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故事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颜真卿的故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颜真卿的故事1
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耿津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更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删除,他的诗文给支离破碎的陆羽生平留下了些许线索。二人之间有过一次“面对面”的联唱,你来我往,诗赋闲情,诗淳情笃,不带星点杂质,犹如严冬里一杯暖暖的香茗,温润心怀,亦如酷夏里一道徐徐的清风,沁凉心脾。诗香何须花,茶醉何必酒。
耿津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中了进士。但是,登第的耿津似乎不太给力,朝廷只授了个九品芝麻官盩屋(今陕西周至)县尉给他做。的确,他的官运不怎么样,即便是做了京官(左拾遗),也就八品。
也可能正因为仕途不得力,他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工夫花在交友写诗上,像刘长卿、钱起、卢纶、戴叔伦、陆羽、皎然、颜真卿等和他都有诗歌互答往来。特别是像和颜真卿、皎然、陆士修等这一批湖州文人雅集时,常常作联句形式的诗,即后世之谓的“柏梁体”。这种两人或多人同作一首诗的形式,自汉以降,并不鲜见,至唐则彬彬称盛,像颜真卿、皎然等人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堪称咏茶联句的隋珠和璧。这首耿津与陆羽同作的联句,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因为它是全唐诗中唯一一首关于陆羽生平针对性很强的联句,而且其中有好几句都是对茶圣的传奇人生最精辟的概括。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漳)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漳)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漳)
历落惊相偶,衰赢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漳)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漳)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漳)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耿滓一开口,就马上给陆羽戴了一顶高帽,把他捧得很高: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这句可谓是对陆羽事文事茶一生的经典概括。后世在论及陆羽的事迹时以及当代很多茶店和茶庄的门首、背景墙也都常用到这一联,影响深远。陆羽听了以后,很平静,把这句话当作了“浮云”,很谦恭地回应:“我只喜欢做个山林野夫,惭愧没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贤才。”
耿津又进一步点出陆羽的超脱之处:天刚朦朦亮,你就踏着还未敛迹的星光,入顾渚山中探幽采茶,身影慢慢消失在晨烟雾霭中。
轮到陆羽了,他引用了东汉名将耿恭拜井出泉的典故:汉明帝永平18年(公元75年),耿恭因与匈奴鏖战失利,将防御据点转移到水源相对充足且有险可据的疏勒城(今新疆疏勒县)。七月,匈奴再度来袭,并狡猾地切断城边山涧水源,疏勒成了座孤城。炎炎夏日,将士们饱受缺水之苦,耿恭便率众在城中掘井取水,然而挖了十五丈都没水,以至于渴乏的士兵们竟然榨马粪汁来解渴。无奈,耿恭只好正衣拜井祈祷,并率士负笼以示虔诚。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飞泉喷涌,众人惊喜万分,山呼万岁。匈奴以为神助汉军,乃罢兵而去。陆羽引耿恭的典故,盖因二人同姓,此其一也;又以耿恭的将才以喻为官的耿津。
相互“吹捧”了一阵子,耿津转移话题了。他说:“安静和喧闹,取向都各不相同;不论善谈,还是沉默,都是同科中榜的人。”这话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将自己和陆羽作比较,“闲”暗指陆羽,不争名逐利,清闲自在;“喧”暗指自己,皓首穷经,考取功名。因而,二人的志趣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他也联系自身的遭遇,同样是金榜题名,有的人声名大噪,即“语”,有的却名不经传,即“默”。陆羽对答道:“参差不齐的事物总会有出乎意料地成双成对的时候,衰老瘦弱也总会有被同情的一天。”联系前后语义,这应该是陆羽安慰耿津的话,就是说:你也不要郁郁寡欢,很多事在时机成熟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不过,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我走的虽是不同的路,你求功名我归隐,但是却能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这就是缘分啊。
耿津一听,很是感动,又来夸陆羽了:“你的诗书闻名于讲授诵读,你的文雅接近于兰花香草。”陆羽也谦虚了一把,说:“我都还不敢参加文友集会,哪谈得上会舞文弄墨呢?”这两个人用诗聊天,跟打太极似的,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蛮有趣的。
大概两个人觉得这样捧来捧去也没什么意思。接下来,耿津再次把话题引开,说:“池子里因为流着研墨时留下的水而变黑,小径上因为长满了青苔而变得不通畅。”这两句无疑又是讲陆羽的。“黑池研水”指陆羽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这是事实。据考证,陆羽除了著述《茶经》,还有《茶记》、《茶论》等茶学著作,《吴兴志》、《吴兴图经》、《顾渚山记》、《杼山记》等方志以及诗歌、传记等艺文著作,要不也不会称为“陆文学”了;“径石苔钱”指陆羽隐逸避世。按常理,如果路常常有人行走,就不至于苔钱多得把路都给遮蔽了,这说明他的隐居地是人迹罕至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陆羽作为隐者的超然。陆羽心领神会,也不多说什么,因而说道:“我也没做什么,有事没事,就是喜欢燃燃香,钓钓鱼。”他回答得多淡定呐!
