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观后感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红色经典观后感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色经典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经典著作;借阅
在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红色经典著作,是人们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可以领悟红色文化,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解 “红色经典” 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和坚守信念、勇于献身精神,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明确使命,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受到西方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大学生的红色经典著作的阅读动态,提升其红色文化认同,对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经典”阅读动态分析
遵义师范学院的前身是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自升本以来,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有在校学生一万五千余人,而且遵义师范学院地处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繁衍地,学生常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为案例,研究当代大学借阅红色经典著作状况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红色经典”作品阅读状况,本文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收集整理2000-2012年间,学生借阅《青春之歌》《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西行漫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长征》、《创业史》、《抉择》、《雷锋的故事》、《山乡巨变》等19部红色经典著作的数据,以此为研究样本,分析当代大学的红色经典借阅动态。
(一)借阅率下降态势令人堪忧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2000年到2012年,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遵义师范学院在校学生数增长迅速。然而,大学生红色经典著作的借阅状况却不容乐观,其发展态势具体有如此特点:一是读者借阅率与学生规模增长呈反向发展的趋势,红色经典著作的年借阅率下降显著。2000年,红色经典著作的读者借阅率为%,2011年,读者借阅率大幅下降,仅为%,较之2000年共下降了十倍。二是借阅率呈阶段式下滑模式,从图1可见,13年明显呈三个阶段下滑,分别是2000-2002、2003-2006、2007-2011,在2003-2006这个阶段借阅率急剧下滑,2003-2006期间,大学生的红色经典著作借阅率下滑速度减缓,但并未出现回升现象。而在第三阶段中的2007、2008和2009年,红色经典著作的借阅率则有着明显的回升反弹现象,之后又持续下降。缘何存在此般现象,究其原因有二,其一,2007年遵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年,学校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习和借阅图书,所以借阅率明显回升;其二,2007-2009年,国内播出了多部革命电影和电视剧,因受此带动和影响,红色经典著作的读者借阅率明显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但红色影视剧热过后,加之学校鼓励措施缺乏持续性,致使之后的借阅率再度持续急剧下滑。总之,红色经典著作的借阅状况令人堪忧。
(二)不同专业学生借阅差距较大
抽样研究的《青春之歌》《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西行漫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长征》、《创业史》、《抉择》、《雷锋的故事》、《山乡巨变》等19部红色经典著作,馆藏278册。从表1可见,在1999-2013年期间,大学生共借阅2013册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借阅1252册次,历史学专业学生借阅382册次,英语、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物理、数学、生物、计算机等其他九个专业学生共借阅379册次。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具有专业差距较大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距,在访谈中得知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这两个专业均有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一定数量历史文献和著作的学习任务,这是这该两个专业学生借阅数显著高于其它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与这两个学科的主要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
(三)对红色经典著作阅读意愿不强
为了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红色经典”著作的阅读动态,笔者对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借阅情况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共发放10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2份,经整理分析发现:
表2 红色经典著作读者认识情况调查
调查项目 选 项 人 数 占有效问卷的
百分比(%)
对 “红色经典”著作 的了解 非常熟悉 10
有所了解 47
不了解 45
读过几本红色经典文化的书籍 6本以上 5 %
5本 6
4本 13
3本 12
2本 17
1本 22
0本 27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大原因 老师宣传推荐 28
专业学习需要 44
受红色影视影响 39
家长推荐、要求 9
自己想了解 31
认为红色经典对您思想的影响程度 有深刻影响 9
有很大影响 20
有较大影响 27
影响一般 38
没有影响 8
对“红色经典”的喜爱程度 非常喜欢 7
喜欢 27
一般 60
不喜欢 8
在红色经典表层理解上,大学生普遍认识到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具有积极影响。从表2可见,%的学生认为阅读“红色经典”对其思想教育有影响,其中有%的认为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对其思想发展具有很大和深刻影响,他们有的认为阅读红色经典著作有助于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的则认为通过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可以学习经典人物的高尚人格、奋斗拼搏和奉献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对党的革命历史的认识和对党的政权的认同感。可见“红色经典”所蕴涵的对信念的坚守、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护,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英雄气慨、勇于献身精神等在新时期并未过时,同样能焕发出强大的精神活力,受到大学生们的尊崇,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值得弘扬传播。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大学生认为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对其思想没有任何影响,这部分同学也理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群之一。同时,在对待红色经典著作的态度中,也有有%的大学生不喜欢红色经典作品,仅有%受访者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红色经典著作,这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红色经典著作借阅情况也十分严峻,调查分析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没有阅读过任何红色经典著作。而且关于借阅红色经典著作的动因,仅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是基于自己个人意愿主动借阅红色经典著作,其余70%的大学生则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学习的需要等原因而借阅。缺乏阅读主动性,对大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具有不利影响。
