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热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一篇】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来到这个世界的十五年来,我接受了这个世界的独特法则,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思想改造,一直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着,并期望着自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使天下大同。
但是反常的情况还是有的。每每有一些平常的时刻,一些不平常的念头滑过我的脑海:我为什么要让一切都变得一模一样、尽善尽美?这一切完成以后呢?后来的人们会不会无所事事呢?为什么要奔向一个苍白的目的地呢?……但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念头的可怕之处,因为如果我与“别人的”“正常的”“正确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话,老师同学们会认为我自私,家长会打我,我被孤立,最终我将一事无成,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多么可怕!所以看来,建成大同社会是噱头,实现个人所谓的价值是真了。但我在读《我与地坛》之前,我不敢思考这个可怕的问题,更不敢和别人讨论——我怕别人以为我是一个自私的、自作聪明的家伙。这会让我痛苦……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用这样一句话猛地戳中了我的心脏。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是它又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得把这个“不能想”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想下去。
是的,我们心目中的大同社会真的就是极乐吗?还是会让人们陷入极度的无聊和恐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让我觉得实在俗世凡人心之所向的桃花源中的人们,在平淡得发霉的快乐中为了寻求刺激与新鲜,让一个外人来此绝境带来不一样的经历的故事罢。
在桃花源,“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举一些不很恰当的例子:如果路上没有垃圾,清洁工将会下岗;如果没有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将会失去活力;如果没有坏人,战斗英雄将会消失殆尽……
潘多拉魔盒或许并不是个错处吧。《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修得正果,但吴承恩没法描述那之后的详尽情景;如果《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没有丢失,这本书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炙手可热;有情人,比如王子公主,在相思辗转,克服一切困难后幸福地在一起了,往往是故事的终结;如果没有可恶丑陋的怪兽,也不需要奥特曼来维护宇宙正义了……这些挫折、磨难,才是真正的“可爱而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啊!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天将黑未黑时最美。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二篇】
看完后,竟不知从何说起。我对他的印象是从残疾的作家开始的,从中学的课本,从他去世后拒绝在浑身插满管子维系生命开始的。
这些认识并不完整。可以想象,一个人20岁的时候,双腿残疾,无法行走。他想过以后一辈子待在屋子里,可被挪到院子里,感受着和煦的风和阳光,他决意要出去。所以才有了二十多位同学朋友集资打造的轮椅。
从此,他在地坛里度过了生命中宝贵的一段光阴。在地坛留下的车辙里,都有他母亲的脚印。儿子如此,母亲的心只会更痛。她原本应当也是个作家的。没想到这个梦想被儿子实现了,可惜在他成名之前,她就安静的走了。
此后的扶轮问路,唯他一人。摇着轮椅,慢慢摇上了写作的道路,也摇着去看电影,申请工作,摇进了爱情,又从爱情里摇出来……他对那段初恋,写的很深刻,但是交代的不多,因为有些故事可以诉说,而有些他更愿意收藏。爱情和残疾是他生命的根本。
很多人是无法体会双腿残疾是什么感受,永远无法再穿上喜爱的鞋子感受土地的松软,无法贴近地面去呼吸草地中的气息。我感受过在病床上躺十几天的滋味,大概在第七天被折磨的想过死亡。史铁生在突然间残废之后也觉得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三年多过去了,重新思考死亡,在面对命运的摧残时所持的态度,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是被生活摧残的无路可退,陷入绝望,向生活缴械,向这个世界投降。他们是没有被善待的人,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上帝来说。另一类人是了悟了人生,参透了世间欢喜与苦难,在超脱之后向死而生,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他们更加坚强。
上帝从没有创造过最幸福的人,但那些有限的幸福,正是我们活下去的支撑。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三篇】
对于史铁生,我一直充满了敬畏,敬畏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深邃的思考,敬畏他浓烈、炫丽的生命历程!他的《我与地坛》一书为我珍藏,闲来便细细咀嚼其中深意书中收纳了他的几10篇文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与地坛》一文。翻开书页,你会看见一张相片,中年的史铁生无畏地笑着,下面有一行小字: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我想,他在笑看什么呢?笑看命运的折磨?笑看人生的无常?笑看他失去的一切?笑看白云苍狗?