耿津似乎还穷追不合,重点还是回到陆羽身上,说的是陆羽走遍大江南北,穷山水之胜,搜求失传的礼仪,调查遗漏的篇什。这话虽有恭维的味道,但一点儿也不假,前文说过他不光在茶学方面很有建树,在诗词、方志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颜真卿还邀他加人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编委会。其实,这一联更适合耿津,他自己不就是充括图书使,干的活不就是“求逸礼”、“访遗篇”?不过,他不会这样自吹自擂。陆羽最后总结道:“就此打住吧,你就别在搜肠刮肚地找诗句了,你所说的这些,也许我心里并不这么认为哩。”此是陆羽自谦之语。
耿、陆二人“联”来“联”往,看得出,耿津是非常了解陆羽的,而且对他的人格魅力是由衷钦佩的,是陆羽的“蓝颜”知己。他赞赏陆羽的诗句,三言两语,就把陆羽的生平都说尽了,并且十分到位,可以说是迷你版、诗词版的《陆羽传》。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书法艺术;唐代书法;颜真卿;《与蔡明远书》;书法评价;考证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生,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卒。年77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平原或颜鲁公。李希烈叛乱,真卿前往劝谕,不为利诱所动而终遭缢杀。《新唐书》和《旧唐书》有传。但论及他的书法艺术的内容,只有《新唐书》一句:“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然平生留下诸多墨迹、石刻。身后一千多年。一直受书家重视。今就颜真卿的《与蔡明远书》,略作考论。
一、文本释读殛传世版本
《与蔡明远书》,也称为《与明远手帖》《蔡明远鄱阳帖》《与蔡明远帖》《蔡明远序》《颜鲁公送蔡明远叙》,系颜真卿与蔡明远尺牍。原帖“行书,二十四行,行六字,字径约3厘米……墨迹本纸本十八行,共一百零四字”。纸本全文为“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阙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阈门百口。几至糊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竞达命于秦淮之上,叉随我于刊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据《颜鲁公集》,其下尚有“闻邹游与明远同来,欲至采石,计其不久亦合及吾准泗之间。脱若未到,见之宜传此意。遣此不宣。真卿报蔡明远”,然而刻帖将后面一段标为“邹游帖”。对于此帖。欧阳修的《集古录》卷七列为真迹,《宣和书谱》载内府藏品中,也有《蔡明远帖》。此后,真正的墨迹不复流传。明代的张丑所见,已经不是真迹。他在《真迹日录》中说:“硬黄纸,行书,……今在余清堂中亦云唐人墨迹不易得者,然余细辨之,实张伯雨临本,非真迹也。”辨近代罗振玉收藏的纸本,少“与夏镇远”以下六行三十五字。有双钩痕迹,当为《绛帖》摹本,钤有“缉熙殿宝”、“内殿秘书之印”、“瑞文图书”、“政和”等印玺。早在北宋皇桔、嘉佑年间。尚书郎潘师旦将《与蔡明远书》收入《绛帖》汇刻帖中。其后南宋嘉定八年(1215)又刻人由永春刘元刚主持修刻的颜真卿个人书帖《忠义堂帖》,到了清代。冯铨集摹,刘光喝刻的《快雪堂法帖》和长洲吴念椿集次的《后忠义堂帖》,都有收录。然而即便是刻帖临本,也不影响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二、书札书写的时间和地点
书札书写的背景有争议,代表性的是如下三种说法:其一是晚年说。以黄庭坚的观点为代表。他在《山谷集》中说:“《蔡明远帖》是鲁公晚年书与,与邵伯碌、谢安石庙中题碑傍字相类,极力追之不能及其仿佛。”也有人以为是大历七年(772)颜真卿除湖州刺史,由抚州往东京(洛阳)途中所书。其二是乾元二年说,今人朱关田的《颜真卿年谱》中,将书札订为乾元二年秋书于金陵,“6月9日,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辟荆南戎昱入幕。途经金陵,有《与蔡明远书》《邹游帖》”,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其时,颜真卿51岁一其二三是乾元三年后说。严杰的《颜真卿杂考》详尽分析原帖内容,并结合颜真卿的生平行迹进行深入考证,得出新的结论:“帖中‘及来江右’,指颜真卿移刺升州。‘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数句,指罢升州刺史,受召人朝,当时全家逗留金陵,饮食匮乏。这是因为他在官廉洁奉公,不顾家计,罢任后生活陷人窘境。‘明远与夏镇不远千里’数句,指蔡明远与人从饶州远航江湖来援助,驶入秦淮河,泊舟金陵。‘又随我于邢沟之东’数句,指颜真卿自金陵取水路归朝。沿江东下至扬州,人大运河之古邗沟段北上,蔡明远送行直到扬州以北数十里的邵伯,才告辞归江西。‘斯复江路悠缅’数句。则指蔡明远仍从长江返回,颜真卿嘱其小心谨慎。总之,此帖应作于自升州北归人朝途中。乾元三年正月以后。”三种观点比较,严杰的论说能从书札本身及颜真卿的行迹结合,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乾元三年即公元760年,其时颜真卿52岁,按照潘忠泉的观点。“颜真卿的书法可分三个时期:50岁前为早期,65岁前为中期,65岁后为晚期”那么《与蔡明远书》属于中期作品。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自署书于乾元元年9月3日,在《与蔡明远书》前。可见此时颜真卿的书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三、蔡明远其人
从颜真卿仕履行迹来看,其曾于乾元元年(758年)10月奉诏移任饶州刺史,当时饶州州治在鄱阳。鄱阳,位于今江西东北部,属上饶市所辖。“秦时为番县县治。西汉,因处番水之北,名番阳。东汉改称鄱阳。为鄱阳郡治。隋开皇元年(581).改都阳郡为饶州。元至元四年(1338),改饶州为饶州路。”颜真卿在饶州任刺史时间很短,因为乾元2年(759)6月4日又奉诏移郡,转为升州(州治在今江苏南京)刺史。仅七八个月,但与民之交情,从《与蔡明远书》中可以窥见一二。他守饶时,与鄱阳人蔡明远友善,颜真卿胸怀坦荡,言辞诚恳,使得蔡深为感佩。蔡也尽力辅佐颜,“跟随其左右,协助颜真卿‘智擒盗首,将其斩于闹市之中’。很快赣东北一带四境肃然,治安良好。”后颜鲁公受替北归,绝粮于江淮闻,蔡明远载米济之,颜鲁公感其意,遂手书《与蔡明远》。然而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的具体身份,尚不明确。《颜真卿集。与蔡明远帖二首》中“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荀下仅注“谓尝为其僚佐也”,然而唐代州刺史的僚佐很多,“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别驾、长史、司马(长史、别驾多不并置).