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精彩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活着的读后感【第一篇】
读罢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无法猜测当时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这部作品。但我作为一个读者,在读这个作品时候,深刻的觉得《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面对那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更是给我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
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富贵的形象,平静地讲述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用近乎冷漠的语调,编织了一幅人性的挂毯。作品的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戳人心。让读者走进主人公富贵的世界,同他欢喜同他忧愁。
人生是一场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旅程。可是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命运却一次次与他开玩笑。他的顽劣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手中。最亲密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承受着一个又一个的痛苦。可就算是这样,命运依旧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一个,整本书的故事很压抑。但也有转折,富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对象二喜出现后,富贵以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会走向好转。可是最后就连他的聋哑女儿也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命运到最后,只有老黄牛陪伴着他。
每个人内心都有着纠结和挣扎。一方面是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正是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就像这本书序言所说的那样,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读后感【第二篇】
《活着》这本书是我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一本书,那时的我曾经梦想过做一名作家。
作者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散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我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写作时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吸引我,我发现它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辞藻不华丽,语言很接地气,比喻也恰到好处,行文舒服,不得不让人赞叹。再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贵活着,缓缓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两个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成年后步入社会,我们需要逐步锻炼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一点一滴化解压力,因为所有吃过的苦,终会化成生活馈赠的惊喜,让你在来日岁月里,成为底气十足的自己。
这本书教给我很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出人生的真谛。
活着读后感【第三篇】
丰子恺是桐乡人,桐乡是蓝印花布的出产地之一,丰家就开有一家染坊,他出生就是少东家,家里期待已久的小少爷,丰子恺在父母姐妹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这些过往,在他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里有细致的描绘。
他写自己的妈妈总是坐在一张危险的高脚凳上,应酬各路人士包括给他张罗吃食;长大后他才知道姆妈并不是情愿坐那么坐着,只是她要同时顾着家里和染坊不得不坐在那里,并且坐了一辈子。他写他的父亲中了进士后丁忧在家,然后民国后郁郁在家隐了一辈子,留在他记忆里的父亲最爱吃蟹,中秋佳节会带着他们姐弟在院中赏月吃蟹。他写妈妈婶子姐姐为客人们做回礼的糕点,年幼的他如何被长辈们给的。糕点哄得高高兴兴;染布之乡都会养蚕,他回忆祖母每年即使亏本都要养蚕,只为心中的寄托,而他最爱行走在蚕茧之间,年年为此挨打年年乐此不疲……这些关于家乡关于家人的回忆,细腻温暖,处处透着单纯美好的气息。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活着本来美好 最让我欢喜的就是他的题目,活着本来单纯。对丰子恺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体悟到这句话用来形容丰子恺先生和他的艺术人生是多么的贴切。他的人,如他的画,他的文一样,充满童稚之心,又有许多妙趣。所幸,这本散文集让大家一次就看了他的文和画。真是再妙不过了。
丰子恺的画在他的时代--即使是如今--也是独树一帜的,最初他是学习一位日本漫画家的漫画手法,他觉得古朴趣致,随引入中国自己的国画技法,创作出很多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画作。当然,他的画风再独特,也没有再当时开一派别,可能与他常用这技法画生活小品或者偏时事的漫画,当时这些也是报章上的插画,读者们喜欢,但似乎也没人拿它当作大雅之堂上的东西。可是,读者们还是喜欢的,丰子恺后来特地创作了护生画集系列,传为一时佳话,可惜,这本散文集力没有怎么收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一窥庐山面目。
丰子恺的文字,也是如他的画一般,朴实趣致,简单中别有韵味。这本散文集里分5个部分收录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章,以青壮年时期的文章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思维活跃,对生活兴致勃勃的丰子恺跃然纸上。
说个旁证:我们小时候学作文时,严格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人人买一套丰子恺文集,并且要求每日学习1篇文章,写作文也要学习丰子恺的行文技巧……当时把丰子恺的散文当成闲书读,倒是很轻松的,他写女儿阿宝出生后由爷爷取名的过程,写儿子瞻瞻拿蒲扇当脚踏车的天真即使及时过境迁都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可是要学习丰子恺的写作技巧来写作文对于当时的我们都是痛苦的经历啊!但多年以后,你却发现自己的行文却有着丰子恺散文的某种痕迹,当年语文老师严格教授了一年的知识终于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啰嗦了这么久,其实就想说明丰子恺的文章很适合写作人学习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在浅显的事物中开拓深度写出新意和深意来,第五部分学会艺术的生活最能体现这种学习。这部分的文章都是他写生活中的小事引申到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如何引申,如何转折,他都在生动明白的文字中做了最好的示范。不光是了解他对艺术和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也能学习到他的写作技巧,真是一举两得,收获多多呢!
《活着》读后感【第四篇】
一、每个人物都是一个个体
无论文学还是电影,笔者觉得好的作品共有的特点就是不给任何一个人物贴标签。没有一个人生而性恶或性善,所有人都是在原生家庭受教育程度等等的影响下形成了现在的人格,这才是真实的,人物才是饱满的。也没有一个人是二十四小时全天都与人为善或者为恶的,文中的龙二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本以为这个人在坑了败家子福贵的家产之后会痛打落水狗,但是他还真借给福贵两亩上好的水田,龙二在坑了福贵之后心里是否有那么一点愧疚笔者觉得可见一斑。主角福贵生而败家,年轻时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落,但是当家道中落时还不是一样将整个家的担子扛到自己肩上,有人会觉得家珍是个完美的正面人物,但是她还是会将有庆的死迁怒于春生身上。红卫兵让人气愤吧,但是能怪她们吗?
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而饱满的,所以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余华老师没有在为了什么而写,或者说只是把内心的世界原原本本展现了出来。
二、命运的力量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匪夷所思的命运的力量。福贵是个地主家的败家子,别的地主都在兢兢业业地赚钱,而他一夜败光了所有的家产,这时候开始打土豪分田地,所有的地主都被斗死了,而福贵却因为一夜从地主变为贫农而躲过一劫。这里余华老师真的无意于谈论制度的好处与弊端,只是单纯地想强调命运的力量是多么的奇妙。有生、家珍、凤霞、二喜、苦根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在一件件惨事中间又穿插着一件件喜事儿:凤霞出嫁、苦根出生。
中国近代所有的凄惨事儿全都被福贵摊上了,每个年龄段值得开心的事儿又都被他摊上了,表面上富有戏剧性但实际上又是极具有真实性。但是结果呢,读书笔记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得不称之为坚强的人,我想这就是整部作品的精华,对待命运的态度。命运不会完全左右什么,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对人生的轨迹进行干扰,我们可以称其为不可控因素。但这也不是说人生全都是不可控因素。
三、悲剧
整部作品中,除了代述者“我”之外,所有的人都是悲剧,福贵、春生、家珍、苦根、二喜、有生、凤霞。但是笔者通读之后内心并没有被如此之多的悲剧所动容,只是简单的感受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笔者想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一下对于悲剧的定义了。是不是只要像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不称之为悲剧,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更改对悲剧的定义,而需要改变的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当事人对于悲剧的态度,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悲剧产生的心境。
整部作品的核心在于福贵最后说的那句话“年少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这是福贵终其一生发现的规律,而那句话能称之为真理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福贵活在福贵的人生中,而我们活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在前言中笔者很不理解余华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我写作不为任何人,只为我的内心。读到最后才发现是自己太过于急功近利,余华老师就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他内心的世界,他并不想你复刻什么样的生活。
坐在电脑前不知道自己半天敲了什么,总感觉对于《活着》有许多话想说而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期待大家的交流。
上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新4篇】
下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