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钱学森的爱国故事【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两弹一星“钱学森的爱国故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第一篇】

近一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连遭西方列强侵略、压榨,思变兴邦的中华志士前赴后继奋斗不已。20世纪上半叶,负笈远行的中华儿女,大都抱定学成报国、振兴中华、为民造福之目的,郭永怀便是其中之一。

1933年暑期后,郭永怀来到“五四运动”发源地的北大,师从光学大家饶毓泰先生读书。1937年在北大读研究生的郭永怀被7月7日的日军炮声中断了学业,不得不回到家乡威海谋生。1938年3月威海被日军侵占,他又被迫辗转来到西南联大。联大师生绝大多数来自沦陷区,对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无不仇恨满腔,因此奋发学习,科学救国的激情高涨。于此,郭永怀放弃了他心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以为国防出力。当年自感无力救国,带着惭愧的心情跑到国外,在美期间他致力于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并做出重大贡献而受到优厚待遇,他对申请接触机密资料、加入美国国籍一概不理,因为他始终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回到祖国,完成科学救国梦。

19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急需恢复经济,建设国防,迫切需要的是工程技术人才,为此郭永怀在回国前夕便从他心爱并擅长的理论研究移到最实际的技术工程方向来,为发展中国的高速流动试验作准备。1956年回国后,他以主人翁的态度全力以赴组织领导有关科研、培养人才,几乎完全没有时间从事他心爱的理论研究。当年为了国家需要而放弃原来卓有成就的事业者大有人在,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等。郭永怀先生的话也代表了他们的心声,他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多次说自己甘愿作“铺路石子”,并提醒他的学生和助手:“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第二篇】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两弹一星“钱学森的爱国故事【第三篇】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时代。他然后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兜转转数年,他最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立下不小的功劳。

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个性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庚子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加重了中国人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出生地是在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然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1923年9月,钱学森12岁,他进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1935年8月,然后钱学森乘坐上海一艘美国邮政船,离开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白浪翻滚的黄浦江面,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此刻是豺狼当道,我要到大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同年九月,钱学森到了美国,顺利进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第四篇】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好像变小了,人们犹如住在一个村子里。而航天器则载人登上月宫,人们往返于天地间已不再是新闻。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也于2003年10月16日首次航天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航天梦。然而这一辉煌成就的到来,是无数人为之奋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大量的实践提醒人们,看来声速是飞机难以逾越的障碍,于是出现“声障”一词。如何从理论上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如何从技术上突破这一障碍,便成了那个年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要攻克的堡垒。但是要攻下这个难题绝非易事,连以航空大师冯·卡门为首的,号称世界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的著名的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GALCIT)的诸多精英人物也不愿意去碰它。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GALCIT师从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永怀同志因问题对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故知难而进,下决心攻关。”(钱学森语)这一课题的最大难度主要是数学问题,郭永怀凭借其坚实的数学功底和对物理问题的透彻了解,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一研究发现了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的“上临界马赫数”,为高效气动外型设计指出了方向,钱学森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此后,郭永怀选择了一个更为困难的课题。钱学森说:“这时郭永怀同志已对跨声速气动力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既然超出上临界马赫数不可能有连续解,在流场的超声速区就要出现激波,而激波的位置和形状是受附面层影响的,因此必须研究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比上临界马赫数更难,连数学方法都得另辟新途径。这就是PLK方法中Kuo(郭)的来源,现在我们称奇异摄动法。这项工作是郭永怀同志的又一重大贡献。”PLK方法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郭永怀也因此名闻世界。

在短短几年中,郭永怀先生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资料表明,郭永怀先后在南开大学预科、北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聆听了数理名家申又枨、周同庆、朱物华、郑华炽、孙家蠡、吴大猷、饶毓泰等教授的高水平的和不少当时学科前沿的课程,如吴大猷在国内首开的量子力学等,并领略到名家的治学方法。这些名师都很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因此当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在郭永怀日后的研究中,显示出了攻无不克的威力。他在北大期间,虽跟随饶树人先生学习过大气物理,但真正走上空气动力学的学习研究道路,还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听周培源先生的流体力学课开始的。周培源先生与当时多数教授一样,都希望能为抗战救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因而放弃原来的专业广义相对论,转而研究弹道学、流体力学等与战事有关的科目。老师影响学生是自然的,跟随周先生学习流体力学的还有林家翘、胡宁等,他们后来也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

名师出高徒,一点不假。郭永怀有幸遇到一系列名师的教导培育。

数学被认为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郭永怀经南开、北大、联大诸多数理大师的长期熏陶,其数学基础扎扎实实,他能运用一切已有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能研究和发展新的数学方法以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年轻同志“一定要学好两门课—数学和外语”。具有深厚数学物理基础和渊博工程技术知识的郭永怀也把科学和技术、理论与实际、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是郭永怀的学术风格,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研究紧跟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他看到筑路、水利和国防等工程需要定向爆破,就提倡并指导爆炸力学和爆轰学的研究。

他根据我国国情,认为应尽量少花钱而作出高水平的产品,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提出并指导实施结构的轻型化和通用化研究,效益显著。

他认识到人类未来一定会向受控热核反应要能源和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必然遇到气体电离等等问题,因而提倡并指导关于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

他根据计算机的巨大潜力,提倡并指导了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不仅减少了试验次数,节省了大量经费,因为起步较早,有些先进的计算格式如NND等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他根据国家发展航天事业的需要,曾于1961年在科学院第四次星际航行座谈会上作《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发言,对气动、烧蚀、轨道设计等方面作了阐述。此后他对我国高超声速流动研究、空气动力学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如今我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已成为技术力量雄厚、研究手段完善、试验设备齐全、测试数据可靠的享誉国际的航空航天器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基地。人们称郭永怀先生是该项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71 361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