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录事参军事在州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置一人”因此“僚佐”一词没有明确交代身份。朱熹在讨论“虞礼”时,曾论及颜公的知礼,并间接提及蔡明远的身份,“看来古人上下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罗池碑》云‘柳子厚与牙将欧阳翼共饮。’法帖中有颜真卿《与蔡明远帖》,都书名。牙将即是客将,蔡明远亦是衙前,他却与之情意如此。而今州郡与小官也不如此了”。客将是唐节度使衙将中掌唱导宾赞之事的武官,朱熹这里主要是从属官等级角度,将欧阳翼与颜真卿进行比较,“衙前”的说法,只是说了大概情况。明嘉靖间文彭题《陆放翁手简》时提及:“昔蔡明远,鄱阳一卒尔,以鲁公之书而传”,可是“都阳一卒”,意思也是模糊的。今有蔡多文先生提及《蔡氏族谱》的修撰情况:“明远公将其纂修的《蔡氏旗谱》呈颜真卿鉴阅,并诚邀为序,颜真卿的序文中有提及蔡明远当时身份,“鄱阳校尉长明远蔡先生”然而唐代没有“校尉长”一职,《后汉书・百官》记载:“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颜真卿这里“鄱阳校尉长”的称谓,应当是采用古称雅指。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所执掌。或是文书。或是武事,抑或兼有?具体身份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颜真卿的《与蔡明远书》不仅是书艺上产生影响,他俩友谊的方式,也有人仿效。黄庭坚的《写蔡明远帖与李珍跋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文如下:“戎州旧吏李珍,小心而办事。家有水竹亭馆,亦能婆婪风月,不甚出圭角于群吏间,余之窜戎州,使君彭道微故人也,又与之有连,每遗珍来调护。余逆旅之事,无不可人意。及余蒙恩东归,珍亦用年绩当赴吏部,复调护余行囊下荆州,不漏毛甲。余以疾留荆渚,珍告余而西。珍之勤恪,似不愧蔡明远也,故戏书鲁公《明远帖》与之。”。坡也有类似佳话。他的《书(归去来辞)赠契顺》,简直就是颜、蔡事迹的翻版,面对契顺的问话:“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坡欣然举笔。蔡明远忠心事主的事迹,甚至被当作了典故流传,如宋朝李庄简有诗句:“追攀重见蔡明远,赎罪难逢郭子仪”。
四、艺术特色及后人评述
对于《与蔡明远书》的书艺评价,前人有从总体的艺术风格人手。如宋黄庭坚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极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明董其昌说:“鲁公惟《与蔡明远书》尤为沈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明张丑在《真迹日录》中认为“较之《白书吏部尚书告》,尤为风韵。”现代沙孟海则认为:“虽是赠送文字,论其书艺,则融台各体,顾盼多姿,寓变化于平淡之中,逞道媚点画之外,容夷婉畅,意境较高。”也有一些从具体技法方面的论述,如“此书坚剐如铁,而用笔一正一偏,钗脚、屋漏之妙,宣波殆尽。”,张广茂认为:“此帖楷行草体并用,运笔古朴中见流畅。浑厚中见锋利”。《与蔡明远书》独特面目的内部原因,有人认为源于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是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书写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
《与蔡明远书》虽然与《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在线质上都保持了其独特的篆籀气,但依然存在颇多差异。首先。从书写状态上《祭侄文稿》中蕴涵着作者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流露出奔腾激昂的情感。可谓势不可挡。《与蔡明远书》全篇以行书为主,字势正倚穿插,而至篇末草书激宕,感天动地。此帖有疏淡意境与笔韵流荡律动,更有脱俗气韵。在用笔方面,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枯笔现象较为普遍,苍劲、迟涩之感跃然纸上。《与蔡明远书》字字端正、独立。少有倚侧,线条丰腴而润泽,无一枯笔,结体宽博而骨力遒劲,疏朗静气贯穿始末。可以说,《与蔡明远书》很完整地体现了颜真卿天宝五年(746)《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表达的审美追求,下面分别做些分析。“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作品中的横画,尽管俯仰有别,圆方兼具。细看会发现,都是纵势起笔,只是方笔写实,圆笔用意,变化之中不失法度。谈到竖的写法时,他说:“岂不谓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通观整幅作品。纵笔的处理几乎全部中锋力行。虽然形态上丰瘠有别。收笔时驻放随心,然而正直挺拔的面貌,表露无遗。论及结体疏密的时候,提出“间不容光”、“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的美学要求”,《与蔡明远书》中的疏密处理,正是这个思想的体现,以书札开头四行为例,“蔡、明、远、鄱、阳、真、卿、饶、尝、趋、事”等字,结构严密,笔画铺天盖地。而“人、州、及、江、右”等字,虽然体态简约疏朗,然而笔锋实八方兼顾,浑厚凝重。此外如运笔的锋、力、转、决,通篇布局的补、损、巧、称等诸多法则,皆运用自如。《与蔡明远书》与右军《兰亭》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足、之、风”等字。这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的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的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
《与蔡明远书》总体以行书为主,中多有楷书笔意,篇末有少数草字,但并无碍于通篇基调,而是其情感流露、艺术观的反映。,此帖是颜真卿诸多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幅,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历代研习者不乏其人。
五、余论
