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理想国》读后感【第一篇】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2006年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我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我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带给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群众,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就应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就应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我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1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持续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就应去做自我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第二篇】

《理想国》封面底赫然写着“乌托邦的起源,西方哲学的滥觞”,可见《理想国》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不朽地位,可与中国的《论语》比肩,但若是比起《周易》和《道德经》,我倒是觉得还是逊色点。

上学期在看文献的时候,屡屡见到学者引用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不进去走一遭算是绕不过去了。借了之后,翻看几页之后,甚不在意,也就束之高阁,没有耐心去看。因疫情耽搁半年之久,返校之后,才决定重新拾起,认真细读,并做笔记,才算是一知半解,稍知其理想了。

柏拉图谈到灵魂有三种构成,分别是理性、欲望和激情。欲望只有在理性和激情的调节控制下才不至于毁掉一个人。同时十分强调心灵或者灵魂的高贵品质,而轻视肉体的欲望,可以说,柏拉图是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始作俑者”,这成语用的不太恰当,但是确如柏拉图这种类似”存天理,灭人欲”以陶冶心灵或灵魂的思想在当时也许会振聋发聩,警醒世人。但是于今,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但仍有其意义所在。

伟大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哪怕是错误的论断也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启发和引用。我不明白的是柏拉图所说的激情到底是指什么,换句话说如果用另一个词代替激情的话,会是那个词语比较合适?是动机还是信念还是什么?我始终没整明白。

柏拉图有个最为经典的穴喻论,广为流传。每当读到此处,便觉得自己不就是那个洞中之人嘛,在自己狭隘认知的世界里看着自以为真的影像,就认为自己看清了世界,可是当自己勇敢的走出洞穴,见到真正的太阳和大千世界之后,方才悔悟过去的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见识浅陋之极,所有过去为之斤斤计较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扰,不值一提。

而能带领人们发生身体转向和灵魂转向,走出自己狭隘的认识误区,见识接近真理的真实世界的就是至善,至善就像太阳光的创造者,带人导入理性、爱智和正义的光明之途。老子也讲过上善,所谓上善若水,水润万物而不争,而 同时,水无定形,不舍昼夜的流动,就像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一般。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从可见到可知,使其发生身体和灵魂的转向,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认知局限,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智慧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像洞中之人一样,有时候会被自己的眼睛等感官所蒙骗,对所可见的世界影像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真实世界的全部,为之多情而余恨,为之计较而自扰。然而当你真的怀揣对真理和至善的追求,发生身体和灵魂的转向,走出自己的狭隘认知,方能超脱自我,一步一步接真理至善的真实世界,方能逐渐卸掉认知枷锁,成为潇洒旷达和独立思想之自由民,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真正做到乐天知命就很不容易了。

柏拉图提到的“哲学王”也很有意思。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无用为大用(我是个人这么认为的)看似最被人看不起的废物,但是由于无权利之欲,德行纯粹而全面发展,倘若受人爱戴,哲学家为王治理国家,那国家就会昌盛。反之,哲学家不受人爱戴,人人争权夺利,哲学家便是这个浑浊社会中最无用的废物,不得不隐遁山林。

柏拉图提到的哲学家和我国古代隐士颇有几分相似,盛世出将入相,乱世隐遁山林,以内圣外王为士人最高理想追求,学而优则仕。

以上所提,是我读完《理想国》感受共鸣最为强烈的内容。读完之后,也觉得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哲学即便是形而上,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不明觉厉,但是哲学的起兴和发端不也是在爱智之人的躬身俯仰之间嘛。

最后如果让我掩卷冥思的话,我会由衷的提起这几个关键词:平等对话、逻辑论证、类比隐喻、身心二元、灵魂转向、可见可知、哲学为王。当然还有其他比较重要的元素,在此就不一一解释了,当然前面所说也是个人感悟,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赐教!

在我心中,哲学家是很高级的称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个庸人,热爱哲学的初衷无非是让自己不再庸人自扰,给自己的身心找一个家,一个无需庸人自扰的灵明清净之家——一言以蔽之,热爱哲学,是为了灵魂诗意的栖居!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1400字【第三篇】

一杯的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美好的心灵。本栏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和参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读后感范文,对于提升自己的鉴赏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本站时时更新,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 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1600字读后感【第四篇】

《理想国》中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完美。“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完美。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当理解教育。柏拉图认为,必须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当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理解相同的教育、训练,理解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供给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资料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理解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经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理解最终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我,不断理解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当不断学习和理解教育。

这种观点此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本事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向强

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齐,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坚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我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景谁都不清楚。

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并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我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并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可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

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终,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我们自我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那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那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坚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向追寻!

71 819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