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童话故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小木偶的童话故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所见袁枚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袁枚 随园诗话 修辞原则 美 辩证

诗话修辞是我国古代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话通过结合具体诗例分析总结修辞规律,体现语言运用的艺术价值,表明了我国微观修辞研究的高水平。《随园诗话》既是袁枚体现“性灵”说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诗论著作,行文之中对诗人诗才、辞采韵律、风格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点评,虽不成系统但却闪烁着修辞思想的光芒。

一。“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最早是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来的,后来被引申为作文、修辞的总原则。所谓“诚”,就是指文章内容信实、作者思想感情诚实。袁枚论诗标举“性灵”之说,要“发乎于情”但不“止乎于礼”,一切以“我”的内心为主,“有我”是“性灵”说的核心思想。“性灵”旨在强调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性情,突出文学是情感的表现,主张情发心底、言出肺腑。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1]105袁“诗贵真切”的观点与“修辞立其诚”是一致的。在《随园诗话》中“《三百篇》”被提及七次之多,诗三百虽是无题之作,但却被后人传唱为经典就在于它文辞中融有真情。写诗首先要融入真感情、真性情,这是佳作的基础,也是诗歌最有力量的表达。

1.“为情而造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明确提出了“为情而造文”的修辞原则,文辞必须为述志抒情服务,能“为情而造文”者须首先做到内容真实,文生于情,进而再达到情采并茂、文质相称的境界。“为情而造文”是“修辞立其诚”的具体表现,诗歌发自内心,是真诚;将真诚的情感付诸于笔端书写成文,就是“为情而造文”。袁枚对当时从“故纸堆”来的风气不满,反感才子文人热衷于“抄袭”古人作品的复古行为,认为这样的诗既没有“生于心、生于情”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诗歌的发展应当是吐故吸新,推陈出新,不能以为“复古”就是典雅精深。

2.“有德者必有言”

“有德者必有言”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的中心思想,唐韩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道合一的修辞观,强调作家写文章首先要重视道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旨在强调诗歌能体现诗人的才华固然好,但是比才华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品格修养。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声也。古今来未有心不善而诗能佳者。诗歌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如果诗人本身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也是一切归零,毫无意义。圣人用行舍藏,可伸可屈,于诗亦可一贯。[1]37刘霞裳与余论诗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虚,肯受人讥弹。”余谓非独诗也;……非谦也,天分高,故心虚也。袁枚对才高不狂的贤能之人,不仅称赞他们人品一流,更看到谦虚的背后是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修养。既品评诗作,也明辨是非,臧否人物。

二。诗之美

诗歌是诗人艺术与思想双峰对峙的产物,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感知并理解诗歌中的“美”对鉴赏品读诗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丰富多彩之美

袁枚认为天地万物是丰富多彩的,诗的风格流派等也应该不拘一格,所谓“诗家各有所宜”。

A.反对“门户之见”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1]4袁枚对于诗坛“各自为政”、尊此贱彼的现象十分不满,并列举前朝例子,认为“门户之见”的狭隘观念只会阻碍诗歌发展。

B.诗人诗作无高下之别

袁枚认为诗的题材根据诗人之所长而各有不同,如性情、才学、见识等,并无高下之别。正因诗人各有不同,才能呈现出多样化格局,这也符合诗歌发展规律。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1]28诗歌的繁荣就像花园中百花盛开,各有其美,才能大美天下。诗人也如同花儿一样,关键在于其诗作能否打动人心,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2.自然适宜之美

诗歌是“为情而造”的产物,贵在自然流露,应如情思自然流动,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进行修辞。袁枚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批评矫揉造作、牵强做作的不良诗风。余晓之曰:“兰为幽静之花,七古乃沉雄之作:考钟鼓以享幽人,与题不称。[1]187修辞须适应诗歌体裁,袁反对不顾文体,只追求新奇以至于“失体成怪”。汪研香司马摄上海县篆,临去,同官饯别江浒,村童以马拦头献。某守备赋诗云:“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这是写汪研香司马离开当地时村童送别献以“马拦头”。“马拦头”是野菜名,京师称为“十家香”。袁枚称赞说,诗中不用“十家香”而用“马拦头”,正适合当时的情景,“用之赠行篇,便尔有情。”

3.意境回味之美

我国诗人重委婉含蓄,讲求“语尽意远”、“缘情蓄意”、“文外之旨”。诗人将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蕴含的情感相契合,创造一个深邃的审美世界供读者反复回味。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1]17袁枚认为,诗歌必须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之感,品读之后体会文字之外的深远含义。

三。辩证思维

袁枚倡导“性灵”“有我”之说,可以说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在《随园诗话》中有多处都显示出他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如:盖诗有从天籁来者,有从人巧得者,不可执一以求。袁枚列举了陆游天赋使然、一挥而就的自来与杜甫千锤百炼、苦心经营的力构,这是得诗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灵感与勤奋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又如对古体与近体诗的看法: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古体诗发挥自如,近体诗虽受格律束缚,却在反复打磨之中将潜力发挥到极致。

1.用典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不可为典要。[1]194袁枚并不反对用典,反对的是刻意“堆垛”“砌填”,过分经营。他提倡杜甫用典如水中着盐的修辞观点,将典故融入诗中,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认为用典不仅在诗中各有攸宜,而且在不同的诗体中也各有所宜。诗写性灵,用典与作者的性情才学有关,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才能在古事古言中挑选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达到上乘的表达效果。

