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专四作文范例(精推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历年专四作文范例(精推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勤工助学征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01-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经济活动除了高校内部之间的往来,其他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高校后勤市场主体逐步成熟,纳税成为后勤企业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后勤企业开始关心成本核算,纳税观念已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在政策鼓励的同时,也加强了税收管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少,高校后勤企业的税负不断增加。所以怎样保证合理合法纳税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校后勤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而引发的税收问题成为高校和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税收角度来说,高校后勤成立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高校后勤税收优惠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高校后勤税负演变和发展分析,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基本没有经营行为,税收处于免税期。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后勤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经营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后勤税收优惠政策,财税[2000]25号文、财税[2002]147号文,财税[2003]152号文,对高校后勤企业服务性经营的相关税种明确了征税范围,财税[2006]100号文,取消了高校后勤法人企业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2006—2008年的优惠政策仅是学生公寓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按国家规定收取的住宿费、为学生服务的食堂餐饮营业税,为校内学生服务的食堂原材料的增值税。财税[2009]155号文,财税[2011]78号文,进一步重申了只有对学生、对教职工的服务,免征营业税、房产税等。这两个文件的主体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将执行日期往后延续到2012年12月31日。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社会化,税收优惠政策将有逐步取消的趋势,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税制环境,高校后勤开展和重视税收筹划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纳税筹划是高校后勤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纳税筹划是一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税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成本。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的范围较广,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住宿服务业、饮食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它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企业在合法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负担,将会使税后利润大大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高校后勤本身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的特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服务价格是有限制的,如学生公寓住宿费,严格按照物价局文件规定,不能多收。在比如近几年,粮食价格飞涨,教育部从稳定学校的大局出发,明文规定各高校食堂不能上涨价格。因此高校的服务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后勤企业的微利性及所处的环境,合理运用税收筹划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纳税筹划是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及提高竞争力的保证。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纳税筹划可以极大的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模拟企业化管理,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目标。而一定的纳税筹划,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理顺经营方向及经营思路,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使高校后勤纳税筹划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校后勤主要涉税税种纳税筹划分析

1.营业税的纳税筹划:营业税是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根据国家对高校后勤服务现行税法来看,国家为了扶持高校后勤的发展,从2000—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且随着国家对高校后勤的优惠政策逐渐减少,财税[2011]78号文只规定对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高校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因此营业税纳税筹划时,要充分关注国家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的时限性,做到知法用法。

勤工俭学论文2

关键词:图书馆 勤工俭学学生 管理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所面临的读者群也在扩大,因此,管理模式需不断创新。高校图书馆现都已开展实行人性化的借阅开架服务,这种开放服务理念虽然提高了图书馆图书的流通量,但随之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为保障正常工作,高校图书馆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及要求,设置勤工俭学岗位,鼓励在校学生勤工俭学。我在图书馆较长时间负责安排勤工俭学工作,就如何加强勤工俭学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办法。

1 勤工俭学学生工作中的问题

不能自主选择勤工俭学学生

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直接管理部门大部分是学院的团委,图书馆不能直接选聘勤工俭学学生,因此很难了解学生的能力,同时会有很多“关系户”的同学被推荐,真正图书馆工作需要的学生可能并不能参与图书馆勤工俭学。由于有些通过关系进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同学相对纪律松弛,责任心不够强,会直接影响图书馆其他勤工俭学同学的工作状态,导致图书馆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同时因为图书馆没有自主安排人员的权利,也很难保证勤工俭学学生及时上岗工作,有时会出现图书馆勤工俭学岗有岗无人的现象,工作显得尤为被动。

没有合理的奖惩措施

图书馆借阅室、阅览室等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开放时间不同,对学生的管理也不一样,可是每位同学的勤工俭学工资却相同,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多大的区别,高校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在场所的设计上基本不在同一个楼层面,如果平时图书管理员缺乏交流,又很少和勤工俭学的学生沟通,就会造成他们管理勤工俭学学生的标准不能一致,从而出现勤工俭学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对工作挑剔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部门的工作没有勤工俭学的学生愿意干,而工作量小的部门的工作则都争着抢着去干,最终结果是勤工俭学学生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不高,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工作。