二、推动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的对策建议
基于阅读红色经典著作对人们具有感化心灵和提升思想素质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对红色经典著作了解不足、认识不充分、阅读有限的现状,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红色经典著作的借阅率,有效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积极影响。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优势,加大红色经典宣传力度
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文献资源、情报信息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不仅是学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更是大学生读书学习,陶冶情操,享受美好的阅读生活的精神乐园。每年都会有很多读者来到图书馆这个文化中心来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和精神食粮,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红色经典”代表着一个时代,诠释了一种时代精神,构建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不少“红色经典”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仅情节曲折、而且语言生动,阅读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是人们感受革命文化熏陶,学习语言、开阔胸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图书馆应该有效发挥“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的重要阵地作用,积极为读者推荐最佳的“红色经典”阅读书目,以激发和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搜集,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2)做好“红色经典”书目推荐、书评及阅读导读工作;(3)大力宣传“世界读书日”,设专栏宣传“红色经典”作品,如:图片展览、海报、作品内容介绍等;(4)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专门的“红色经典”阅读栏目,以传统阅读方式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等信息技术优势,推广红色经典著作阅读;(5)及时增购新书,从2000年起到2013年,本文抽样研究的19部红色经典作品中,增购1次的有8部、增购2次的有5部、增3次的仅有1部,由此可见遵义师范学院红色经典著作更新较慢。由于图书未能及时更新,导致红色经典书籍大多都十分陈旧,且有不少书籍缺页缺角,从而影响读者的借阅。在访谈中就有47%的学生认为红色经典书籍太陈旧,如果不是老师要求看根本就不想去碰它,所以应及时更换新书以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发挥教师教学要求,推介红色经典著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宣传“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著作,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阅读红色经典著作不仅是其学习的需要,更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宣传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尤其是红色经典书籍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与当代相隔几十年,时间虽不算久远,但部分大学生对红色书籍所反映的内容还是很难理解透彻。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指导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指导作用,加强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疑点和难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为提高阅读水平扫除根本性的障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红色经典的世界。
(三)举办红色经典读书活动,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
理想和信念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讲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人“不仅要把这个光荣传统继承下来,而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大大地加以发扬”。在全校举办以“红色经典”阅读为主题的各种读书活动,如“阅读欣赏讲座”、“读书讨论会”、“讲演辩论会”、“知识竞赛”、“图书漂流”、“征文”、组织观看红色经典书籍改编的影视剧等,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进一步领悟书中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获得思想的提升。
(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唤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
遵义地区是我国红色圣地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红色资源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领悟红色资源所体现的实质与内涵,加深对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唤起广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的关注,进而激发其对红色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
总之,“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红色经典”阅读可以让他们认识历史、牢记历史、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高校高校图书馆、教师推动大学生自觉阅读“红色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智林。用红色文化熔铸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以延安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3-6.
[2] 周娜,王箭飞,袁卫民。“‘红色经典’当代教育价值研究”综述[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6-61.
[3] 冼立。对图书馆推动经典阅读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9:147-149.
[4] 金艳芬。论高校革命传统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03.
