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800字【第一篇】
安徽师范大学的食堂推出文明用语特价菜,打饭时说声“阿姨你好”可享受优惠。这引来了众人褒贬不一的看法,我认为道德建设不应该与利益挂钩。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国民素质却日益滑坡,道德养成的大量宣传没能唤起中华精神,而利益的稍加引诱使许多人纷纷成为了“道德分子、文明青年”。这一现象自然会引发社会关注,是呀!道德本不该与利益挂钩。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古时,礼乐制被君王所奉行,民间朝廷皆推行“礼”,道德之风盛行,人们不会为了利益而去低三下四地出卖尊严。“乞丐不吃嗟来之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身艰可却意坚,他们弘扬的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尊的精神,不受利益牵绊却道德悠悠自在,才
《中庸》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平天下的根本,修身推行的是自身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约束。如果仅凭利益驱使,那“修”的只是表面,而内心却依旧苍白空虚,无法充实。只是为了利益而却假装修身,那何以谈平天下?
就拿安徽师大食堂这个例子来讲,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享受饭菜的优惠才开口“阿姨你好”,可内心说不定已无奈至极,谩骂百遍,这是屈服于利益的虚假礼貌,并非已形成文明之风。如果中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依旧被当今社会所推崇,钱学森断然拒绝美国对他的高额诱惑,毅然回国投身科学事业,白求恩不为利益而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太多太多事例向我们说明利益不是道德建设的支撑,真正要做到道德建设,就应该从无利益出发,以自身修养为落脚点。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捡一次垃圾可以获得10元,在车上看到给老人让座可以再坐一次免费,那么,中国“文明之邦”雅称已荡然无存。文明道德为利益所驱使,修身成了空洞的口号,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笑话。所以,想做到“平天下”必须让利益远离道德,利益不该与道德挂钩,以前是,如今也该是。
城南旧事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这部影片我已是第三次观看,没想到,一些情节还是深深得打动了我,我不禁流了眼泪。
当我看到妞儿不堪忍受后爹后妈的毒打,在一个大雨天找到英子,在英子家撸起袖子裤子让英子看她身上的伤时,我抑制不住自己,眼睛湿润了。不禁为的妞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平和同情。
妞和英子同龄,可妞就因为母亲秀贞没有结婚就生了她,家里嫌名声不好,刚一落地就被扔到齐华门儿底下。父亲在她没出生时就被警察抓走了,从小被他人领养。当英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一笔一划的练习写字时,妞却只能跟着爹去唱戏赚钱。当英子躺在爸妈怀里撒娇时,妞却因为唱不好戏,而被爹打。就连玩也只能是偷偷的出来。这是何等的不同啊!可怜的妞儿在英子的帮助之下终于找到了亲生母亲,母女终于团聚。可是,善良的小英子哪里会知道她竟将妞儿送上了绝路。疯子秀贞不禁没给妞带来幸福,反而,母子俩双双惨死于火车之下。
也许,这样对疯子秀贞和女儿秀贞来说是一种解脱,从此不再受这人世间的痛苦和折磨。然而,死亡,对于大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是对六岁的英子?她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还总是回忆起两人的样子。
另一个情节是那个偷东西的青年在告诉英子自己的家境和不得已而做贼后失声痛哭。一个大男人在一个小孩面前掉眼泪,这不是他不要尊严,而是这个社会不给他要尊严的机会。谁不想体体面面的生活,若不是为生活所迫,万不得已,谁愿意去做贼?他也有做好人的愿望,不然,怎么会问一个小孩子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后一情节是林家的奶妈宋妈和影子的弟弟的对话。弟弟不让宋妈走让她抱。宋妈说:“我不走,我不抱小栓子,我抱小弟弟。”说着说着宋妈嘴一撇眼泪下来了。
看到此处,我再也忍不住掉下眼泪来。自己在外挣钱辛辛苦苦这么些年,连家都舍不得回。整日抱着别人的孩子,却不能与自己的孩子相见。这是何等的揪心和痛苦?她让丈夫在家好好照顾孩子。可直到现在瞒不住了,丈夫才告诉她儿子小栓子早在几年前从她这儿抱回去不久就淹死了,女儿也被他卖了,无法找到。我也是一位母亲,一日不见孩子就如隔三秋。可想而之宋妈怀里抱着人家的孩子,自己的俩孩子一个都没了。这对于一个她而言是一种多么沉重的打击啊!
难怪连小英子都冲宋妈的丈夫说了句:“恨死你”!