《宣和书谱》论日:“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岂不宜哉”颜书的成就。与他的修养人格及社会理想的追求,密不可分。颜真卿在鄱阳为民办事,“计擒盗首,以解民苦。四境肃然”。据清《饶州府志》等有关史志记载。他莅饶后,勤政爱民。公言真道,短暂的时间内,就将全州治理得“治化大行”。“饶人甚德之”。清《饶州府志》引旧志称,经过颜鲁公的努力,饶州叉复丰饶,“课晟为诸路第一”。后人为了纪念他,历代之撰修图经方志者。无不提到他的德政。据明万历刘司空撰《鄱阳县志》说:“鄱故望邑,颜范泽存,自无谲习。”鄱阳曾有颜范二贤祠,原在府署颁春堂内,明嘉靖间迁建于荐福寺旁,后毁。道光4年重建。1954年鄱阳二中扩建。祠复毁。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3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专门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高链接高附加的特性,被誉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青睐,并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费县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深厚的有县域特色的费县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其广阔的前景。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费县关注的重点,也是加快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特定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对费县进行纵深的历史分析和考察,不难发现,费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费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孔子七十二贤中的闵子骞、三国名将臧霸、西晋军事家羊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名人;有康熙、乾隆留下的诗文,有米芾、秦观留下的墨宝,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祸起萧墙”等一批与费县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有以国家一级文物徐子氽鼎、错金莽币为代表的馆藏文物2500余件;有唐槐、唐银杏树、古柏,有颜林,有醉翁亭碑、颜文忠新庙碑、季桓子井碑,有明朝建的玉泉观、枕流亭、凤山桥;有周墓群、汉墓群、汉画像石墓,有故城、防城、许由城、鲁郎城等遗址,有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等150余处。尤其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费县最迟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活动。
——民俗文化资源。费县从漫长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传说不穷,歌谣浩如烟海。这些民歌、故事、传说、谚语等均具有鲜明的费县地域特色,村民至今还沿袭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交往礼仪等蕴涵丰富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酒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剪纸、撕纸、绣鞋、虎头帽等民间艺术品,琳琅满目;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等民间艺术活动,熠熠生辉。200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为发展费县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红色文化资源。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闻名的根据地。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唱响《沂蒙山小调》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费县1929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整个战争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小战斗1000余次,全县万人参军,万人支前,1730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特别是发生在1941年的大青山突围战,被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为“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抗大一分校驻地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驻地旧址等驰名中外。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纪念广场等构成了费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奇石文化资源。费县是“中国奇石之乡”。天景石景色迷人,石内有山有林、蓝天白云、旭日东升,堪称世界一奇;金星石、徐公石、燕子石是石中瑰宝,制成砚台发墨不干,冬季不凉;指动石自然天成,石下有一天然的中国地图,此石虽重逾百吨,但一指可动,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费县石集瘦、漏、皱、透、丑、奇于一身,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形似万物,千姿百态。“中华龙”巨石更是奇石之宝,堪称世界一绝。
二、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费县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也有了初步发展,积累起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文化资源挖掘与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费县加大了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出版了《费县志》、《费县文化志》、《费县大事记》、《道古论今话费县》、《巍巍大青山》以及《颜真卿志》、《明贤王雅量》等一大批歌颂费县历史、风情、人物、物产的著作。在民俗文化方面,出版了《费县民俗》、《费县姓氏溯源》等著作;在书法艺术方面,整理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等碑帖;在民间艺术方面,出版了《费县民间文学集成》、《尹宝兰故事集》等,使一批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歌谣得以完整传承。