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彩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第一篇】

每每生活失意、彷徨之时,总是不自觉地读它。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简单的,我喜欢简单,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进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而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在他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有的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勇气和无私的爱。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那就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读《傅雷家书》有感【第二篇】

周末的闲暇时间,我喜欢安静地坐下来,品一杯好茶、弹一首好曲、唱一首好歌、读一本好书。.。.。.

——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集结而成的。该书是一本充满亲情的家书,也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督下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与监督也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风严厉,再加上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

后来,为了更好的前途和命运,傅聪出国了,出国后,由于父子间的僵硬关系,傅聪并没有往家里写过信。但表面冷清、却又爱子之心强烈的傅雷,由于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担心,最后傅雷思来想去,决定给傅聪写书信。这一写就写了很多封,这些书信的最后合集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傅雷家书》。在这些书信中,篇篇都能让我们看到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是时隔多年,也能从中深切地看出字与字之间的所流露出的那种父对子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这些信与一般父亲所写的内容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父亲写信都会表达着对儿子的欣慰、自豪、怀念、关心等情感,而傅雷所表达的则是对孩子童年时他的严厉要求的愧疚之情。诉说自己对童年时严厉待子的后悔之情。

再一次读《傅雷家书》时,我们不免会从中进一步得到:傅雷其实是一位好父亲,虽然他脾气暴躁,但都是源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的心啊。.。.。.哪位父亲不是这样的,表面上不易接近、冷漠,甚至觉得无情,可背地里所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痛、一次又一次的伤,又有谁能体味得到呢?恐怕也只有他们吧。其实,他们是爱我们的,只是不善言词罢了。也许“父爱如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我而言,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除了懂得傅雷那些对子的谆谆教诲外,我也为此对父母所给予的爱理解得更加深刻。自此,深觉对自己也应该严格要求,以使自己的父母少费心。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圣人谈心;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得到了老师的教诲。阅读,是滋润心田的甘露。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第三篇】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保留着为人的基本操守,其次是做人的方式和生活的本真自始至终都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生活,不因世事的变迁发生变化,从傅聪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高尚凛然不可侵犯的父亲形象。

从1954年的家书中看出傅雷对生活的极度热爱,1954年至1960年的傅雷在写家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用大量的笔墨去抒发他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丝毫没有发现他对生活的不热爱,从妻子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包含深情有生活情趣的好丈夫。

“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米,那时候还是一堆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小孩不易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从朋友的角度看,傅雷是一个纯洁、真诚、正直的朋友。

家书主要内容是生活起居的关照,人际交往的叮嘱,情感经验的疏导,学习方法的指导。

1954年8月16日那封家书可以看出生活起居的关照:这些的细节比比皆是,傅雷细细叮嘱,淳淳嘱咐,声声切切,犹在身旁。

1961年5月23日那封家书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叮嘱:这样是为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孩子的人际交往原则,“争与不争”的观点,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慈父,他还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转变角色,善于退让,求知若渴,跟上孩子脚步的一位父亲。

让我们潜心阅读傅雷家书去发现那些苦心说教背后流露出的浓浓父爱和殷殷教诲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第四篇】

在这个寒风凛凛的假期里,在老师的要求下,我读完了这本儿充满了亲情的《傅雷家书》。

1966年9月2日的深夜,连日遭受批判的傅雷夫妇坦坦荡荡地选择了死亡,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捍卫了他们的尊严。

《傅雷家书》共收入138封书信,在这138封书信里,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深情。

1954年1月17日,傅雷一家到火车站送傅聪,第二天百感交集的傅雷便写出了第一封家书,《傅雷家书》也由此而始。

傅雷在这第一封家信中写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壮年”,“尽管我们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这足以看出傅雷先生的坦荡和对傅聪的爱。

若是没有这份坦荡,怎么能这么直直白白地道出心中这份悔恨?若是没有这份深厚的爱,又怎么能有这般沉重的回忆呢?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真挚的心意,又怎么可能打动不了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呢?

忘记了是哪封信,傅雷写到:“今天是星期日,我本想休息,哪知一提笔就写了七封,如今这已经是八封了。”这足以见傅雷对儿子的思念和爱,在本想休息的下午,一口气写了八封信,不知写了多少字,不知坐了多少个小时,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份千分的思念和万分的爱。

我不禁想起初一时妈妈给我写的信,整整写了五页,或许他们怀的并不是同一种心情的,不是同一种心态,但字里行间注入的爱却都有千金之重。

傅雷和儿子在一封封书信里,在一次次关于艺术人生和文学的讨论中变得愈发亲密,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和谐,甚至于父子俩又多了一层新的关系:知心朋友。他的兴奋溢于言表:“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

傅雷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悉心抄下六万余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编成一本寄给远在国外的傅聪。六万余字,只为激励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就像许多其他父亲一样,对孩子的爱如山一般深沉。

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又是多少人感同身受,不然《傅雷家书》又怎会从问世以来就经久不衰?

这一封封家书里不只有爱,还有关于艺术、文学、爱国、人生的种种讨论。人们常说“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毫无疑问的,《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第五篇】

暑假里虽然作业极多,还要补课,但我还是忙里偷闲地读了《傅雷家书》。起初只因是语文老师的推荐,担心他开学时来抽查我们的读书情况,但真正翻开认真品读时,才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傅雷先生对于儿子傅聪的那份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深切父爱……

傅雷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巨匠,一生译著宏富,对于外国作品的翻译更是要求自己用字准确丰富,并且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自然地,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严格中透着深深的关切。

傅雷先生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却培养出了饮誉海外的音乐家儿子傅聪。在那一封封寄给儿子的信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是体会的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像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视着他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如何对待,陪着儿子一起紧张,一起兴奋。也让我们读者被这颗崇高的父亲的心所感动。

深刻地记得傅老先生在某一封信中,对儿子说道“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而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他劝导儿子,作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演奏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这也是傅雷先生自己为人坦荡的做人原则。

书中自然还有傅聪给父母的回信,里面有自己对艺术的不解,对生活寂寞枯燥的抱怨,对家里人的强烈思念,但都在亲爱的爸爸妈妈那里获得了解答,父母的爱总像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孩子心头的一丝焦躁与不安,那份父与子的深情同我们常人家庭是没什么两样的。

读了此书,突然有一种想给父母写信的冲动,正值青春叛逆期的我们,总觉得与父母没什么共同语言,甚至有很深的代沟,自以为父母不会懂得了解年轻人的世界而拒他们于千里之外,殊不知父母正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包容着我们的自以为是。或许我们也应换一种方式与父母相处,比如铺开一张洁净的白纸,在首行写上“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彼此的心更加接近呢?

71 1796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