学院学习。
他年轻的时候,也犯了许多错误,自己不但偷窃,甚至将偷窃的罪名嫁祸于人(如可怜的马丽永的丝带)的卑鄙行径和出于向一位唠叨老奶奶泄愤而将尿撒在她锅里的恶作剧行为。他也曾两次被同性恋骚扰过,他面对女性时的一些胆怯,他对内衣的恋物癖等等。
甚至还觉得不知道是他遇到的人太善良还是他性格的问题,他每做一份工时间都不会太长,总是飘忽不定,还有他的心理活动太多了,刚开始读到这些,我有点好奇,觉得这也是一位伟人吗,他做的事情大街上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生活不是比我们高很多层次吗,所以一开始对这位伟人没什么好感。
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星,让我们感觉遥不可及,可是细想,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啊。
我想,我一个读者能这样去想,恰恰证明他比别人更有勇气在读者面前呈现他丑陋的一面,正如他所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
慢慢的我觉得能安“天才”这个头衔的果然不是一般人,他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正因为父亲喜爱文学,他也深受影响,通过自学,他精通音乐,数学,历史,文学等这么多知识,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论文,歌剧,小说等。
他性格正直善良,却偏执高傲;他热情奔放,却生性腼腆;他大悲大喜,却无尽悲观;他愤世嫉俗,却痴情难忘;
作者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
他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人身自由的一种工具;而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又使我们成为奴役。”可见,平生与世无争,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作者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
可是,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么多朋友一开始和他相处的很好,最后却都和他反目成仇,无外乎与他性格有关,或许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虽然他自己也有提到一些因为他的不善言辞而带来一些友谊方面的灾害,可是,他向来就不为讨好任何人而活着。
从他中期因为发表了“爱弥儿”,被法国政府下达追逐令,焚烧此书,此后便开始了逃亡生活,别人丢石子,辱骂的时候,他并没有他们想象中表现出的那么悲愤,而是平静自如在街上走着,任由他们,就可以看出,无论世俗有多弃他,他都不为所动。
他和他妻子有5个孩子,但是一出生就被送去保育院,因为他自知教育不好,跟着他还不如跟着保育院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对他们负责,当时就感叹,当时的社会就能有如此想法,不知道是他是出自于自私怕麻烦还是真的为他们好,我更乐意相信两者应该都有,
看完本书,我觉得因为作者过于解剖自己的人性,所以给人并没有一位伟人身上的那种神秘感,每个读者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会认为他有些东西是隐藏没说出来的,还有的认为他其实是在为自己做辩解的。
可我觉得不管真相是怎样,我只知道别人的自传都是吹捧自己,而他却写出了一个让我们所有能感同身受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普通人身上都会有的缺点,才觉得本书自传比任何一本自传都来的真诚。
他的一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人就是这样,上帝给了你天才般的睿智,却给了你不能安度此生的宿愿。逃到圣皮挨尔岛的时候,他暗自寻思:啊!我真恨不得用我根本就不想要的那种离开此地的自由去换取永远留在岛上的保证啊!我多么想被强制在这里,而不是被容忍而居住在这里啊!仅只因为容忍而让我住在这里的人们随时会把我撵走的!
他内心多么渴望,上帝就让他被压制这个孤岛上过完他的一生,这样他还不用随时担心被居民撵走,他不需要友情,不需要金钱,什么都不需要,他只想安静的与世隔绝,可就是这样一个多么让人痛心的请求上帝还是没用答允他,他的身体本就一直带病,让他疲惫不堪了,现在连精神都几近崩溃了,他还得继续逃离。
读到这里不难想象他为什么总在第一部内心一直重复着他和妈妈在离开都市去乡下生活的时候,他多么开心。
与其说作者在忏悔,不如说我们看本书的时候也能跟着作者忏悔,谁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缺陷的,谁又能像他一样如此坦诚把自己的缺陷摆谱在世人面前的。
忏悔录读书笔记【第四篇】
“既然我所见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
对音乐的癖好是源于他的姑姑。在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入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豫与坚定之间,最后是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最后是节制与享受、欢乐与谨慎哪一种都没有得到。”靠,怎么发现我正陷入这种矛盾之中,幸运的是,我不是他这样的伟人,偶尔自扰之,没人会难为你。
卢梭啊,他的父亲和一个上尉发生了矛盾。他父亲正直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那个社会只有离开日内瓦。随后,卢梭开始了他在舅舅家的寄宿生活。两年的乡村生活,“把我的罗马人的严峻性格减弱了一些,恢复了童年的稚气”,我现在还是很幼稚啊,想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后,我的确进步了,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唯物了。
“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谊。”他和他的表兄相处的很亲密,而且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在卢梭开来,他对他表兄的感情超过了对他哥哥的感情(是的,卢梭还有一个哥哥)。到这里,卢梭除了身体上瘦弱一些以外,其他的都还算完美。有一对恩爱的父母并且是爱情的典范,还获得了真挚的亲情和友谊。
上一篇:[300字]红楼梦读后感精编3篇
下一篇:惊天动地观后感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