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学、影视精品迭出。在费县文学艺术领域,活跃着一支100余人的创作队伍,他们辛勤地耕耘着,《大跨越》、《大突围》、《心灵的家园》、《迷人的土地》以及《混世魔王刘黑七》、《温凉河》等一大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继发播。尤其是《沂蒙山小调》、《费县奇石》、《相约费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把费县文化建设与宣传推向了高潮。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费县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春节晚会、元宵灯展,歌咏会、演讲会、书法大赛,高跷、舞龙、舞狮、旱船、秧歌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文化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费县的文化,壮大了民间文艺队伍,而且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观念的更新、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高层次文化活动不断。费县先后举办了颜真卿故里书画展、颜真卿研讨会、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中国县域文化论坛、青年摄影家邀请展等高层次文化活动。在这些高层文化盛会期间,还进行了经贸洽谈。在第五届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暨中国县域文化论坛期间,有6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额达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近年来,费县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路子已定,文化旅游如雨后春笋,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亿元。二是奇石业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沂蒙石林旅游区、石林梨乡旅游区、蒙山天蒙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对游客游览、食宿、购物、休闲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如?河国际影视城、中华奇石城等初步建成,颜真卿公园正在夜以继日地施工,特别是大型电视剧《梦想家》将于年底在?河国际影视城开机,将极大地促进费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形成了以“沂蒙小调”为特色的品牌,带起了“沂蒙小调”煎饼、沂蒙山草鸡蛋、沂蒙山核桃等系列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既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档次,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论文联盟策略
在全面分析发展费县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以后,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必然的。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是“以费县的县域文化为基础,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文化协会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
(一)普查文化资源,编制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要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少走弯路,需要编制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对费县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对费县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调研。通过普查,全面盘点文化资源尤其是民间剪纸、民间蜡染、民间建筑等资源,摸清家底,建立反映全县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库;通过调研,科学论证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领域的成绩,挖掘潜力,发现问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在对文化需求市场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业态分析,编制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二)立足资源优势,突破性地发展费县文化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特质,旅游是文化的外在形式。要在“文化——旅游——经济”这根链条上坚持“以文化含量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⑴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丰富仙人洞、奇石园、指动石等景区,增加其新特色;开发许家崖水域、城北石林等旅游资源,将马头崖板栗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红嫂塑像、塔山植物园、大青山突围纪念地、田庄农家游等连接起来,形成“多线串珠”的景点配置格局。⑵创新民俗旅游。在县城及县内其它主要景点规划和兴建具有显著费县特色的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和陈列馆,现场展示打夯、织布等劳动场景,体味原汁原味的地方劳动风情。⑶挖掘文化旅游。以县城为中心,挖掘颜文化和石文化,形成以颜真卿公园、颜林、孝悌里牌坊、双忠桥为主的颜文化线和城北奇石开采、奇石博物馆、奇石一条街、中华奇石城为主的石文化线,并与上冶?国遗址、季桓子得?羊井等连成片,形成以颜文化和石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圈。
