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活着》读后感心得(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1000字]《活着》读后感心得(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活着》读后感1000字1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字字不漏,把书里的每一个感情都尽可能的看清楚。而我,始终不够深沉,只能通过眼泪来宣泄我的共鸣,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看到最后,我深深佩服于福贵对待生命的态度。没有看过过程,就不会懂他经历了什么。
在书的中间部分,我为每一个淳朴、善良生命不应该地离去伤心抽噎。有庆热情地献血,却被无情地抽死;苦命的凤霞,刚在为她终得嫁一真心之人欣慰、舒心之时,却又不情愿地看着� 他们勤劳能干,为了活下去坚强地支撑着。即使贫穷,即使病痛,他们也从未有过放弃生命的念头。
看过《活着》,就等于经历了好几场人生的急剧悲痛。每一场,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亲身跨越痛苦,无疑是艰难的。但是,跨越了,也就解脱了。而最虐人的,其实是那一直驻足在旁的作为旁观者的痛苦。是的,我说的就是福生。我甚至无法想象他最后怎么还能和他那命名为“福生”的老牛谈起有庆、二喜、家珍、凤霞以及苦根。他的“玩笑”,在我看来,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那足以让人血流不止的疮疤。可是,他确实这么做了,并且笑声实为爽朗。以往的苦痛与现在简单的豁朗对比,再看看每一个真实却又已去的人,或许,这就是《活着》的寓意所在吧。
回到我的现实,分明觉得我确实离他们好远,可是,那些人物着实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共鸣。当我看到凤霞被送走时,看到福生背着有庆的尸体在夜里泣不成声时,看到二喜死前发出所有气力呼喊自己儿子名字时,看到苦� 仿佛我就在书中,我就是福生,我就目睹着这一切悲剧的发生。福生哭过的地方,我哭了;他没有流泪的地方,我也哽咽了。我没有他那么坚强,但是,我是那么真切的体会到他的悲伤。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要我们体味人间悲苦,而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看到“活着”。无论如何,活着便就成就了一切。活着,着实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懂得顺其自然,继续下去。人生,不是一场童话,它现实地让我们经历种种的喜怒哀乐,甚至于只有悲愤和哀怒。但是,只要活着。活着,我们就应如期地睁开眼去迎接朝阳;活着,我们就应顺应地呼吸空气中的每一方氧气。只要活着,就不要放弃自己。
《活着》读后感600字2
《活着》首次出版时,余华33岁。33岁并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但许多读者会惊讶于它与小说体现出的老辣劲头相比是多么年轻。因为这部小说太悲伤了,书中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死亡,来表现“活着”这一主题。
小说围绕着沉迷赌博的败家少爷福贵展开,在他把地产、房产等所有财产败光后,亲人一个个死去。首先是父母,然后是孩子,然后是妻子和女婿,最后是小孙子,甚至是被抓壮丁结识的两个朋友都注定要死去。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儿子有庆的死。一个奔跑的男孩,渴望献血,却因为护士的过度操作,最终失血过多而死去。护士不懂吗?旁边的老师不阻止吗?那是因为要救的人是县长的夫人。为了谄媚权力,孩子的生命是如此卑微。尤其是有庆之前犯了错误,老师不让他献血,越是这样,有庆就越想献血,最后的悲伤也就越强烈。
亲朋好友一个个离去,就像锤子砸在活着的福贵身上。虽然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福贵是如此的悲伤,但是小说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讲述了他的生活,他仍然美好地看待一切。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活着》与《平凡世界》、《白鹿原》、《秦腔》等跨越多个时代的小说一样,也是以内战等诸多政治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为背景。其他小说是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活着》更关注的是无常。
在反映历史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雄心壮志的人,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最终梦想破灭。但是《活着》是关于个人的,无论历史是什么,无论环境是什么,人仍然是一个人,仍然想活着,而且还想快乐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1000字3
再读《活着》,没有泣不成声,只是内心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让我无法呼吸,这种感觉比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还要痛苦。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让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活着,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讲是件简单、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而在那个动荡、贫穷的时代,生活中的无情和残酷,远比我们想像的更为可怕。
《活着》的内容的确是活着,只不过是活剩一个人罢了。小说的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亡,只剩下最该死的福贵。福贵曾是大富大贵的地主家少爷,吃喝嫖赌无所不干,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后来家终于败光,成了一个连活下去都困难的穷光蛋。然而不幸的是,后来,儿女、妻子、女婿也都相继离去,连那个可爱的小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噎死了自己。最后只剩下两个”——福贵和一直陪伴着他的那头年迈的牛。想起这个场景,人生是多么凄凉呀。风云诡谲的命运就像一把锋利的杀猪刀,悄无声息地杀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无法释然,甚至埋怨作者余华,为什么让福贵一个人孤独地活下来呢?他有一千次死的机会,也有一万个自杀的理由,他给所有的亲人送了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压抑沉重的生活,未免太过残忍了。
合上书,我掉进思考的黑洞里,千万遍地问自己:福贵历经磨难,饱尝悲苦,为什么还能在夹缝中活着?作为大千世界之一我又为什么活着?这也是我该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换作是我,早已无力活下去,没有勇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我没有办法像福贵那样在一个黄昏的下午,向一个愿意聆听的陌生人,平静缓慢地讲述自己的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然后再高声唱出那首古朴的歌谣:“少年在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作者余华说过: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为福贵找出了一条活路,那便是忍耐和包容,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