红色经典观后感范文2
黄金10年 成就红色经典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短暂的10年间,是红色经典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日后被不断重播的作品。最出色的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战上海》、《万水千山》、《上甘岭》、《地道战》等。
一些大文学家的小说也为电影提供了出色的素材。《英雄儿女》的原著是巴金的小说《团圆》。影片将英雄主义和人物情感两条线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洋溢着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激情,又深蕴细腻的亲情。
革命爱情影片《柳堡的故事》是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它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在当时的红色经典中是一个“另类”。二妹子陶玉玲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观众的“大众恋人”。
斗争和成长,是红色英雄电影时代的两大主题:前一主题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后一主题则继承《》的传统,包括《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回民支队》等影片。前一种一般赢在惊心动魄,情节曲折;后一种则是直指人心,影响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还有一些纯粹的战争英雄片:1949年的《八女投江》,1950年的《赵一曼》,1952年的《南征北战》和《智取华山》。这些影片刻画了革命战士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影片的角色只有两种:一种是英雄,一种是敌人。
这10年的红成就了一批人民艺术家。秦怡、田华、谢芳、李默然成了名演员,陈强、刘江等反派演员也被观众熟知。
新的红色经典 将观众召回电影院
改革开放后,红色英雄银幕摆脱了脸谱化,并逐渐注入了商业化元素。1979年的《小花》写了战争年代一个妹妹寻找哥哥的故事,主要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一举成名。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是一部战争片,在银幕上展现了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一批主旋律电影引人注目,《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的推出,《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的故事》、《》、《国歌》、《横空出世》等影片,或记录历史,或歌颂领袖,使得许多人重新走进了影院。
经典翻拍 成败自有公论
其后,一系列重拍的红色经典也被搬上银幕和电视屏幕,其中《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小兵张嘎》都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重拍,却没有取得轰动。《林海雪原》的改动过大,反而引起观众的争议。
红色经典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 杨靖宇 红色经典 故事 叙述
“叙述即讲故事”[1],“红色经典”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因而创作上必须讲求故事性,把握好叙述形式才能赢得观众。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台隆重首播的鸿篇巨制革命历史题材大片《杨靖宇将军》,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赞赏。其成功经验就是故事性强,情节精彩,叙述形式匠心独运。可见,“红色经典”故事叙述不能为了过分讨好观众而刻意媚俗,不能“戏说古人式”和“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诠释”随意胡编乱造,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主体要在营构“红色经典”的故事情境中,表现对“激情燃烧岁月”社会生活内涵的正确认识与感悟,“诗意的裁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融进新的创作元素来摆脱“讲故事”的陈旧感,符合大众欣赏趣味。
一、“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
叙述者的“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故事。高尚性是指情感的“善”与“美”,美好的情感实际上是创作主体高尚人格对作品的投入;诚挚性是指主创人员把握“激情燃烧岁月”的生活要出自真情而非假意。文艺界当今流行“解构”。消解政治,娱乐至上,嘲讽崇高与理想,不少严肃、高尚的东西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一些编导功夫在“恶搞”,使得很多“红色经典”虚假失真,与“火红年代”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剧情根本无法看早已成为“通病”。戏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个别人猎奇的变态心理,制造看得血脉喷张,大呼过瘾的收视效应,他们将艺术创作提升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畸形层面,打着“人性化”的幌子扭曲人物形象,随心所欲“戏说红色经典”。于是,深入人心的杨子荣唱着酸曲黄调出场,作风散漫,吊儿郎当,捉弄报复战友,还与座山雕的小老婆吊膀子。《红色娘子军》“打碎铁锁链,妇女翻身闹革命”。血与火斗争的残酷荡然无全。《野火春风斗古城》非要削弱原来的“策反”主题,画蛇添足“惊险细菌战”。草莽英雄李云龙经常歪戴帽子,爱喝酒,爱骂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擅自发起牵动整个西北抗日战场的“平阳大围攻”。一个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粗俗野蛮、愚昧无知、痞子气加流氓气的“英雄”层出不穷……如此“讲故事”是多么的荒诞无稽。戏说古人可以,但不能任意戏说“红色经典”!难怪观众骂声一遍,难以容忍。