(三)以文化为依托,着力打造费县文化品牌
打造具有费县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加速费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费县应重点打造沂蒙山小调、颜真卿、大青山、费县奇石四大文化品牌。⑴沂蒙山小调文化品牌。费县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随着《沂蒙山小调》唱红大江南北,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便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地。尤其是《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优秀民歌并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在太空播放的30首乐曲之一后,《沂蒙山小调》真正成了红极全国的品牌。⑵颜真卿文化品牌。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通过举办颜真卿故里书画展尤其是自2004年开始的“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叫响了“中国有个颜真卿,真卿故里在费县”。要以颜真卿系列文化活动为契机,把颜真卿及颜文化品牌做大做好。⑶大青山文化品牌。大青山突围地是著名的红色文化资源。要以大青山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纪念广场为平台,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如板栗节等,打造大青山品牌。⑷费县奇石文化品牌。费县奇石是费县文化的特色,也是费县文化产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品牌。要通过举办费县奇石文化节,打造费县奇石品牌。在打造品牌的同时,要注意把沂蒙山小调、颜真卿、大青山、费县奇石及相关的有潜能的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注册、保护,使之成为费县经济发展取之不竭的文化品牌资源。
(四)以拓展为目的,强化费县文化研究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费县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费县文化进行深度发掘。⑴组织力量对费县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发掘,做好文化艺术及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抢救,加强对中外名人来费县参观、考察留下的笔墨字画、诗词文章的收集与保护。⑵筹建费县文化研究中心。以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以颜真卿研究院、费县书法家协会、费县奇石协会等为依托,筹建高层次的费县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中心。⑶培育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人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筹建民间文化人才库,促进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地发展壮大。⑷加强费县文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举办颜真卿文化、奇石文化、颜真卿书法等各种类型的文化培训班,在条件成熟的中小学开设颜真卿书法及民间艺术课,为形成费县文化人才辈出格局奠定基础。
颜真卿的故事4
元朝大德六年(1302)二月二十三日,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正在杭州任上,书写了这篇赞美家乡吴兴(湖州)的旧作《吴兴赋卷》。署款:“吾年廿余作此赋,今四十有九矣。学无日益之功,援笔之余,深以自愧而己”。
《吴兴赋》是赵孟\早年的名篇,他对此文颇为得意,手订《松雪斋文集》,开卷即为《吴兴赋》。文章从吴兴的“势雄乎楚越”的山川形势写起,历数各个朝代“风流互映”的名士显宦,描述丰富的“土地之所生”,极言家乡的富庶之状,最后叙写因兴文教而致“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的文明隆盛,落笔于“以仁义为化,礼乐为政”的题旨。
二十多岁作此文时,正是南宋社屋将倾之际,皇室王孙赵孟\以什么心情写出这篇清丽美文已无从深究了。而年近半百,入仕新朝十余年后重写此文,鲈鱼莼菜的思乡情节跃然纸上。在重写《吴兴赋》前后,他还与画家陈琳合作《吴兴山水图》,为钱重鼎绘《水村图》,都是出于同样的心境。有论者认为,《吴兴赋》“温润闲雅”、“秀妍飘逸”的书法面貌,据说与赵孟\笃信佛教,审美观趋向平和、清恬淡雅有关,也和他寄人篱下,想通过闲雅的超然之态获得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
《吴兴赋》寄托了赵孟\对“山水清远”的家乡的一往情深。700年后,我们可以通过湖州博物馆新近推出的“吴兴赋――湖州历史与人文陈列”,走进古代湖州,感受赵孟\眼中的家乡,心中的梦镜。
山水清远 历史悠长
北宋文豪坡在《墨妙亭记》中说:“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湖州地处浙江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这里气候温润,山水相依,天目为源,苕溪汇流,太湖是根,至东部平原生发出纵横交错的水网。既可以领略东部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又可以感受西部竹乡林海草甸的风韵。
一走进展厅,“天目山地景观”和“下渚湖湿地景观”就把人们带到了清山秀水中。在丘陵,野猪、岩羊、金钱豹、梅花鹿在林间逡巡,顽皮的猴子在树上窥视;在江南最大的一块湿地,白鹭游荡,鸳鸯漂游,黄雀站在芦苇枝头……在展墙的投影照片中,可以看到安吉大竹海――全国面积最大的竹子博览园,“苕花浮雪”――芦苇绵绵不绝的苕溪由此得名,莫干山――莫邪、干将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还有西塞山凡漾湖――那可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飞”描绘的画面啊。这山这水,曾使历代文豪鲍照、白居易、杜牧、颜真卿、皎然、张志和、苏轼、司马光等人赞不绝口,也是赵孟\在《吴兴山水清远图记》所流连的:“春秋佳日,小舟溯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舡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是其最清远处耶!”