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灵魂再生之地。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生命旅程就此蒙上了死亡阴影,原本混沌一团的生命感觉很自然地突进到生与死这一尖锐问题上。史铁生想了好几年“关于死的事”,“我为什么要出生”,渐渐看清个体生命中必然的真相。要么以生命的毁灭来逃脱,要么接受命运的安排。史铁生选择了“怎样活”,还要“活出意义”。在文中,史铁生不屈地写到“就命运而言,修论公道。”
如果说《我与地坛》一文写出了史铁生从极度迷惘痛苦中挣扎、领悟的过程,《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则写出了史铁生经历最初的疯狂“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然而在母亲猝然长逝后,在物是人非、空幻无常的流逝中,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中,史铁生将痛入骨髓的感受释于笔端。
到了《我二十一岁那年》一文,这是他对于自身遭遇情感的过渡,他陷入了茫然。但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神——精神。他写道: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在《墙下短记》里,他能够用稍微幽默的语言描述母亲将年幼的他骗进“恐怖”的幼儿园的经过。“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好运设计》可以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式的黑色幽默。他盼望着来世有一副好身体。“今生就不去想它了,只盼下辈子能够谨慎投胎,有健壮优美如卡尔·刘易斯一般的身材和体质,有潇洒漂亮如周恩来一般的相貌和风度,有聪明智慧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和灵感。”
于是,史铁生难得地开始考虑降生在什么地方。他认为降生在总统、大亨、学者家,“一般来说这样的境遇也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牢笼。”
最后他决定降生在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有一大群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作朋友,跟他们一块认真地吵架并且翻脸,然后一块哭着和好如初。他们可以痛痛快快随心所欲地折腾一天。折腾饿了就把冰箱里能吃的东西都吃光,然后继续载歌载舞地庆祝,直到不小心把父亲的一件贵重艺术品摔成分文不值,他们的汗水于是被冻僵了一会儿,但这是个机会是证明自己为朋友们献身的时刻,脸色煞白但拍拍胸脯说这怕什么这没啥了不起,随后把朋友们都送走,再独自胆战心惊地策划1篇谎言。还可以跟朋友们一起去冒险,到一个据说最可怕的地方,比如离家很远的一片野地、一幢空屋、一座孤岛、孤岛上废弃的古刹。把新帽子扯破了新鞋弄丢了一只这没关系,把膝盖碰出了血把白衬衫上洒了一瓶紫药水这没关系,作业忘记做了还在书包里装了两只活蛤蟆一只死乌鸦这都毫无关系。因为当晚霞越来越淡继而夜色越来越浓的时候,父亲也沉不住气了,正要动身去报案时,孩子们突然都回来了,累得一蹋糊涂但毕竟完整无缺地回来了。一群群平素威严的父亲都乖乖地跑出来迎接他们,同样多的一群母亲此刻转忧为喜,光顾得摩挲孩子们的脸蛋和亲吻他们的脑门儿。史铁生认为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一个幸运者的童年就得是这样。看到此处,我会心一笑,我的童年何尝不是这样的放肆,这样的酣畅淋漓!我想我是一个幸运者,相比现在的儿童生活于钢筋水泥和电子产品包围中的童年,我的童年多了许多靓丽的色彩。
在成长的过程中,史铁生设计的爱好有音乐、美术、体育,简直是美的化身,在恋爱的季节遇上同样健美、青春的姑娘。“好运设计”多么完美。然而这样的设计不是史铁生的风格,不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果然,笔锋一转,犀利地拷问: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于是史铁生又来设计缺欠,这就关系到人生中的种种舍得。而在这取舍之中,是我们的生命在流逝,在积累,是一次次心魂的绝境重生!史铁生终于点到了主题:过程!“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段文字每每读来,我以为是史铁生最终的心灵告白。生命的意义对于史铁生来说已不是单纯的活着、工作,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探寻生命的源头,寻找它的奥秘。他的生命境界是如此的澄明博大!