勤工俭学学生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

有些勤工俭学学生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积极,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的有条不紊;有些勤工俭学学生思想素质不高,不能按时到岗,工作懒散,使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各部门工作老师监督不及时、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部门的工作效率,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整体形象。

短期内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安排难度较大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课外时间一般喜欢参加一些社团联合活动,并且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因此,图书馆各部门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工作,实际情况的不同给部门管理带来不便。一旦出现分工不平衡,安排不恰当,勤工俭学学生之间就会有意见,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离岗,造成人员变动频繁。

2 建议采取的措施

设立图书馆勤工俭学组织

社会是人生的教科书。通过勤工俭学工作实践和参加组织活动,直接接触、了解实际工作和现实社会,能够进一步积累勤工俭学学生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勤工俭学组织的成立能使勤工俭学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形成一个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当然这个组织需要图书馆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馆员对勤工俭学学生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

勤工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贫困家庭,内心都渴望关心和尊重,馆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与他们密切接触,对待他们要平等和尊重,他们虽然本职是学生,但是工作过程中是图书管理员,工作中不能全部依赖勤工俭学学生,责任明确,应与他们同甘共苦,共同前进。

加强重视岗前培训

图书馆不仅要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培训,更需要对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培训,尤其做好勤工俭学学生的“传帮带”工作,实际上就是让“老生”带“新生”,这样可以节省图书管理员的时间,使新进的勤工俭学学生很快熟悉业务,同时设定一个试用期限,让勤工俭学学生之间有一个适应过程,上岗试用期间要耐心指导,试用期后还要检查他们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建立和健全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对勤工俭学学生最好的管理条例,图书馆在日常管理勤工俭学学生过程中可以照章管理,同时勤工俭学学生也可以依章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权责明确。同时应当做到奖惩分明,对优秀的勤工俭学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无视纪律,态度恶劣的勤工俭学学生,坚决淘汰,予以撤换。

总之,勤工俭学学生对图书馆、高校和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以上只是本人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郑玮,马小红。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科学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3(6).

勤工俭学论文3

关键词:人本主义;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60-03

随着时展,民办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现有工作人员数量和精力难以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无法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因此让精力充沛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已成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一、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

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管理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刚好契合,所以其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值得为当下各个领域所借鉴。特别是对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

(一)人性与哲学的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存在主义肯定人的存在价值,重视个性把人当成完整的整体。存在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让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象牙塔”里,走出来去面对社会,探讨现实生活的当下人所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强调个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这是在经济繁荣和社会物质水平提高,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环境下,同时也关注并促进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精神分析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自己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所以人本主义重视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以人为本”理念与现代图书馆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图书馆规模迅速增加,业务急剧扩张,各项新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极具重要意义,人性化管理也应该成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图书馆在政策制定、岗位设置、业务运作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参与者着想,在管理中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发挥人的创造性与潜能[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深信在一个充满关怀与信任的环境中,人便能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作用,更好适应现实生活并得到个体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广泛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今天,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所,高校图书馆又是专职服务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人类精神发展的机构。高校图书馆准确定位文化引领功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在图书馆学习,使他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精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的人生[3]。

在勤工俭学管理,面对拥有高能力、希望个性化发展、渴求更多关注和理解的高校学生更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放在重要位置,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作为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二、开展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

勤工俭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在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生活负担以便完成学业。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切实帮助贫困学生

勤工俭学申请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难以支出的同学,并在户口所在街道开具相关证明。在性别、年龄、民族、专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要求上相对其他助学项目申请要求较低,惠及学生群体比较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工作项目均由学校统筹安排,参加劳动的学生根据劳动小时数给予每小时8元的报酬,每月按时发放酬金。对于生活贫困的学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稳定收入,也是在校学习生活的生活来源。

