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例【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例【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第一篇】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渊远流长,其历史积淀是书记所无法承载的,但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细腻灵动的文字,即使我们生在现代,也依然能回眸战国的刀光剑影,西汉的鼓角争鸣,依然可以领略到隋唐的盛世雄风,西宋的经济繁荣。读了它,我在文字间梦回前朝。
秦皇汉武,折戟沉沙,唐宗宋祖,空余嗟叹。世事更迭,岁月无常,多少帝王都被风雨无情的打去!昔日的宏图霸业如长河沙烁,曾经的盛世繁华似过眼云烟。
励精图治的禹王时代,朝国初成,袭禅让良风;残暴的夏桀时代,卑躬屈膝,人类失去了最宝贵的尊严;繁盛的成汤时代,安居乐业,灭暴君之桀;暴动的西周时代,压榨百姓,超正日益懈怠骄纵……
聆听历史沉重的脚步,观望历史苍白的容颜,回眸,那似锦盛世,历经沧桑,灰飞烟灭,终化作一行行带着墨香的文字,供后人观赏。
五千年文明古国,无数诗人作家芸芸众生,她,他,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怀着一颗高尚真挚的心,来报效祖国,却终抵不过那些权势地位的纷争,安逸的生活,成了他们永远的向往,那充满浓浓的忧郁的诗句是他们最美的绝唱。而最终,却不得不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带着遗憾飞向向往已久的天堂!
人世的险恶,朝廷的不公,已是李白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愁,他不得不借酒消愁,邀月共饮,也不得不作诗倾诉,换“诗仙”美名。可谁又能理解他豪迈诗句背后隐藏的多愁善感?谁有能看透黑暗里那奄奄一息的纯洁心灵?他也想像陶潜一样宏观大海潮起潮落,闲看庭前云卷云舒,可生活留给他的仅仅是凄凉。
颠沛流离的生活,才华出众的巾帼李清照经历了无数的困厄和坎坷,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永无回返故国家园的希望,这一切,都只能到梦里追寻了!憔悴衰老的容颜下,是一颗孤寂破碎的心,委婉清丽的诗词,透着淡淡的哀伤和女作家独有的细腻情怀。面对这悲惨世界,她不得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叹,也不得不理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现实主义思想的社会,她还是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大义凛然来表她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思!
着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抛洒,一身浩然正气天地可鉴,然而朝廷的勾心斗角,怀王的昏庸无能,以及众贵族的妖言惑众,只能让屈原抛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绝尘而去!
当然历史,不能只是愁,仅是泪,也应该有那么些别样的名人,同样被千古人敬仰,传颂!
“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怀,几十年宫廷生活,深受玄宗喜爱,而她拥有的,不仅仅是倾国倾城的姿色,更有着聪慧灵秀,尤善逢迎等众多优点集一身。她与唐玄宗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掩面轻啜。曾经是人们羡艳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最终却变成了唐王朝的败笔。
……
昏庸无能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忠心耿耿的勾践卧薪尝胆,以苦涩激励自己报效祖国,聪明绝顶的诸葛孔明安居平五路,病死五丈原;为无争议的成吉思汗终成一代天骄。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太多太多……
知兴亡,明事理,社会变迁,战争风云,历史文物和文化艺术了然于胸,尽收眼底,书海撷英,《中华上下五千年》带给我不一样的青春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淘不尽的是我们对风流人物的追忆!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第二篇】
关键词:赏析 怀古 宋词 苏轼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那时作者已四十七岁,因反对新法被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内)已经两年多了。
纵观 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其实大都是作者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论和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胸襟、情感、抱负。这首词也不例外,亦为作者对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无限向往,从而勾起了自己年过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无限感慨而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古战场的景色。
开头一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江水浩渺,日月奔流,逝者如斯,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们也已经为东流江水带走,随浪涛之东流而“尽”了。可是,他们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所留下的历史遗产是不是也被“淘尽”了呢?那可不是的,英雄豪杰们的肉体虽已属于过去,但他们的事功却是不会磨灭的,他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这两句,江山人物合写,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又写情,境界阔大,气度豪迈,风格熊浑,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如眼底心头,引起“怀古”的思绪。
继而“故垒西北”一句写西边旧时的营垒。传说这里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直点“赤壁”,又点人物和时代,写得概括而有气势,词人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却又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因为词人意在怀古抒情,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是“人闻亦闻”而已,同时又借这种虚拟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联在一起。“故垒”照应上文“千古”,将读者带入历史兴废的怀古意境之中。在赤壁之前冠以“三国”,点明怀古的特定时代。“周郎”又冠于赤壁之前,是暗赞周瑜英名与千古赤壁共存,为下面专咏周瑜埋下伏笔。此处呼为“周郎”,是沿用吴中对周瑜的敬爱之称。人物尚未出场,就这样深致赞美,这也是先声夺人。这两句与起首一句在句式韵陆律上皆相同,但起句为抒情,抒情中夹叙述,这两句是叙事,叙事中夹抒情,写来又各自不同。