穿过灯柱上记载湖州大事的“时光隧道”,走入“历史概览”单元,十分钟内就可以思接千载,了解湖州历史的几千年。
自然条件的优越,使湖州早早就成为古人生息的福地。这里是浙江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也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的重地。公元前248年,“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在这里置菰城县,是为湖州建制之始。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在东、西苕溪合流的北面筑“项王城”,北出反秦,他死后,被后世招魂于故里湖州,尊为“苍弁山神”和“弁山王”。自秦置乌程县,三国孙吴设吴兴郡,隋代始称湖州,两千年来这里一直是浙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赵孟\在《吴兴赋》中回顾了湖州的历史和名人:“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自汉而下,往往开国,洎晋城之揽秀据实,沿流千雉,面势作邑。是故历代慎牧,必抡大才,选有识。前有王、谢、周、虞,后有何、柳、颜、苏,风浪互映,治行同符,皆所以宣上德意,俾民欢娱”。这里是大禹治水、泰伯建吴国时所开辟,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颜真卿、苏轼等历代名公先后治理,教化一方,厚重的历史怎能不让赵孟\自豪?
走过展区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石犁、木桨、稻种、玉琮,在春秋战国的青铜剑、戈、矛、镞前,你能感觉吴越争霸的硝烟;看到织里项王桥的图片,悬想少年英雄项羽骑着乌骓马绝尘而去;而近代湖州古城的模型,双溪汇流、四水抱城的“水晶宫“城市格局,又使人恍然领悟“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唐杨汉公诗)的景象了。
鱼米丝茶 富擅东南
作为“吴越古邑”、“东南望郡”,湖州一直是江东重镇。汉晋以来,湖州“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至唐宋时已成为“东南奥区,国之仓廪”,所以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代,湖州成为“丝绸之府”。正是以农桑渔茶多业经营为特点的农耕经济,湖丝、湖镜为亮点的工商经济,构成了古代富庶湖州的经济命脉。
治水兴利是湖州走向富庶的重要保障,集中体现在塘浦吁田系统的建设上,涝则排水太湖,旱则引湖水灌田,就这样,湖州成了半个“天下粮仓”。湖州人又通过对水网洼地的利用改造,形成了塘基种桑、桑育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循环经济系统,湖州又成为“鱼都”。形成了《吴兴赋》中描绘的“鱼米之乡”的景象:“涂泥膏腴亩钟之田,宿麦再收,粳稻所便,玉粒长腰,照_及箱,转输旁郡,常无凶年”,“鲂鲤鲦,针头白小,鲈鳜脍馀,鼋鼍龟鳖。有蛟龙焉,长鱼如人,喷浪生风,一举百钧。渔师来同,罔罟,罩汕是工,鸣榔鼓(木世)。隐然商宫,巨细不遗,喁喁,日亦无穷”。
展览中的“淡水鱼合成景观”可以加深对“鱼米之乡”的印象,几艘小渔船停在滚动的菱湖景色的幕布前,船上堆放着鱼篓、虾篓、鳝篓,湖里游荡着鱼儿的身影,凸显出鱼都的鱼趣。
考古发现表明,湖州钱山漾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发现的4000多年前的丝织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家蚕丝织品之一。而湖州丝绸声名鹊起还是在两宋以后。明清时,南浔辑里村的辑里丝以“细、圆、白、韧”名扬天下。以辑里丝为代表的湖丝是当时宫廷织造和苏杭丝织业的首选。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唐代彩条纹绫、宋代牡丹纹绫、清代辑里丝以及用它为原料的龙袍凤衣,看到古代蚕房的复原场景、清代辑里丝车、清代织机、民国时期湖州绸业公会供奉的祖师爷神龛,看到赵孟\夫人管道升的刺绣观音像、清末苏绣大师沈寿的刺绣作品,看到近代国内最大的生丝集散地南浔以及新市、菱湖、双林等古镇的图片,感受湖州这座“丝绸之府”昔日的繁华。
湖州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汉魏以来就形成了悠久的茶礼传统。至中唐,颜真卿、陆羽等文人聚首湖州,大加倡导,茶圣陆羽在这里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湖州长兴顾渚山紫笋茶成为朝廷贡品,湖州因此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展区内“三癸茶会”的雕塑引人注目――唐大历八年(773)由陆羽发起,湖州刺史颜真卿出资,在湖州抒山建茶亭三癸亭,此后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人频频聚会,品茶赋诗,调琴奕棋,将茶艺推向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当你看到三国时青瓷“茶”字瓮――我国最早刻有“茶”字的器皿,唐代的银茶具、宋代吉州窑黑釉茶盏,以及形形的明清茶具,并对宋元以来湖州饮茶风俗有所了解的话,自然会觉得“茶礼之邦”名不虚传。