2.八股文

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因而有关八股文修辞的理论亦随之流行起来。袁枚对“八股文”也持辩证的眼光去看。时文之学,有害于诗;而暗中消息,又有一贯之理。流行的八股文文风对作诗有害,但是其中暗含的规律能朴素贯通,其优点在于使人心思细致,脉络清晰,气脉连贯。或言八股文体制,出于唐人试帖,累人已甚。梅式庵曰:“不然。天欲成就一文人、一儒者,都非偶然。……盖使之先得出身,以捐弃其俗学,而后乃有全力以攻实学。”对于“八股文的体例毁人深重”的观点,袁枚引用梅式庵的话,认为俗学大概是学者必经的一段路,唯有如此才能在获得地位。但这之后,要及时脱离俗学,全力以赴地攻克实实在在的学问,再经苦学尔后取得成就。

四。鉴赏品读

1.炼字

炼字炼句是诗话修辞涉及较多的课题,古人作诗讲究字法、句法,强调诗眼、句中眼的锤炼,用字严谨精确。注意一字之佳,全句俱活;一句之佳,全篇俱活的修辞效果。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袁枚认为,炼字对字义、字音、及前后整体的和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字之妙常常能将诗歌“改死为活”,诗人在炼字时应追求用字之精、一丝不苟。

2.双方互动

修辞不仅是诗人运用文辞抒情达意,更要考虑到作品的接受者是如何鉴赏作品、能否正确理解其用意,作者与读者双方缺一不可。在诗歌用语方面,袁枚的观点与王充、刘知几相一致,王充主张“直露其文,集以俗言”,刘知几在《史通》中也提倡“实录”的原则,重视口语和方言俗语。唐人诗中,往往用方言。袁枚认为俗语、方言均可入诗,杜荀鹤、罗隐等人的诗集中都有口头俗语,“口头语,说得出便是天籁”,“语虽俚,闻者动色”。《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袁枚强调诗歌的用意要精深、用语要平淡,不平淡的语言读者难以理解体会。

五。结语

清代的修o研究对前朝进行了全面继承,在诗话修辞方面,袁枚的《随园诗话》将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不仅品评诗作还针砭时弊。袁枚论诗的方法也给后辈以启示:首先要勤于思考,对文本作品细入毫芒地研读;其次要有创新意识,袁枚的评点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就是有怀疑和批判意识,袁枚独到犀利的见解不仅源于他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才情,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闪耀着怀疑批判的精神,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文学艺术的理解鉴赏,自身的阅历经验,个人的情感意志等皆运用到点评之中,把作品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 [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志英。袁枚与随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所见袁枚范文【第二篇】

袁枚喜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辞掉官职后,在南京的小仓山筑园造林,怡情养性。晚年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最大乐趣,便说是“好花进一觞”。而在众多的花里,袁枚最喜欢的是兰花,他曾在《偶成》里写道:“幽兰花里熏三日,知觉身轻欲上升。”就是说他置身于兰花丛中,有飘飘欲仙、爽心惬意的那种感觉。他对兰花情有独钟,在养花和赏花时,也得到了兰花的熏陶,保持了如兰花一样坚定、高尚的人格魅力。这种心态是一种健康快乐的养生之道。

袁枚退隐乡间,主要忙于读书、写作,几十年中硕果累累,他流传于世的《随园诗话》《随园尺牍》《小仓山房文集》等著作,大多是在小仓山的随园中完成的,可见他平时用脑之勤。但他在脑力劳动之余,也注意活动筋骨,做到有动有静。他每天除散步、练拳、舞剑外,还喜欢侍花弄草,修剪果木,躬耕陇亩,在读书间隙不忘做点清扫书斋等事。这些活动,既可创造清洁的环境,又使他劳而不疲,疲而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袁枚在饮食中爱吃豆腐,整部《随园食单》,他说的最多的便是豆腐,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今天从科学的角度看,豆腐也是一种良好的养生食品。豆腐富含蛋白质,每天只需要吃半斤豆腐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蛋白质。豆腐还是一道减肥食品,又具有防癌的功效,对老年人的养生更有帮助。

小木偶的童话故事【第三篇】

自从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之后,小木偶想起了自己的小红包被小红狐骗走的事情,结果小木偶越想越委屈,于是小木偶难过地去找老木匠。到了老木匠家门口,小木偶磕开了老木匠的门,老木匠一打开门,就见到小木偶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惊奇的问道:“小木偶你不是只有一种表情吗?你怎么回来了?你的小红包呢?”老木匠的问题像鱼吐泡泡一样不停的问小木偶,小木偶只好坐下来给老木匠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老木匠说了,老木匠听完后,气愤的说:“这小红狐太可恶了,要是小红狐能像蓝鼻子小巫女一样就好了,小木偶你去找小红狐评理!”小木偶颇有同感,决定去讨回公道。

小木偶带着愤怒的表情去了“森林**局”,找到了穿警服的熊,跟穿警服的熊讲明了来龙去脉,穿警服的熊半信半疑的问小木偶:“这是真的吗?”小木偶理直气壮地回答熊:“那当然!不信我们就去找小红狐!”穿警服的熊为了看个究竟就同意了。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找啊找,找啊找,终于在一所游乐园中找到了小红狐。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看到小红狐又在骗小山羊,穿警服的熊看的愤怒极了,冲了出去,捉住了小红狐,并问小红狐有没有抢走小木偶的包,小红狐全招了,并发誓要痛改前非,于是穿警服的熊和小木偶放走了小红狐,小红狐把包还给了小木偶,并向小木偶道歉。

小木偶拿到了包兴冲冲的回到了老木匠的家,从此小木偶快乐的和老木匠生活在了一起。

所见-袁枚原文翻译及赏析【第四篇】

所见-袁枚原文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林越:道路旁成阴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所见-袁枚拼音解读

suǒ jiàn

yuán méi 〔qīng dài 〕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 。

相关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哼着调子,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歌唱,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相关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作者介绍

袁枚袁牧(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他写诗主张独抒性灵,自成一格,诗风清丽明快,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

71 538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