(二)推动学生深入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主要参与图书馆的简单工作。在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劳动前,都将参加一次岗前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参观和了解本校图书馆各阅览室的情况、学生借阅书籍流程及相关规定、各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的图书布局以及图书分类的基础讲解。让勤工俭学同学对本校图书馆有一个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了解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课程时间安排,安排其不同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和劳动中的注意事项并实践。

(三)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起到宣传作用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往往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图书馆做了许多宣传和简介等工作,但仍有许多学生不愿翻阅相关文字介绍,常常不清楚如何检索需要的资料、不熟悉外借图书流程等实际问题,这也成为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距离感的原因之一。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是学生中对图书馆各项工作流程等较熟悉的一批同学。他们不仅对图书检索、代书牌的使用、阅览图书以及借还图书流程等实际操作方面了如指掌,甚至各阅览室开放时间、对开放式书架的布局、不同阅览室的藏书特点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是工作间隙借阅自己所需的图书,在闲暇时帮助身边不熟悉图书馆的同学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快速查阅需要的信息。在学生中无形地起到了图书馆宣传员的作用。这缩短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的距离感,也能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好地走进学生。

(四)让图书馆更了解学生的需要

现今图书馆早已区别于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大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本校学生和本校的教职员工,其中本校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数量最大的群体。本校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工作中考虑的一个方面。但大多学生对图书馆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而自己的需求也不知如何更好地向图书馆表达,往往简单地以减少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体现。勤工俭学学生既是图书馆服务的学生群体,又是图书馆部分简单工作的参与者。相对于其他学生对本校图书馆的各个方面了解更系统全面;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切了解学生的需求。勤工俭学学生在图书馆参加劳动时,由一名相对固定的图书管理老师负责,在需要和图书馆沟通想法时,有更直接便利的途径。尤其在图书馆需要了解征询本校学生意向时,他们能给图书馆提出一些更合理的建议和希望,也增加在学生座谈会以外的一个长期与学生对话的通道[4]。

(五)缓解图书馆人员数量和体力不足

图书馆都存在馆藏图书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图书馆面积有限的矛盾。随着时展,对信息需求不断变化和更新,图书馆纸质图书典藏量不断增加,阅览开放时间调整,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无法增加工作人员,无形中造成了馆员的工作压力、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让本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帮助图书馆日常清洁、将已完成采编的图书整理上架、副本量大的图书下架打包等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员紧缺的状况,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使馆员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的服务和研究,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

(六)学生在劳动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学校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磨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从实践中运用自己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勤工俭学学生反映,勤工俭学的经历让他们在从学校到单位角色转换上有了一个过渡,比较容易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需要别人负责、督促的孩子,比其他人的责任心更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明白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总能达到自己成就的目标。

三、对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建构民办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该理论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有效路径。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时间

勤工俭学工作时间是根据每位同学课程安排而定,当课余时间超过4小时即可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在刚开学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和期末考试等特殊阶段时,尽可能满足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满足勤工俭学的工作愿望。由于部分学生白天课程活动比较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参加劳动。根据学生在工作时间的合理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在保证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同时,相对合理地调整或增加工作时间平衡这一问题。

(二)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

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岗位较多。根据不同岗位要求,适合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劳动。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自身意愿,安排其较固定的工作岗位。如学生刚刚参加完体育考试,提出希望临时做体力要求相对较轻的工作,在他工作能力范围及时予以适当调节。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

在我校举行“我与图书馆”征文活动中,针对勤工俭学同学提供绿色通道,除了参加各自院系的征文选拔外,图书馆勤工俭学也组织征选参加到活动中,引导勤工俭学同学拓展不同的阅读方向。在图书推荐的工作中,也给予勤工俭学同学参与进来的机会,寻找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工作间隙让勤工俭学同学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老师给予一定的读书推荐与引导。