对于生命,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我们怕死吗?当然很多同学都回答怕死,我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但是当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自杀?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成绩没考好被批评就跳楼,情绪失控就轻生,受了委屈就离家出走,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抑郁……活着不快乐,生命便不再延续了吗?也有很多的人,为了活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条寻找希望,追求幸福的路。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中总有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难,我们要坚强、乐观地面对。活着,一切才有希望,才有力量,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我似乎明白了人为什么而活着,好好活着,真实地活在当下,比什么都强,为活着而努力地活着。
活着1900字读后感4
余秋雨曾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暑假里放松了平日的紧张,闲暇之时,坐下来捧着余华的《活着》,感受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活着》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从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关于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作品,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 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纯�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感慨的同时,我也对历史和人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作者笔下,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善于表现小人物的内心,尤其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千好万好,活着就好”。另外,还有他跟春生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着不容易,要好好活啊!”,这可能就是他能在生活的压力和丧失亲人的悲痛中能活下来的精神力量吧。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书。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余华的作品《活着》应该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这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的感受, 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而是《活着》 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对我们来说反思“活着”,其实就是人的自省。人在顺利成功的时候,绝少自省,或者说即使自省,程度也有限。倒是绝望之中继续生活,才有了活着的真正意味。每一个人,总是要经历绝望的。亲人的离世,生活的挫败,梦想的破灭,很多的痛苦,都可能击溃一个人,让他绝望。有的人迈过自己的坎儿,沉沉稳稳地顺着命运走下去,许多年后,回过头去看,当年的绝望也无非是被岁月磨砺到模糊的疤痕,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痕迹而已;而有的人,被这绝望压制地扭曲了自己,甚至放弃了自己。
我一直觉得,失败也好,绝望也罢,要在最年轻的时候到来,其实最合适。既然这是人生的障碍,在最年轻的时候冲破这道障碍,明白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有痛苦,即使转折之中有希望,那希望也附带了不安。只有经历过,忍受过,才能在人生之后的每一次伤害和痛楚之后,还坚定得以活着作为无声的、而且唯一的答案。
“活着!”
这是生命最根本的韧性和骄傲。
也是面对痛苦、面对挫折、面对破灭,无声坚持、无限忍耐之中最好的答复。
《活着》读后感1000字5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更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在城里赌光了家业落得一贫如洗的境地,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两年后被解放军所虏,回到家乡才得知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却因一次高烧不幸变成了哑巴。然而,故事没有结束,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几乎不能下地;儿子为救县长夫人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身亡;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后,产下一男婴,却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安然去世;二喜在城里施工过程中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在乡下生活,生活艰难且常常食不果腹,福贵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时隔几年,再一次重温这部充满沧桑与悲情的经典著作,心中的想法也发生了细微变化。起初不明白为什么福贵在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迁后还能悠然地活下去,换做常人,倘若亲人相继离去,或许早就没了活下去的勇气,更何况福贵曾经经历过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身之痛。在作者的笔下,福贵的人生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亲人的相继离去有时会让读者觉得现实的人生并非如此,甚至不相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福贵有着同样遭遇的人,然而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有读者评论说福贵的一生不是“活着”,而是“幸存”,对于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的确,福贵的一生是凄苦的,是充满着令人窒息的绝望的,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都没有向生活低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宽容和坚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反观现代社会,物质的富足和亲情的关怀往往使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挫折和失败被过分放大。面对挫折,有些人能够泰然处之,而有些人则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亲人朋友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殊不知,与福贵相比,他们的生活竟是如此莫大的幸福!福贵的一生,经历过大富大贵,经历过一贫如洗,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局面,更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悲痛,然而生活的种种磨难都没有打倒这位老人,福贵用一生向我们书写着人生下来的使命就是要勇敢地活下去!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优推5篇】
下一篇:《长江七号》观后感【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