这些“红色经典”遭受“冷遇”黯然收场的弊端是:主创本身情感价值取向欠缺诚挚性与高尚性,导致叙述者“声音”偏颇“不会讲故事”。“我手写我心”,你自己都不相信“红色经典”洋溢的崇高革命理念,你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嗤之以鼻,你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铁杆”信奉者,自然就不会为“红色经典”人物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行为所心灵震颤,也无法理解他们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你凭主观臆断推测炮制出来的“故事”怎能吸引和感动观众?一个国家和人民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要在地球上生存,绝对不能没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必须有一些超越性的价值。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撇开政治教化因素,你可以不信仰共产主义,不关心政治,但是决不能否认“红色经典”人物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百折不挠的理想追求:不能磨灭英烈们为民族自由解放和国家独立舍生取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誓志为人不为家”[2],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艰辛危险的人生道路。那是一种百世流芳的人格、精神和力量,事实上这已经是一座高不可及的丰碑,让所有人都举头仰望,永远教育鼓舞子孙后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缅怀和讴歌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那些自以为高明的编剧,否定了革命前辈甘愿为理想、为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红色经典”的精髓也就消失殆尽,英雄的精气神也就湮灭了。叙述者肆无忌惮“戏说”、“恶搞”“红色经典”的“声音”让正直善良的观众极端反感,他们理所当然拒绝与你杜撰的乱七八糟“故事”产生互动共鸣。
艺术创作主体应该成为人类灵魂的关注者和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拍出杨靖宇的民族精神是我的最高目的”,[3]该剧主创人员都是杨靖宇的崇拜者,他们以敬畏“红色经典”叙述者的“声音”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真情来自体验,“高峰体验”是产生真情的最佳境界。拍摄环境的艰苦,使之更加切身体会和感受到英雄超常承受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因而能够从生活实践出发,更生动、更鲜活、更质感地讲述将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剧情主旨才能真实、张扬、乐观、浪漫,悲壮、英勇!倘若编导随波逐流,以所谓现代人自我价值取向“理解”的叙述者“声音”去“戏说”,必然为广大观众所唾弃!
二、“红色经典”故事应当老树新花,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从而使到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得以实现,并最终成功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话语是叙述者说出来的话;叙述动作就是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观众的态度和评价。《杨靖宇将军》老故事里挖掘新看点,剧情融入新元素,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全方位地讲述抗日志士的战斗历程,完全颠覆当下“红色经典”惯用的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套路,不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形象到位,“好看到极点”,[4]自然很容易让接受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首先,注重“活动画面”自身形式独立审美价值,运用画面艺术把情感的“裁判”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情、理、境一体化地打造“红色经典”视觉形象的叙述语言。
影视是画面语言艺术,其表层结构特点就是将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通过画面话语来实现,把叙述的事情让观众看得到。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词句,它将创作主体所有的艺术追求转化为画面语言,通过画面组合“讲故事”。相比新版《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等“红色经典”画面语言普遍单调呆板,拖泥带水,缓慢粗糙,蒙太奇和镜头活动手法落后,内容空洞无物,机械图解革命故事,视觉形象模糊,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活动影像严 重失真,该剧画面语言精美绝伦,美不胜收,镜头组接流畅自然舒展,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气势恢弘的枪林弹雨战斗厮杀场面中,融进白山黑水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奇景、奇情、奇彩结合,把东北冬天最美丽的景色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天衣无缝地融合一体,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赞歌!尤其是将军生命最后时刻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周旋,展开殊死惨烈博斗的战斗场面,把属于精神领域里抽象的东西通过画面变成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和言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自然组合,巧妙地将“景”与“意”有机统一形成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林之王”驰骋莽莽林海,跋涉广袤雪原孤身战斗,一组组战斗画面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啊!一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山密林,雾松冰挂,玉宇琼花,晶莹剔透,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奇寒奇景,“江山如此多娇”!