(四)根据学生的择业需要,强化学习实用的基础技能

90后学生普遍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没有机会学习与锻炼生活中技能的机会。近年来,进入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基本都不会利用绳子对书籍或报纸进行简单的捆扎打包。许多勤工俭学同学反映,在图书馆老师耐心地一个个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后,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各种基础技能,除了捆扎打包书籍外,还学习扫地、拖地、擦桌子以及清点图书甚至有学生还学会在表格制作中使用电脑快捷键等实用技能。

(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重要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总结为五种类型,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与尊重需要。这是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高层次需要[3]。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生理方面的需要,他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5]。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图书馆为他们提供饮水等。在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自身原因,而没有吃饭要来参加劳动,负责老师都进行健康教育,劝其应该正常用餐。在保证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建议学生先补足体力再开始劳动。如时间不允许,图书馆老师们都主动拿出自备的食物分给学生以保证他们的精力。偶遇学生在劳动时,突发低血糖出现眩晕的现象,负责老师及时提供自备的糖、饼干等给学生。保证学生在劳动时身体机能的正常。在参加体能要求较高的工作时,相关老师不仅和学生一起干,每隔一段时间提醒学生喝水休息,补充体力。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为勤工俭学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整理书架,打包捆扎图书等工作时,图书馆都提供劳动工具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使用美工刀等锐器时都反复提醒学生安全要求。在搬运图书使用铁板车时,因为板车比较难控制方向,负责老师不但和同学一起全程拉车,而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脚下安全,以免受伤。

3.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团队并在其中获得荣誉地位等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之前互不相识。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一段时间熟识后,便开始有一定的归属感并产生默契。勤工俭学学生在需要合作完成工作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通架时,两个或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下书(把书架上的书放在书车上)一个核对顺序(防止乱架的延续)一个上架(将书车上的书按顺序放到规定的书架上)。体力较好的主动多承担体力工作帮助体力较弱的同学。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在勤工俭学工作时体现;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勤工俭学同学之间以及勤工俭学学生和负责老师之间互相帮助。不论是偶遇下雨会到图书馆借伞的小事,还是学习上当写计划书没灵感找图书馆老师聊聊,就算毕业后还会回校告诉图书馆老师自己工作生活上的喜怒,这无形中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的需要会使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之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勤工俭学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因为家庭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一特点,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尊重和细心的关注,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给予妥善处理。刚参加勤工俭学工作的同学因怕被认识的同学看到而在晚自修或不对外开放的书库内工作,在学校里遇见同时工作的同学老师都不会主动打招呼。在了解真实原因后图书馆老师在尊重其选择的同时告诉这些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报酬是光荣的,家庭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用平常眼光和平等的心去看待问题。在面对这些学生时,相关老师尤其注意措辞语气等,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潜能充分发挥,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不论在工作技能上或效率上有所进步还是在学习、生活、竞赛上的突破,负责老师及时表扬,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时常老师还会为表扬学生的进步,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为他们努力付出后获得的成功庆祝。有学生说每当领取报酬时,是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价值的体现,他们流的汗不仅在图书馆里能看到引以为傲的成就,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这是向父母要生活费时所感受不到的成就感。

总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进行民办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探索,不仅使大学生在以后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做好工作,在利用信息检索方面更有优势,而且还缓解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又能让课余时间充裕的大学生有了更好的去处,达到图书馆、学校与学生多赢的效果,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事业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志敏。管理学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P80.

[2]刘兹恒,等。现代图书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9.

[3]叶浩生,著。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6-407.