“我一定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四篇】
我一直喜欢史铁生、苏轼、柳宗元,但实际上因为重度拖延并没有花时间去阅读他们的作品,即使是短短几节的《我与地坛》也就前几天才看完。
少年时喜欢史铁生可能是喜欢他的遣词造句,又或者是觉得有一个喜欢的作者这是一件显得很有文化的事情。
如今这种喜爱只深不浅是缘于他文字中体现的哲理和生命力。
萌生想看《我与地坛》的念头也不是突然产生,我将生死看的较轻,到嘴边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因此史铁生对生命的看法一直以来我是有几分好奇的,和盛年伤残的他比起来,我的挫折其实不值一提。
读后感这种东西写起来很危险,因为一不小心就像洗文,比如在作者观点之余没有加入自己的新感想,然而在大家之言有更深的感悟那我早当作家了,话是如此。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前段时间看了大连理工研究生写的遗书,每每再看,都觉得很心疼,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那种调侃间的孤独感。
想到了作者和朋友分手时总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他缺这样一个理解他的朋友。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一旦开始就注定会消亡,生命就是如此。因为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保有对未来的好奇,试着活一活看,也许会好起来,即使更坏了,上帝也早就安排好了离开的结局。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和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在看完书当天,印象最深的除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时”就是上述这段话,因此发了一条文字朋友圈,又让我的小伙伴们关心我小脑瓜在想什么。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样,人生如戏,或是演员或是观众,人生于世,本身就没有意义,因为欲望而活着;当欲望超越了人性,就成为了欲望的人质;只有当看透了人是因为欲望而活,且欲望人性能共存,就能真正安于人生;但自认为没有或忽视欲望的存在而活着,生命只会乏味无趣;过于沉溺欲望和人性的细枝末节只会反受其害。
之于我自己而言,时而是乏味的演员,时而是倒霉的观众,好在因为拖延和懒惰让我避免成为了生活的人质。
做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课题,有一种不囿于小我的境界。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是一个不相信因果报应天理循环的人,相较而言我更相信人的命运是随机的,大范围的随机好与坏,随机到不同人身上,对造物主来说,这些事情只是不同而已,本身不具有消极或积极的意义,只是反馈到了个体上,就有了意义,有了美与丑,好与坏。
比如上帝安排了一场死亡,在朝气蓬勃的少年身上它是一个悲剧,在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身上它更像是一种福祉。
这种随机的安排产生差异,得益于这些差异,生活得以继续,让世间得以存在。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200字【第五篇】
七月,自母亲做完手术后,我便读起史铁生的文章,从《我与地坛》开始,很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会成为我的泪点,是对生命意义的崇高敬畏吗?是对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坚强感悟吗?或许都不是,应该是心底最不愿触碰的,关于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独有的超越生死的情怀。
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断表达对母亲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紧迫感,看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时。想想现在的母亲在我面前就像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一般,与我相处时太过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泠。
多年前,读到《秋天的怀念》不以为意。那时,老师点我读课文,读到最后“咱们娘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班里调皮的男生哄堂大笑,格外不好意思,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可笑,现在再次捧起《秋天的怀念》,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潸然泪下。有些书,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没有相同经历的感同身受,没有曾经悲痛的岁月沉淀,永远都是模棱两可的看看。
有几年的时间,我始终无法从父亲离去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责怪到母亲,为什么当年不给父亲找更好的医院,可能不会有后面的意外。父亲成为我们之间苦大仇深的话题,多年来,我们之间从未谈及过“父亲”这一话题,父亲离去的那些日子,我总会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整夜的发呆,或者走在无人的大街上,我一直觉得母亲不知道我的消极,直到,母亲做完手术后,我们促膝而谈,聊起“父亲”这个沉重的话题,她说:“当时她看到我一个人悲痛的走出家门时,害怕我晚上会出去想不开,我一个人行走在街头时,她也曾紧跟我的步伐,却又想办法不让我发现,先生说:“有我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与我而言是不是:“有我踏过的每一块砖,都留下母亲颤抖的身影”,那时母亲与我相处,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时又不想伤及我的倔强。这之后,我才回想妈妈在我每一个伤心的不眠之夜到底经历怎样的担忧,她和我说的时候,我真的哭了,好像心中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一样,火势蔓延,来势汹汹,泪水蒙住双眼。
相比较我而言,最痛苦的应该是她,可她什么都不说,还要承受我的不解和冷漠,就像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话:“儿子的一切困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人世间最伟大的应该就是母爱,我们都应该懂得亲情。
现在,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和母亲都从悲伤中熬过来了,手术后,母亲的身体恢复的很好,我开始感恩上苍,我想关于母亲这一情怀,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读先生的文章能产生共鸣的原因,读一段哭一段,一直哭到读完文章,但是先生没有我这么幸运,他比我悲哀。当他第1篇文章发表时,想与母亲分享时,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样卑微的祈求,这一生都无法实现。
其实在先生的《我与地坛》中,不仅仅写母爱,还有夫妻之间的恩爱,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敬爱,凡此种种,皆以爱的名义,阐述生命的意义,他以温情的文字,教会我爱母亲,教会我坚强,教会我善待生活。涕泗横流应该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现在长大了,该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说是弥补,不如说是陪伴吧!
上一篇:四世同堂读后感【范例4篇】
下一篇:《匆匆》读后感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