一边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孤悬敌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天天爬雪山,日日过草地,无衣无食,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以身殉国的奇人奇迹。雪皑皑,野茫茫,“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将军爬冰卧雪,满脸冰霜,眉毛胡子白花花,以暴风雪为伴,以棉絮树皮蒿草为食,冒寒风,趟冰河,钻山洞,一次次机智勇敢地甩掉日寇的追杀,牵引拖垮众多追击他的敌人,战至最后一人,留尽最后一滴血!场景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叙述语言通过逼真的战斗场景表现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以审美视角的艺术画面述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达到叙事真实和抒情真诚。行云流水般精美的画面语言使得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耳鼓里不断回响起将军铿锵有力,代表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威严怒吼:“告诉老天,告诉大地,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我们是这里的主人。谁敢上咱们家门口来撩搔,那怕只剩下一个喘气的人,还是一个字,打!”[5]还有,将军倒在洁白的雪地上,高大的身躯直挺挺靠在巨石犹如一尊雕像的定格镜头经久难忘!人们从中获得了故事深层结构的真谛,既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情怀,又在视觉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全新享受。
其次,“鸳鸯蝴蝶派”多角恋的噱头并非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尊重历史事实讲述革命者纯洁传统,质朴无华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样的叙述话语更能很好地真实表现“红色经典”真心英雄的人格魅力,并且更为观众所接受。
“戏不够爱来凑”,“红色经典”创作与翻拍总是免不了落入“革命加恋爱”“滥情”媚俗的故事窠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似乎非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式的三(四)角恋爱就不能叙述成戏。新版《林海雪原》不惜用整整一集的情节让少剑波和白茹谈情说爱;《苦菜花》里朴实的母亲居然冒出一个地主儿子的初恋情人《红色娘子军》浓墨重彩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战地情怀;《铁道游击队》中刘老洪与芳林嫂的爱情更是大肆渲染的主要戏份。编导们一味把主人公的情感叙述作为创新手法之浪漫,以及求新求变不甘庸常的胆识与追求,其实反而弄巧成拙,有损这类题材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真善美的塑造。
提高收视率绝非“华山一条路”,本剧在“讲故事”上最为大胆的举动当属“逆流而上”,将无中生有不利于表现民族大英雄的爱情元素全部剔除,别开生面地展现铁血将军平凡的情感生活。他们敢于拒绝为了追求情节好看和曲折离奇而肆意编造感情戏,摒弃损害英雄形象庸俗的“爱情味精”,讲述“红色经典”情感故事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杨靖宇不谈爱情。我们就是要告诉观众,并不是只有通过爱情才能表现英雄的人性化,那个年代的爱情更应该是‘大爱’至上”[6]。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天伦之乐,儿女私情,但是满怀“平靖宇内,痛击日寇”的革命抱负,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子儿女老母生离死别。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张充满温馨亲情的“全家福”紧贴胸前,伴随着将军在抗日救国战场上出生入死,抚摩端详“全家福”思念关内中原的亲人,是他戎马生涯的精神安慰。血雨腥风,战火分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生活是党的生活,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7]将军率领抗日联军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生存环境,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普通的家庭生活都顾不上,那还能惬意地卿卿我我?将军是一个才华横溢雅儒的知识分子,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一段旧式的包办婚姻,可是两情双悦,相濡以沫。他深情地给刚出生几天就与父亲分离的女儿起名“躲儿”,以怀念为自己奔走革命而东躲受苦受难的亲人。将军与部下的女战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战友情!他的理想是高尚的,感情世界是朴素的。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样的爱情故事才是情深意长,动人心扉!如果罔顾历史事实硬要拌上“战地爱情”,则是对英雄的亵渎。不是说“红色经典”不能言情,革命者只能清心寡欲,共产党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而是战争中的爱情要分清场合对象环境,当然也不能搞成“”时期“革命样板戏”的主人公那样不是“和尚”就是“尼姑”。“挥剑斩情丝”,叙述话语非常新颖脱俗,感人肺腑,人物刻画更加鲜活生动,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使得长期饱受“滥情”故事疲劳轰炸的观众耳目一新。