勤工俭学论文4

1.勤工俭学工作教育中的地位

勤工俭学工作是我们一向倡导的,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社会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留学东洋,开展勤工俭学。而今,勤工俭学工作在中学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贫困生靠着勤工俭学活动筹措学费、生活费,很多高校乃至中小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据了解,秦皇岛市7所高校共有56个勤工勤学岗位可供学生实践,因此,勤工俭学工作是当前教育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2.勤工俭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

尽管勤工俭学工作已被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组织作为常规工作纳入教育体系,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当前阶段勤工俭学工作也存在许多难题和不被社会理解的地方。一是影响学校的主要教学活动。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都或多或少的占用学生学习时间,这就需要在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勤工俭学工作要积极与学校沟通,处理好学习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二是许多勤工俭学工作人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难免一些工作人员会将勤工俭学性质的活动变成完全的经济活动,重视利益、轻视教育。重视创收、轻视育人。三是勤工俭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目前,教育部门始终把校园安全当做重要任务来抓,这就为勤工俭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许多学校畏手畏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勤工俭学工作人员要积极与学校沟通配合,克服畏难情绪,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一定主意活动的安全。四是部分学生重脑力、轻体力。有些学生不仅不愿意参加社会劳动,甚至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中马虎应对,甚至袖手旁观。五是勤工俭学阵地匮乏。有些山区边远学校组织阵地不够完善,不能发挥作用。

3.勤工俭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工作的有力保障

勤工俭学工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努力争取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与学校负责人勤沟通、多联系,了解学校的需求,因地制宜的设置一些适宜学生活动又便于学校开展的活动项目,保证活动的安全可靠。多渠道,多角度,多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勤工助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目前,我们为贫困高中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10个,先后20余名贫困学生靠勤工助学完成高中学业。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工作的踏实根基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勤工俭学工作也是一样。要努力宣传勤工俭学的意义,鼓励、支持在校学生积极参与该项活动,多邀请一些学生,主要是贫困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这将是他们以后的人生财富。活动同时注重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勤工俭学的活动中,力争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树立服务学生、服务校园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工作往往重管理、轻服务。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这些东西他们考虑的很少,今后的勤工俭学工作要以学生为切入点,深入学生一线,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由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转变。

坚持劳动与德育不分家

通过勤工俭学的开展,学生不仅仅得到了锻炼,解决了困难,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思想观念,培养了独立意识。在一次次勤工俭学的活动中,许多学生越发自立自强,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使许多贫困生在活动中锤炼了能力,锻炼了品格。

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一技之长

在活动中,许多岗位是需要一些专业技能的,比如餐厅等岗位,这就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到了许多书本学不到的只是,比如切菜、比如面点。这些工作看似简单琐碎,却对学生的以后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体会了劳动的苦与乐,更深入的了解当前市场的就业环境,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紧迫感,为他们上了一堂丰富的课外课。

抓好勤工俭学工作的自身组织建设

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不可避免的侵蚀和影响到勤工俭学部门来,这就决定了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针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无论世风如何变化,要坚持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风尚,做本分人、老实人,正直人,不为利益所诱导,保持洁身自好。不为小便宜丧失党性、丧失人格尊严。同时,加强对勤工俭学账目的管理和完善,要做到专门专人负责,账目公开透明,审查严格及时,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同时建立政务公开,时时刻刻接受学生、老师和社会的监督。

总之,勤工俭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走下去,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只要我们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去探索,去发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勤工俭学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就能充分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服务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合格青少年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

参考文献

勤工助学征文5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创新 创业 勤工助学

1.引言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勤工助学是我国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唯一的一个非直接给予型的资助。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费逐年递增,加之各地区(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一些潜在问题逐渐凸显。尤其在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严峻、创业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的情形下,如何让勤工助学成为第二课堂、怎样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经历改变“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如何能够利用勤工助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技能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从创业视角探讨高校勤工助学所应具备的新型功能及其引导策略。首先综合考虑在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因素,选定资、育人性、经济性和维护性四个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工作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然后从整个人才输送供应链所涉的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四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实施建议。研究结论不仅为完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建议,还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实践。

2.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不少高等院校都注重发挥勤工助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勤工助学政策均值得借鉴。美国提倡“混合资助模式”,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与国家人才需求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额度,尤其重视加强社区和学校间的联系,鼓励各社区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1]。英国将大学的收费标准划分为依赖家长和独立生活两类,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热情专设了大学生创业机构,并将助学贷款向大学生创业者给予一定倾斜[2]。德国则构建了较完备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进行资助和指导,使基于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进行。

