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汇总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一篇】
这位伟人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正是长征精神的高度凝练吗?
看了《红星照耀中国》,我惭愧不已。红军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惧困难。而我呢?就因为小小的困难就怨天尤人,总想放弃。有一次我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就生气不做,还怪题目太难,如今想起来真是惭愧。红军遇到困难积极面对,而我遇到困难就退缩。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每次遇到困难都要像红军一样,勇敢面对,永不言弃,坚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我坚信,我一定会像红军一样,不会被困难打倒,不会轻易退缩,做个坚强的人!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圆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红军战士一样的人,具有长征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永不言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以上【第二篇】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巨著,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记录了自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都是荒弃的天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一九三六年,三十一岁的斯诺,一位孤单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至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的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心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经过这趟“红色旅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第三篇】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他一生为记录中国共产主义战争为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斯诺是中华的斗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到了中国西北部去实地采访中国共产党,可就是这一去便注定他写这本书的命运了。
这本书讲的是,埃德加收集军事将领的谈话,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的谈话,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战士,国民党的坚定斗争,让全世界恢复对中国的信誉。因为当时世界不了解中国是否为马克思主义者?纲领是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到底哪方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论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人?还有很多问题去问中国。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渡河英雄,内容讲的是红军先锋队的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的一个军阀的队中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民族,了解彝族人痛恨汉人,他前往与彝族谈判,最后得到了武器,与红军联合打败川军,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中我看出了红军的机智与勇气,和各个少数民族对统治的憎恶,以及希望恢复和平,追求自由的愿望。还有红军必胜的决心。
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那么其中的红星又是什么意思呢?没错,红星便是红军,那么中国又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
从宏观上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推翻了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影响,让中国共产党可以展翅飞翔,一鸣惊人。向世界展现中国最英勇的一面,也是这本书,给予国家很与民族希望,以振奋,以自由。
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它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第四篇】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外国人在弥留之际,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你可曾听说过一个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在红色根据地进行一次次采访,只为寻求人们对红军的种种疑问的最佳解答?
他是一位美国记者,是第一位在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他究竟是谁?为何与中国有如此深的渊源?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1936年,这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苏区,开始了他的红色之旅。在一年的时间里,斯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共产党人员以及红军进行了细微的观察,并与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大人物以及一些年轻的“红小鬼”进行了深度访谈与互动。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斯诺的笔墨下熠熠生辉,他们的意志、精神都得以彰显。文章写得真实而纯粹,阅读此书时,仿佛自己踏上过那片土地,呼吸过那纯净的山风。
如本书中的两个章节:“大渡河上的英雄”与“通过大草地”,有力地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三十个人组成的敢死队不顾敌人的扫射奋力游向敌人的阵营。一个,两个,三个……战士们接连被击中,掉到下面的水流中,然而这哪能使战士们退缩?从桥上行进的战士们艰难的在被敌人拆得仅剩铁索的桥上爬行,又不顾熊熊烈火冲向敌人阵营。把敌人杀得四下溃逃。
通过大草地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沉没入这种湿草的沼泽里,在他们的同志还没有来得及拯救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入水草看不见了。”过草地的途中牲口与红军战士损失了不少,在极大的悲痛与困苦中,红军渡过了大草地。而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惬意的休息,不是谈笑风生,而是国民党的一再阻拦。在烽火交战的日子中,“一切达到了人类所能忍受的最低的限度。”
长征,可以说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在一个外国人的笔下,竟然如此清晰、准确地记叙了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件,是非常难得的。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汉白玉墓碑,上面用鎏金镌刻着几个大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上一篇:《夜晚的实验》读后感3篇
下一篇:《难忘的一课》读后感【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