再次,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始终大张旗鼓地弘扬“红色经典”典型人物革命英雄主义和至高无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品格!以此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故事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情节作为对故事叙述进行艺术处理的结构,是讲述事件过程中所有技巧的总和。“行动元”则指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的行动要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即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亦即“典型人物”,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由于人物是事件和情节的动因,故事的第一要素。有些“红色经典”编导借口人物性格过于完美是很大的缺陷,故事有遥远的距离感,令人可望不可及,故而极力强调角色因为缺陷才会让人记住,极端的性格放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但放在戏剧里才是有魅力的,便一相情愿地给角色添加“缺点”,美名其曰“注入新鲜成分”,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去“讲故事”。“英雄也是人”!于是,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最大化地去掉脸谱化和概念化,增加生动化;对英雄的仰视要恢复到平视,对敌人的俯视要回到正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物形象面目全非,无论新版杨子荣,还是原创张国荣版《红色恋人》等,讲出来的故事统统变成演员的本色演绎,而不是“这一个”的倾情叙述,毁灭了观众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红色经典”英雄形象及其津津乐道的故事情节,导致影迷们由于极其反感角色被过分剥离历史真实的“注水”而逐渐流失。
《杨靖宇将军》的主创吸取教训,承继 “红色经典”精神并准确把握历史史实,从观众欣赏要求和电视剧创作规律出发,一直保持清醒的正面叙述视觉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以第三人称隐藏叙述者的身份,从零聚焦全知全能式叙述方位出发,提炼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去构建故事的深层结构。“今天,把我们东北老百姓敢挺起腰板做人,张着大口喘气,放开声音张扬的民族英雄,最后六天的生命经历讲给你听”[8],伴随着叙述者沉重的画外音,以天上飞机轮番轰炸,地下铺天盖地的日本鬼子铁桶般拉网式围追堵截将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高潮倒叙开场,然后再按照主人公临危受命抗日救国的事件发生、发展进程的“故事时间”展开广阔的叙述,全方位地反映其波澜壮阔捍卫民族尊严的事情经过,还有不时穿插画外音来加强全知全能的叙述效果,最后又以将军壮烈牺牲,纷飞大雪为千古不朽的英灵送葬的尾声照应开头。经过“文本时间”精心谋篇布局地“讲故事”,叙述话语很好地展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复原当时的情景,杨靖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就表现什么样子”的艺术魅力[9]!极其“生活化”地塑造了革命先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及其伟大精神。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少数没有争议的英雄!轰轰烈烈的革命人生充满传奇色彩,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率性刚毅,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气壮山河!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战斗如何残酷,始终忠贞不渝,矢志不移。从带领十几人的游击队到发展统领上万人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期转战林海雪原,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牵制日寇五十万关东军入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即使牺牲后也让敌人震惊,全体日本官兵脱帽致敬,俯首跪地表达对华夏大英雄的衷心敬仰。他没有太多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个人无论政治上、军事上、生活上都挑不出毛病,所以我就说杨靖宇是个完人,比较完美的人”。[10]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始终坚持一个非常纯朴的信念:“打鬼子,打鬼子,还是打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中国”![11]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中永远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舍家弃业,舍生忘死,救国救民。头可断,腹可剖,民族气节是生命,“不图封侯觅雪耻,愿将此身长报国”!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真正伟大的共产党人!融国魂、军魂、民族魂为一体,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辉象征!该剧主创人员勇于抵制“注入新鲜成分”的时尚,叙述动作坚决褒扬“红色经典”代表人物完美无缺的人格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操,讲述角色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做什么”与“怎么做”,用主人公的行动把故事核心要素即对敌斗争事件串连编织成情节,以彰显人物“为国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的崇高民族气节为主导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对敌我双方人物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故事发生作用的角色地位,这样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再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终于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天地间恭敬你的民族自豪”![12]人们渗入骨髓地从将军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坚强傲骨,为其超常的钢铁意志与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振奋,为有这样顶天立地,光照千秋的民族大英雄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也越发感慨今天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现在日本首相接二连三拜“鬼”,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激发爱国心,唤醒民族魂,让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世世代代,永不磨灭!