从国外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中,可总结出一个成功的勤工助学体系具备三个特点:①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政策灵活;②设立专门机构实施管理,完善资助信用体系,构建合理的奖罚机制;③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业的扶持。

(2)国内研究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的理论探讨,在国内也获得众多学者的青睐,杨红波和林西平[3]认为大学生勤工助学具有经济活动的内涵,即在使学生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以获得长远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姚圣梅指出我国学生勤工助学的发展进入到济困与成才相结合的社会实践阶段[4]。孙秀丽和夏春雨指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仅把创业看作一种尝试是由于经验不足或受环境因素阻碍导致缺乏长期规划,并讨论实现校园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对接策略[5]。郝菲菲提出高校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其育人性,尤其应拓展勤工助学在辅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新功能[6]。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高校不应仅仅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还需强调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面对当前创业热潮,如何联系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创业需求和心理特征,寻找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可行路径需要深入思考。

3.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新型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要完善勤工助学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勤工助学评价与反馈监督机制,以达到对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管理水平、助学育人等全方位检查评价的目的。(2)要立足当下创业形势,结合校内外市场需求,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来源及资助款项来源,多增加一些“技能型”或“管理型”勤工助学岗位来替代过去纯体力型劳动,从而推动勤工助学载体平台的创新。(3)要构建具有勤工助学功能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与课程体系,注重对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机动灵活的创业指导与心理教育,真正实现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面对我国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中部分功能缺失及实施策略不健全的现状,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关键要点,本文构建一个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层次分析结构,以讨论为实现具有创新创业功能的勤工助学体系需要采取哪些引导策略。由于勤工助学体系中各影响因素和判断准则大多难以量化,单纯依靠决策者的逻辑判断来评价体系方案的优劣又有失客观性,故而选择层次分析法实施辅助决策,能够为准确定位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所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引导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勤工助学体系特征属性的分析,本文将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功能分为四类:资、育人性、经济性和维护性。并且基于这些属性提出五种引导策略方案: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校企合作,增设创业类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考核机制;构建勤工助学反馈监督机制;设立专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如此,便形成如图1所示的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三层结构:Z为总目标层,建立一个顺应创业需求的有效勤工助学体系;中间A■,A■,是方案层的五个引导策略。

最终计算出方案层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向量w[3]=(,,,,)。根据此例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显示:(1)w[1]表明属性层中资与育人性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维护性,相对来说,经济性在四种属性中所占权重比较小。换句话说,此例数据说明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勤工助学体系构建中,资与育人性两个属性有较强的重要性,维护性占其次,经济性属性对整个体系的影响较小。(2)w[3]表明面对实施引导策略的方案层,校企合作以增设创业类助学岗位可作为重点考虑方案,其他策略选择依次为健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勤工助学反馈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考核机制。

4.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的建议

从上述运用层次分析法演绎如何构造具有创新功能的勤工助学体系及怎样选择引导策略可看出,创业视角下的勤工助学教育体系是复杂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必要子系统,它并非游离于原有教育体系之外,而是与原有教育完美融合进而提升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在构建勤工助学体系过程中,基于四大功能属性和五类引导策略方案,应倡导所涉主体――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的顺利运转(见图2)。

(1)高校方面

高校在人才供应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因其身兼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共享市场需求信息等多方面职能,而且与学生、政府和企业均紧密关联。①在培养人才方面,一则高校可尝试聘请在人才教育和企业管理方面均有出色表现的“双师型”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这些优秀教师的职责是搭建高校、学生和身为需求市场的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二则高校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例如对学生可开辟创业实践折抵少量学分的绿色通道,对教师可提出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折抵部分工作量等政策。②在面向市场输送人才时,高校需关注学生的求职表现,以及学生进入人才需求市场、参与工作后所面临的问题等,随时进行教育成果的监督和反馈,以便在后续人才输送循环中更好地自我改进和提高效率。③所谓共享信息,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在人才需求过程中担当信息和资金提供者的角色,高校需实时关注政府政策和企业市场需求,将搜集的多方动向汇总反馈给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以做出正确且有前瞻性的决策。另一方面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各高校之间均要加强分工合作,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及能力,各自明确在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中的职能,量体裁衣式地共同进行创新教育研发,在实现勤工助学创业教育功能的各类实践中形成校企之间、校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