宋代的湖州镜以商业广告铭文著称,湖州是当时中国铸镜的两大中心之一。宋代石家镜、李家镜、符家镜、万家镜,明代薛家镜……当上百面古铜镜呈现眼前时,会让人对富庶湖州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有个侧面的了解。
儒雅人生 书香笔韵
赵孟\《吴兴赋》在盛赞故乡山水之美和物产之丰后,落笔到文教之盛,他写道:“衣食滋殖,容容bb,既乐且庶,匪教伊慢。于是有|绅先生,明先圣之道以道之,建学校,立庠序……当是之时,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辟雍取法,列郡观效,诚不朽之盛事已!”让我们随着赵孟\去体会湖州的“湖风”、“书香”、“笔韵”吧。
古代湖州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据说请末时湖州尚有各式桥梁近900座,往往是隔河两边街,河中舟楫如梭,两岸石桥相通。湖州人就在这水边桥畔过着精致而闲适的生活。
富人有富人的精致。宋明墓出土的金银器:金帔坠、裹银漆盒、龙泉窑鱼耳炉、水晶璧、白玉带钩、青花大盘、剔红漆盒……,应该是大户人家才有的东西。在“清代市井人家景观”里,落地长窗、雕花栏杆的房内,摆着一堂红木嵌螺钿家具,墙上挂着名家书画,桌案上摆着德化窑白瓷觚、康熙青花罐、雍正粉彩花插、五彩人物开光帽筒,透着清末士绅豪商的富足与优雅。
百姓有百姓的闲适。“鱼巷口的早市景观”更贴近市井百姓的生活,近景是水巷、河埠,远景是古桥、水上人家,幻影成像的人物、地道的湖州话对白,再现了古代湖州的经典风情。清代竹制菜幢、九子攒盒、鼻烟壶、刻人物铜脚炉以及竹摇篮、带扁担竹拷篮、六角形提梁漆盒,显示了水乡小民的小康生活。
在中国藏书史上,弹丸之地的湖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开浙江收聚之先声”的南朝沈约,到“中国最后一座私家藏书楼”嘉业堂的主人刘承干,1500年间,藏书名家名楼迭出,藏书、刻书、印书活动绵延不绝。
湖州的藏书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南宋时,叶梦得、陈振孙、周密的藏书规模足与皇家媲美。元代时,赵孟\藏书数万卷。明代“湖学之盛,东南鲜伦”,清代“学校人才之盛,称于历代”,藏书、刻书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你可以看到明代湖州织里晟舍书船模型,当年这种小船往来于太湖沿岸,连接着刻家与藏家;看到晟舍古镇凌家、闵家的套色刻本;看到刘氏嘉业堂、求恕斋,陆氏守先阁等著名藏书家的刻本。而历代藏书家、藏书楼的画像、照片,更使人悠然神往,恍然若失。
湖州教育之盛也是海内罕见的。据统计,从唐代到清末,湖州历代共出进士1496人、状元16人。像唐代诗人孟郊、北宋词人张先、赵孟\、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都是其中一员。展厅里,一组清代状元的试卷、小金榜引人注目,新市状元桥、妙西陆状元墓、小西街状元厅、南浔董氏四进士祠的图片让人怀想,而明代读书人携带的 “金榜题名”等吉语铜镜、清代木考篮、清代科举考场夹带,带给人的更多是对逝去的科举时代的好奇了。
在湖州古代历史上,文人多,状元多,画家多,是一个显著特色。湖州书画家群体代代不绝,举其佼佼者,有曹不兴、赵孟\、吴昌硕这样的顶级大师,也有颜真卿、坡等名家流连湖州。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先后任吴兴太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在湖州永欣寺住了40年。唐代颜真卿写下了《湖州帖》,宋代米芾写下了《苕溪诗帖》。而湖州本地的文化名人中名气最大的非赵孟\莫属。展厅中有颜真卿《湖州帖》、米芾《苕溪诗帖》、张先《十咏图》等名迹,都是复制品,而赵孟\的《吴兴赋》、《道场山诗帖》,他的夫人管道升的《水竹图》、外孙王蒙的《青卞山居图》也是复制品,不免有些遗憾。再一想,也就释然了,这些名迹历来都是皇帝或巨公豪商所占有,现在也是国家的“文化财”,它们早已名标后世,并非湖州一地所私有。倒是一件湖州博物馆新近收来的赵孟\所书《归取来辞》,是镇馆之宝,值得一看再看。
湖笔算是湖州书香笔韵的副产品了。到了元代,它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并列为“文房四宝”的珍品,靠的是它“尖、齐、圆、健”的独特品质。湖笔的发源地在南浔善琏镇,“湖笔作坊景观”再现了传统湖笔的制作过程。史称“赵子昂(孟\)精于书法,其所用笔皆出于颖(湖笔名匠陆颖)”,赵孟\那种体式紧密、潇洒俊逸的“赵体”,应该与他使用的柔而不软、润而不腻的湖笔是分不开的。几百年来,湖笔也为湖州增添了一分文气。
下一篇:一件难忘的事作文(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