“记住他的音容、记住他的身影、记住他的眼睛、记住他的英名”![13]撼人心魄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14]。事实胜于雄辩,情节才是电视剧(电影)叫好(叫座)的关键,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欢笑,毫无疑问普通观众都是冲着情节“追看”电视剧的,所以“红色经典”创作与改编只有“会讲故事”,尽量在满足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重现故事情节及其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并且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适当增加“生活化”的艺术真实,“旧瓶装新酒”,让昨天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其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普安迪,美国叙述学家。
[2]赵一曼,《抗联:一支有文化品位的军队》,《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3][6]导演李文歧采访,央视网站,/
[4]央视网站论坛,《英雄光辉永不灭》。
[5]台词。
[7]杨子荣靖宇将军这孙马继民,/
[8]剧中画外音。
[9]演员巫刚采访,央视网站。http;///
[10]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沅,央视《永远的丰碑》。
[11][12][13]片尾曲、片头曲。
红色经典观后感范文4
关键词 “红色经典”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剧在新的现代语境下通过改编和原创的方式展现出来,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红色潮流,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神话”,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力图从当前“红色经典”影视剧叙事策略的变化和发展,来探究其获得成功的现实依据。
一、叙史与写诗的对立统一
郝尔岑说过“历史没有剧本,一切历史皆是心史”。历史学家追求的是历史真实,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真实。“从影视艺术创作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具体的、无法复原的事件。而所谓尊重历史,只能是尊重历史的自我评价,对此,历史学家也会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即使人的观察与感受能够达到最大限度上的客观,但仍还存在一个表达的问题,语言表达的过程即是一次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信息变形的过程。”“红色经典”影视剧同中国历史紧密联系,同时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其在进行影视叙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真实和诗意性合理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呈现历史之“象”。又要融造艺术之“境”。于是,“崇高的历史信念在精神的领空游走,聪明的叙事者转而寻求艺术的本分――心灵化”。
以前的“红色经典”艺术形式在追求诗意化的历史叙事方面做得不够,剧中叙事一般采用革命与反革命的对立贯穿整个剧情,叙事策略单调,虽然革命浪漫主义也时有展现,缺始终无法摆脱单调的语言和样板式的人物形象。感染力相对不够。而现在的“红色经典”改编剧和原创剧在进行叙事时,总是将历史人物的塑造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力图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中沉淀出悲壮美、崇高感、价值观等。电视剧《亮剑》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在当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真实历史背景下,通过几个故事的叙述和几个人物的塑造,用诗般华丽的影视语言。成功地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好的实现了叙事和写诗的对立统一,造成观众观影心理上的真实感和美的享受,激起了如潮的感动。
二、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红色经典”和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上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的“红色经典”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如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花开三朵各表一枝等,尤其显得突出的是“为父报仇”、“神妖斗法”、“才子佳人”这几个经典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传统审美习惯。如《林海雪原》由为代行父职的姐姐报仇展开情节。当然,这种叙事模式有时不仅是单纯的为个人复仇,而是作为一个由上升为阶级复仇、民族复仇。“神妖斗法”在“红色经典”作品里更是常见,只是双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和妖,而是被神化和妖魔化的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正面人物同反面人物的斗争。“才子佳人”模式在以前的“红色经典”中虽然只是隐性存在,却从来没有被忽略过。