(2)学生方面

借鉴文献[8]的观点,笔者也赞成作为勤工助学资助的对象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因人而异地分为普遍勤工助学类、实践行动类和创业发展类三类不同的群体[8]。学生自身可从提高自我认知的层面,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努力尝试各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全面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和未来企业家潜能。具体来说,可以从心理素质、行为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等发面予以提升,充分体现勤工助学体系的育人性。①笔者设计问卷调查结合走访反馈发现,70%以上因家庭贫困而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有轻微的抑郁倾向和自卑心理,这是阻碍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的关键潜在因素。因此,学生通过选修创业心理指导课程来培养健康自信的心态很有必要。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不仅要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行为规范,而且要注意积累相关职业和创新创业的技能。③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社会活动能力的锻炼,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心等。

(3)政府方面

①政府方面的力量一方面体现在资和经济性的功能上。可参考美国政府实行的策略,在全国范围推行“联邦勤工助学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勤工助学基金用以支付学生的工资(其中70%~75%的薪水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剩余酬劳由各用人企业单位支付),并授权纳入该计划的高校实施具体的基金管理运作[1]。可倡导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设立统一的勤工助学基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基金进行调配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根据各高校参加勤工助学学生人数、岗位数量、创业教育经费预算等因素,确定勤工助学基金调拨的金额,完善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基金管理制度,避免不合理的浪费,降低成本,在完成资的同时实现经济性指标。②政府在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方面应承担主导力量,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高校寻找与适合自身特长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企业为高校提供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高校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③从健全考核和反馈监督机制层面来讲,政府仍需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可对受资助创业项目的经济效益实施周期性检查,可对勤工助学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高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创业功能勤工助学体系的可实施性,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4)企业方面

企业力量主要体现在岗位、资助的供给和培训等方面。①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增设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共同建立模拟创业园,即为学生提供虚拟智能化的创业园,选择学生担任园区管理员,通过智能模拟平台,进行创业前期准备及模拟运营;再如协作研发网上店铺的运营模式,即企业负责网店的开设和维护,由参与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从事网店经营管理,盈利按一定比例返给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反馈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②针对勤工助学岗位提供部分资助,比如选择高校建立企业创业实践平台,即划拨一定数量资金,以企业实际运营中的问题作为命题,面对勤工助学的学生开放项目申报,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进行创新和创造。③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需企业的鼎力相助,尤其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形成很好对接,利用岗位培训与高校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平台,凭借岗位培训让勤工助学这一原本特殊的校内实践方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手段。

5.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功能属性层与引导策略层,为实现这些功能和方案提出构建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并依托此平台分别对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四方主体给出相应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勤工助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坚持济困育人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可能还会需要其他主体的辅助力量,这将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予以完善。另外,如何由过去单纯将高校视为教育培训主体转变为学生从事创业运营的载体,逐步将高校发展成为人才实验工厂,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同时使新型勤工助学体系更加完善化、多元化和系统化地实施,这些均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庄丽君。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91-95.

[2]邹树梁,黄建美。中英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与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64-166.

[3]杨红波,林西平。从输血到造血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11(1):131-132.

[4]姚圣梅,肖莉。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青年探索,2010,159(4):93-96.

[5]孙秀丽,夏春雨。解析大学生校园创业与社会创业的错位与对接[J].高教探索,2011(4):134-137.

[6]郝菲菲。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及功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3):12-14.

[7]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1 157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