接着“乱石穿空”一句,按下周郎不表,先描绘赤壁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这就是当年龙争虎斗的古战场,是周郎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他的用武之地,所以词人大笔浓抹,从江山两个方面,渲染古战场自然景色的雄奇,创造出一个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境界。“乱”与“穿”,写出了峭壁千仞,悬崖万丈的险要形势;“惊”与“拍”,写出了江水汹涌澎湃的巨大威力。词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了一幅雄伟壮丽、形势险要的长江天堑图,显示赤壁确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风流人物”的出场造成浓厚的坏境气氛。其实,词人正是以这些景物的雄奇来衬托历史上风流人物的业绩,以水石相博所卷起的浪花来衬托英雄人物在斗争中所激发的雄姿的,而在这些静物描写中有渗透着词人豪迈的感情,因而更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以饱满的感情,准确的语言,抓住景物的特征以概括景物的全貌而寓意深刻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赤壁的景色如此壮丽,如此奇险,然而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的“风流人物”已与时俱逝,这就使词人不能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了。上句承上,总括赤壁景物描写。“如画” ,是极言景物之美,上面描绘到的或没有描绘的,都包括在内,因此他能给人以驰骋想象的余地。下局启下,慨叹当年赤壁之战的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上片总结与开头两句一样,将江山人物合写,不过吧“千古”缩小到“一时”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片写周瑜所建立的功业及词人的感慨。
过片用“遥想” 二字承上启下,紧承上片“豪杰”以开启下片之“公瑾”。 “豪杰”是泛指,“公瑾”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是“赤壁怀古”必然要“怀”的主要人物。所以接下四句,词人以特写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刻画周瑜。
“小乔”一句写其婚姻。周瑜婚姻如意,年少风流,英姿俊美,奋发有为。有美人作衬,显得英雄格外出色。“小乔初嫁了”一句。据《三国志周瑜传》载:汉献帝建安三年,周瑜二十四岁。建安五年孙策死。而在一二年内,孙策得乔玄女――大乔和小乔,策自纳大乔,把小乔嫁给周瑜。这样看来,小乔嫁给周瑜快十年了,为什么词人说是“初嫁”呢?詹安泰先生说:作者在这里用“初嫁了”,显然要增强这位“有资貌”又善“顾曲”的风流儒将的“雄姿英发”的气氛的,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这样结合周瑜生平的个性来写,这个英气勃勃的少年英雄便跃然纸上了。
“羽扇”一句写其服饰与风度。虽然当大敌,仍从容不迫,风度闲雅,不着戎装,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周瑜的潇洒风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谈笑间”,一把火把曹操的“舳舻干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烧得“灰飞烟灭”。这二句不仅写出了他的辉煌战功,而且写出了他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稳超胜坏墓人韬略。
有人认为“羽扇”一句是写诸葛亮,因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生平最惯常的装束,而“谈笑”破敌,又是诸葛亮生平最惊人的事迹的表现,它已经成为诸葛亮形象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不少人认定此句是写诸葛亮而不是写周瑜。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因为自魏晋以来,以风流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者不乏其人。在本词中,作者根据当时的风气,不论周瑜是否曾经作此装束,也不妨写他手持羽扇,头载纶巾,以形容其作为军中主帅亲临前线的从容镇定,风流儒雅。因此,词从“遥想”以下,直到“烟灭”,乃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其心中形象就是“当年”的公瑾,不容横生枝节,又叉出一个诸葛亮来,何况这几句还与上片的“周郎赤壁”衔接。可见以上词句是从多方面刻画周瑜,写他少年得志,婚姻如意,写他雄姿英发,才智出众;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他统帅精兵三万一,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万众的曹操,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共存,寄寓了词人无限欣慕之情,向往之意。作者写战争一点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统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何况这种激战场面,是从“遥想”中写出的,越想得热烈,越衬出羡慕之殷切,越反衬出自身之不得意。
“故国”一句,承上启下,前边讲的是别人的事,后边要讲自己的事了。从历史到现实,借咏古以抒怀。“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装。词人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周瑜年纪轻轻便建立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自己呢?年近半百,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神游于旧地的战场,古代英雄们应会讥笑我多情善感,以至头发花白。感叹白发早生,正与羡慕古人相对照,并表现出自身热爱生活,执着生命的心情。凭吊事迹,怀想英雄,两两映衬,古人当“笑”我,我自己也当“笑”我。“笑”我之一事 无成,“笑”我之空负怀抱。这“笑”实为悲慨之“”笑,愤怒之“笑”,也是嘲笑的“笑”。从中正揭示了词人无限不得志的心情;从中也正透露出欣慕古人,渴望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表现出不甘于“早生华发”的激愤之情。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第三篇】
每一位不朽的人物背后总有最普通、最真纯的东西在支撑,苏轼也不例外。从某种角度上说,苏轼的一切荣辱都源于他与生俱来的率真性格、赤子情怀。知子莫若父,正如苏洵在《名二子》中说道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为爱子取名之时,便看出了他的率真的性格,也为苏轼提出了最中肯的人生忠告。
成也率真,败也率真,外露的苏轼在那个内忧外患重重,党派纷争激烈,朝野起伏动荡的北宋王朝中,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造成的;从他自身的内因来看,则可以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因为耿介、率真、执着,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得势,他都不肯屈从与退让,怀着“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坚守着自己的主张与原则。这一切也注定了他一生宦海沉浮,失意坎坷。