新的“红色经典”改编剧和原创剧中叙事模式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继承和发展。第一,“仇恨模式”在当前的“红色经典”中仅略留痕迹,并逐渐淡化。为祖国的解放而战、为军人的天职而战、为自身的荣誉而战、为兄弟义气夫妻深情而战等逐渐取代了原来“红色经典”中的复仇模式,如《历史的天空》姜犬牙参加新四军是为了心仪的东方闻英。第二,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当前的“红色经典”剧中,从细处来讲仍然是以情节的变化、事情的发展来结构剧情的,大一点来说,则主要是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段落叙事来结构剧情,从整体上来说,则是围绕着剧中某个中心人物来完成全剧的叙事的,从这个中心人物的革命前、革命中、革命后按照时间顺序完成整个电视剧的叙事。《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这一点体现颇为充分。第三,“神妖斗法”的叙事模式和手法在当前的“红色经典”中得到强化和凸显。敌对双方的“斗法”在手段、范围、程度上都进一步得到深化,战争场面天昏地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局面错综复杂,以此吸引受众眼球。如《亮剑》国、共、日、伪、匪多方力量的角斗。第四,“才子佳人”在当前“红色经典”剧中主要对应的是英雄和美人。这种叙事的模式在以前只是隐约存在。而当前却是“红色经典”影视剧叙事中的重要模式,可谓家常便饭。第五,原来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基本采用的是宏大叙事,而当前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开始从宏大叙事中走出来,并凭借其背景展开私人化、个人化叙事,即从空泛到具象,从展现宏大的历史事件转移到体现这类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本身来。
三、叙事亮点的挖掘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环境的日益宽松,近年来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开始尝试突破经典原创文本,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之下,开始逐渐突破,挖掘人物、事件的亮点。用新鲜复杂的历史事实,以感性的形式重构历史,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红色经典”影视剧开始从有较多限制的叙述革命领袖的中走出来。荧屏和银幕上不仅出现了、、、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而且影片中的他们开始从“神坛”走向人间,更多地被作为普通人,展现他们超凡拔俗背后的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和平常状态,即不平凡中的平凡处。如《长征》里面的和的形象塑造;第二,以前难以涉足描述的历史人物开始走上影视屏幕。不仅有的人物,还出现了、、王明、李德等党内人物,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基本上做到尊重历史;第三,复杂的历史事件开始浮上水面。由于某一时期的社会动荡,长期以来某些历史事件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与以往导演的避重就轻绕道走不同,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剧并不刻意回避这样的历史,如《历史的天空》中关于党内斗争的荒谬和惨烈等。这些不为人知的事件转化成艺术上的亮点,成就了大众文化时代消费的热点;第四,革命历史的偶然性得到了张扬。新的红色经典改编剧和原创剧开始尝试用感性的形式重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添加新的偶然性因素。如《亮剑》中,李云龙为了救被抓去的老婆,毅然出兵攻打平安县城,出发点只是平安县城,最终却把周围的日军、国军、共军都不知所以地牵扯进来,最终形成了一场大的战役。为了一个人,引发了一场大战役,偶然性因素在剧中得到了发挥和张扬。《历史的天空》中同样如此,“革命的意识形态性被历史的偶然性和爱情的魅力所置换,演绎的却是相同的历史过程,这种巧妙的置换,使得该剧在主流与大众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四、叙事时间的转移
以前“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一般取材于某一红色革命的片段进行艺术表现,多属同步叙事。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
渐渐远去,社会文化正在转型,单纯的同步叙事已缺少新意,艺术家们开始立足于现代生活环境来缅怀当年的红色记忆。以致“红色经典”的叙事重心从描写革命和战争更多地转到关注中心人物战前、战时、战后的全程,包括了革命胜利后他们的爱情、家庭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来。
当前的“红色经典”影视剧大多在叙事时间上发生了转移。如《亮剑》的时间跨度就很大,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战后和平时期;《上将许世友》更是描写了许世友从参军前到去世几十年的时间,最为明显的就莫过于《激情燃烧的岁月》了,除了前面几集有点战争的意味。剧中叙事的着力点已经已转向战后石光荣的家庭生活上。叙事时间的转移,使得上一代人同后一代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撞,这和如今转型期的现实生活有几分相似甚至暗合,也更能引起新时期受众的兴趣。如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石光荣赤诚的革命情怀。战争中形成的独特性格同新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孩子们的冲突和矛盾,成为剧中最大的看点。“红色经典”影视剧中时间转移后形成的冲突和矛盾,爱情和伦理,和解与缝合形成了“红色经典”影视剧叙事的新的亮点和看点,受到观众的喜爱。
五、细节叙事的彰显
细节一词本来自小说创作,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细节叙事,在今天的影视剧创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
上一篇:《简爱》读后感参考5篇
下一篇:取保候审申请书【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