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事迹 吴天一的光荣事迹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事迹 吴天一的光荣事迹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吴天一事迹感想 吴天一的英雄事迹概括1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工作,曾让他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患白内障……

扎根高原六十载,他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每到一个地方就问“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的战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吴天一:痰多得从鼻子里、口腔里、嘴里面都涌出来,缺氧特别严重。他说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倒,我到了这个地方,得了这个怪病。最后,他就去世了。这个话也刺痛了我,这也是激发我要从事这一项研究的一个起因,一个动力。

从此,吴天一开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学研究,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吴天一人生的黄金时代,多数是在青藏高原的调研中度过的。山路崎岖,需要骑马行进。在骑兵支队当过兵的吴天一,常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骑手。

赶着驮仪器和行李的牦牛,饿了吃冻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华里。

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100天后,他又出现在了马背上。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玛卿山科考,双眼白内障;长期高原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

吴天一:应该说全身很多地方的机器都有损坏。但是你做高原,你没有这样的献出你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获得。

身体屡遭重创,而理想的火焰却愈然愈旺,吴天一对于高原病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透彻。20__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修建了45个高压氧舱、38个低压舱,建立了三级救援体系,以确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吴天一:因为要保证工人的安全,生命是第一位的,青藏铁路建设的时候,这些工人很多都要写血书的,一定要参加。

吴天一和医疗团队的目标是“不死一个人”,他们按照最高标准,制定了缜密周全的医疗救助体系,而最终5年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被国际医学界称为高原医学的奇迹。

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5篇《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事迹 吴天一的光荣事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天一事迹 吴天一的光荣事迹2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如今,八十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有请吴天一!”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现场观众的掌声,吴天一院士步入了颁奖盛典现场。他的脚步虽迟缓,目光却坚定。“还有什么样的目标要去完成?”面对主持人白岩松的提问,这个曾经是14万“天路大军保护神”的医者表示,希望将自己高原医学研究的经验贡献到川藏铁路的建设中。

“哪个地方高,我就到哪个地方去。”

“十几年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工作,我跟青藏高原建立了血肉的联系,这种感情是非常深的,这也是我真正的事业上的幸福感。”

……

吴天一院士的语言朴实,充分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饱含着他对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谊。

《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观看了颁奖盛典后,激动地说:“吴天一院士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如今,他依然奋斗在高原医学研究一线,深刻体现出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青藏高原的深厚感情。我们将以先进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做好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更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吴天一院士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为建设健康青海作出贡献。”

“看了颁奖盛典后,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吴天一院士是我省卫生健康系统的楷模,他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标杆与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立足本职工作,为新青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斌说。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吴天一事迹观后感3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工作,曾让他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患白内障……

扎根高原六十载,他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每到一个地方就问“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的战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吴天一事迹简介4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处的“909”基地,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

这一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而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闷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经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合眼。

彭士禄这个名字,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他才作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在这之前,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儿子。

时隔50年,又是一个8月30日,重温历史,致敬这位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他是个大人物,全家都要为他隐姓埋名”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冲破阶级的“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关于人生最早的记忆。1928年,他3岁,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尽管彭士禄才4岁,他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彭士禄过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几十个贫苦百姓家生活过,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在那里,他吃的饭里满是沙子、虫子,浑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狱友们的掩护下,在监狱受了一年苦、差点被饿死的彭士禄终于出狱。之后,他从监狱转到广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点病死。10岁时,他开始沿着铁道流浪,一度靠乞讨度日。后来,彭士禄再度被捕,这一次,祖母周凤将其营救出狱。此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门学习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见到彭士禄时凝视了一阵子,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后来,15岁的彭士禄来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顾过往,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如果换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节车皮的石油,消息一经公布,举世震惊。这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说。

“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回忆这段时光,彭士禄这样说道。也正是这段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吴天一事迹简介5

6月17日9时22分,他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这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

汤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听着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长大, 心里早早种下一个英雄梦。

1995年秋,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招收飞行学员。

“我要守卫祖国的蓝天。”体检、考试、政审,一路“过关斩将”后,汤洪波顺利被录取。

可入学后,汤洪波遭遇了学业上的“拦路虎”——体能成绩班里垫底。如果体能通不过,就会被淘汰。怎么办?一个字,练!汤洪波每天风雨无阻,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后,他的体能成绩从垫底“跑”到了优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争取实现更大进步。”汤洪波说。

空闲时,他总是拿着飞机模型一遍遍比划起飞降落;夜深人静时,他还在脑子里一次次“演练”操作飞行,琢磨眼手脚如何更好地协调。就这样,他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战友们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员”。

毕业时,队长跟他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选择飞直升机还是战斗机?”

“战斗机!”

“你选择留在内地但飞行次数少的地方,还是偏远但飞行次数多的大西北?”

“飞行员生来就是要飞行的。”汤洪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此时已经担任飞行大队大队长的汤洪波义无反顾报了名,并于20__年成功入选。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汤洪波说。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却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员要完成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更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

20__年12月,汤洪波梦想成真,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可模拟失重训练,一度是汤洪波“迈不过去的坎”。

“训练服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汤洪波说,“刚开始,我一穿上训练服,心里就特别烦躁,恨不得马上出来。”

那段时间,汤洪波寝食难安。“训练都完成不了,还谈什么飞天呢?”他心里暗暗自责。

起初,汤洪波不敢把这种自责和痛苦告诉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担心。后来,他请教执行过出舱任务的刘伯明,并且请工作人员把训练服的温度尽量调低,让心情冷静下来。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越过了这道难关。

“经历过这些极限考验,以后哪怕再难再苦,也都能扛过来。”汤洪波说。

对于这次飞行任务,汤洪波很有信心。他说:“首先,我一定要确保每个步骤都零失误。其次,保证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担心。”

一路走来,妻子夏宜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空照顾家庭,夏宜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参与了这次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

“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夏宜说。

妻子爱写毛笔字。这次汤洪波上太空携带的个人物品中,有妻子贴心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写满寄语。

儿子是名中学生,从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当飞行员。这次出征前,儿子郑重地对汤洪波说:“爸爸,你要安全回来。”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