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卢沟桥烽火》有感(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卢沟桥烽火》有感(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第一篇】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课前预习,了解历史爱国情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同时有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奇迹。

二、民主学习,以述促读爱憎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得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自身提高,不断深化爱国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我个人对于历史知识就十分缺乏,所以在教学这课之前,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更多有关祖国历史的知识,使我对于祖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所以,我决定要和学生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争取在新课程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卢沟桥烽火》这一课学习完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争取更大的更多的进步!

《卢沟桥烽火》综合资料【第二篇】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1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1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1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第三篇】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抓住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悟,感受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

在此基础上编写复述提纲,同桌练习试述。

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教师提名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叙述顺当。在学生复述的时候,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练习到位,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握了。

还有在教学时,让学生补充介绍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牢记历史,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第四篇】

《卢沟桥烽火》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课标中就有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中有大量的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描写我军的有:悄悄地、进发、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暂时退守……描写日军的有: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人仰马翻……教学中,我由词入手,让学生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同时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并且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通过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在此基础上表情朗读、复述,对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卢沟桥烽火》【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以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检查自学情况。

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2、给课文分段,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第二课时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可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

“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

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训练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清楚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

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 “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应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积极开展系列的语文活动

自卢沟桥烽火燃起以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其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材料,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制作一张史料卡片;

(2)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影视片,写观后感;

(3)搜集小故事,出手抄报或黑板报。

71 165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