然而他在《定风波》中言道:“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用他的率真、豁达笑对人生不幸,看透荣辱、彻悟成败。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用通达,消解人生所有痛苦。用旷达,超越外物的束缚,放下名利得失,回归了赤子的本真。因而始终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与旺盛的创造力。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挥洒着他的率真与才华。
正如苏轼在自评时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平生功业不仅是他经历的磨难所赐,更是他率真的性格所赐。他率真的性格成就了他刚柔相济的文学风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对历史人生豪迈深邃的思考;“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他愿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豪情。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散发着一种笔势飞腾,词彩壮丽,姿态横生旷达的豪气。而这些作品中的旷达的豪气正是他率真坦荡、毫无芥蒂的性格的外化。
苏轼的作品既有其豪放磅礴的一面,又有其缠绵婉转的一面,悼念亡妻,他低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落泪断肠中道出了刻骨铭心的孤独与凄凉。想念兄弟时,他浅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怀念祈祷中表达了对团聚的永恒期盼。浅唱低吟之中,足见一个七尺男儿的柔情、率真性情。无论豪放柔婉,都表达出刚柔相济的率真文学风格。可以说性格的率真是内质,刚柔相济的文风是外化,两者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
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第四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精髓;资源;活动;评价
一、概念界定
关于“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些描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就应该上出“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课程实施的方略来讲,“综合性学习”在于融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的联系。总地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的。
二、问题的发现
综合性学习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这个度?它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理应姓“语”,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虽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却忽视了“语文”的本色,把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歌唱比赛”甚至其他学科的活动,“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花絮。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它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而不是历史学科的、或者政治学科的、或者班团队活动的“学习”?千古风流人物,以其具有的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等价值和意义,不是同样可以放在相关的学科中来开展活动?那么,体现“语文”属性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换句话说,怎样体现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综合呢?就在“话说”上!“话说”,是一种讲述,是以“说话人”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比如“话说长江”。因此,它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故事性的、人文色彩的、诗意的叙事。也就是要把“千古风流人物”放在一种故事的状态里进行演绎。这就有别于“历史”说、“政治”说、或者“班团队活动”中的说了。我们来分析上面的案例:
“有的班级召开主题诗歌朗诵会”,诗歌朗诵不是“话说”,因为它不是在“讲述”;“有的班级排演风流人物大聚会的课本剧”,课本剧也不是“话说”,而是“戏说”;“有的班级展开‘时势与英雄’的辩论”,辩论同样不是“话说”,“话说”要求心平气和、委婉亲切,“辩论”则言辞犀利、慷慨急促了。而且这里还混淆了“ 风流人物”与“英雄”的概念(人物、风流人物、英雄,不是等同的。;秦皇、汉武,是“风流人物”,但不是“英雄”;董承瑞、王进喜是“英雄”,但不是“风流人物”……即令毛泽东所说“风流人物”,也是要文治武功、风雅洒脱、英俊杰出。并且,我们这个民族,“英雄”还有性别,即男性,说“英雄气短”、“英雄难过美人关”即是;谈到女性,则只能是“女中豪杰”、“女英雄”、“巾帼英雄”;而且,还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时势与英雄”,涉及“英雄史观”,则偏重于“政治说、历史说”的范畴了;“有的在同学中开展‘中学生心目中的风流人物排行榜’主题调查”,更不是“话说”,因为它的落脚点在“调查”。这里,必须强调保持两个一致性,即“综合性学习”教育目标与语文课程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综合性学习”教育目标与“综合性学习”教育内容的一致性。而上述四个“有的”,都背离了作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与两个一致性相对立。看来,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误区,以为,只要是“活动”就是“综合”,只要是“小组”就是“合作”,只要是冠以“综合性学习”之名就是“语文”了!而“自主……”“自由……”“自行……”的三主,似乎有了“自主学习”的体现,但如果“自主”的要求不明确,就极有可能流于放任。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和精髓。无独有偶,这样的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让很多老师走入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常此以往,对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学生影响很大。为此,我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意在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质量。
三、回归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精髓的实践途径
(一)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走进小说天地”、“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