这件事对小英子触动也很大,看到宋妈痛苦的发木的脸。她很同情宋妈,悄悄的走到宋妈身边拽拽她的衣襟。也许她想安慰宋妈,可是又不知怎么做。于是,只说了句:“宋妈”就投在宋妈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
英子就在这样一些似懂非懂的经历中逐渐长大。这样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也只有英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能遇到。而今的孩子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样的童年了。然而长大却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愿我们大家都好好珍惜自己美好的童年。
《城南旧事》观后感【第三篇】
暑假里一个炎热的午后,我趴在床上昏昏欲睡,猛然,妈妈的电脑里传来优美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省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声把我的睡意驱走了,原来妈妈在看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首《骊歌》正是影片的主题曲。我便和妈妈一起看了起来。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电影在《骊歌》中落下了帷幕,但我还沉浸在影片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影片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真实的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让人们领略到了那种充满悲欢离的动荡生活。影片中的小英子英子一家住在北京城南一带的胡同里,她在这里认识了惠安馆疯女人秀贞,并且帮她找到了她女儿妞子,她在这里也认识了一个特别的小偷,可这一个个善良的人物都与她一一离别,包括她父亲的去世以及乳母宋妈的离开。
整部影片充满怀旧的色彩,逶迤的长城、残檐破壁的房屋、杂草丛生的荒地、挑水的车子和车夫、吆喝着的各种小商小贩、夕阳下的骆驼队等几个画面就勾画出了如诗如画般的老北京的市井图。
曾经,小英子眼里一切是那么好,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这一切在小英子眼里曾经是似淡雅含蓄的诗,意蕴隽永的画。骆驼、小油鸡都是她儿时的玩伴。骆驼挂玲铛走起路来又好听又热闹,英子的眼睛充满了童真。但是,慢慢的她的眼睛笼上了一层迷雾,眼中多了一份哀愁。为什么秀贞母女消失在雷雨之夜,为什么小偷要被抓走,为什么那些好的学生会被枪毙……小英子都没找到答案,但他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后,小英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我们也是,曾经在我们的世界里,只有诗和画,但当诗变得沉重,当画变得悲凉,便是我们长大的时候……
除了如诗般的画面,让人难忘的还有贯穿影片始终的骊歌,如泣如诉的歌声给人以沉沉的哀思之情。影片一开始便响起了骊歌,一年级的小英子和同学们在为毕业班的哥哥姐姐唱骊歌。小英子大病初愈搬新家时,爸爸对小英子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时骊歌又响起了,小英子想起了秀贞,想起了妞儿,想起了她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回忆伴着骊歌,依依别情催人泪下。
小偷离开时,《骊歌》再起,吹响的是世事无常,吹响的是物是人非。在影片的最后,红枫叶在风中飘动,《骊歌》委婉悠长,含蓄而优美,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感伤,小英子的那双大眼睛中也少了些童年的欢声笑语,又多了份涉世未深的迷茫与在离别中成长起来的坚强与力量。老电影《城南旧事》让我看到了小英子童年的美丽与哀愁。一个个镜头、一段段故事如诗如画,贯穿始终的音乐骊歌更是如泣如诉,向我们讲述着成长的艰难。虽然小英子和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一样,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也和小英子一样,有些人会永远离我们而去,有些心事永远不被人明白,这部影片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城南旧事》观后感【第四篇】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城南旧事》电影,可以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生活环境有了更加的了解。
最让我感动的是惠安馆里面秀贞的事,当她还没有结婚就生下了妞儿,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像秀贞这样不结婚,就生孩子是会被别人耻笑的,导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孩子一出生就被秀贞的父母送人了。而且秀贞的孩子妞儿一直被她的养父养母养着,因为妞儿是女孩子,她养父却不让妞儿上学,而让她小小年纪就跟着他学唱戏赚钱,而且还经常打骂她。让我感动的还有宋妈这个人也有她的孩子和丈夫,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打工赚钱,而宋妈的丈夫黄板牙儿却什么也不会做,宋妈让他管孩子,结果,他把小丫头被黄板牙儿送给赶马车的人了,而小栓子也给死了,英子恨死黄板牙儿了。
我觉得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许多的人都不让女孩子都不上学,就让她们去赚钱、打骂。
《城南旧事》观后感【第五篇】
国庆假期恰逢中秋佳节,我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真挚感人,主要讲述了英子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她幼年时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和自己的父亲都离去了。仅仅十三岁的她就此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几十年后,她再次忆起了幼时的家乡,怀念万分……
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发生在当时20至30年代的北京城南,当时的人们生活处境差距很大,但是所有人生活的都还算得上快乐。
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就是林英子。她出身在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在父亲去世前她的生活无忧无虑,不像可怜又家境贫寒的妞儿连出去玩都不行,只能闷在家中干一些脏活累活。不过,英子也并不是骄傲自大的孩子,她心地善良,爱学习,在宋妈的小栓子和丫头都逝去时,因为感情深厚,英子悲痛万分。
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无奈: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东西的无奈;为了家庭而受苦的无奈。就这样,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上一篇:红色影片观后感【范例4篇】
下一篇:《阿甘正传》观后感【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