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读《儒林外史》有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1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最新《儒林外史》读后感个人心得2
说起《儒林外史》,可能非常多人听说过,但不知道它的内容。其实它是有清代的吴敬梓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它主要讲述了元末明初的一段官场趣事,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进行讽刺,鞭棘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接叙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动的语言直接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这样做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作者在全书中塑造了许多读书人的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无疑是那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因为考中喜极而疯的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 ; 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儒林中人为了地位,为了财富而废寝忘食地读书。
读完全书,虽然作者在其中列举了许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这些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的愚蠢的读书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举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如庄绍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别地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这些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 所以我觉得 “文行出处”尤其“德行” 也是全书关注的中心,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借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匡扶德行。在我看来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持反对意见是非常明显的,但他反对的也 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 只是过分的追求这些外物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让人奔溃。他在批判这些的同时,其实也颂扬了人的德行,它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
读完之后才发现《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3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二回,我又认识了一个历史上颇有点名气的读书之人,一个屡考屡败最后却大器终于晚成的——周进老先生。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花白花白的胡子,头上总是戴着一顶旧帽子,已经是一个老人家了。他为了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到了60多岁了,居然连个秀才也不能考上。一天,他与他的姐夫一起来到了省城,走进了贡院。周进由于联想到了自己没有考上秀才,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齐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买了一个监生。于是,他马上就向替他捐监生做的商人们磕头,说:“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周进将来如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你们!”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居然最终还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周进曾经屡考屡败,可他丝毫没有气馁,居然能使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都被感动了,主动替他花钱捐了一个监生来做,后来终于考上了秀才,但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又考上了举人,最后还中了进士,提升为了御史。
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商人花钱替周进捐买了监生,我在此不予妄加评论了,但我要说的是,我在周进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闪光的点,那就是“败不馁,胜不骄”,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4
林焜鹏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在当时社会上,由于科举制度,许多文人一生埋头苦读,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贵,考科举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为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变得无意义……
儒林中,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举,被称为“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轻视中。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范进读了一次又一次的四书五经。为了中榜,为了得到功名权利,尽管惨遭一次次的失败,他也依然忠于科考。
终于有一天,范进中举了,却因太过兴奋,而发了疯。范进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来是别人打醒了他。可见,科举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影响着那时许多的文人。而范进苦苦考了那么多年的科举,获得了回报,和他渴望多年的财富,也是因为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这样如此痴迷科举的有许多,比如还有鲁编修父女。父女俩痴迷八股举业,在生活中只愿意去了解八股文章,学习关于八股,且开口闭口都是举业,还教身边的人学习八股文章。如此,他们就被八股文、举业夺走了魂,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自在。
后来,鲁编修担心自家公孙不能考取功名,想要纳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教他学习八股文章,以此来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愿望。他遭到了夫人的阻拦,心感无奈而发了病。最终,鲁编修中榜了,得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无比高兴,却因太过于激动而去世了。如此痴迷,是已被科举扭曲、压抑了心灵,随那被科举制度限制的社会风气而生存,深陷其中,无以解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向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新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开篇这首词,就概括了此书,概括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追逐名利,贪图富贵。
《儒林外史》这本书,讽刺的,是当时文人毫无真正意义的读书……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5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手中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话书——《儒林外史》。这本书讲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因残酷的科举制度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知识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富,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欢喜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欢喜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即使知道结局是怎样,却还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书中的人们为追求功名富贵拼命读书、尽力读书,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这种规则却很少有人打破。
当然,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慢慢长大,练就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我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不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讶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哀的。
每读一遍《儒林外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要敢于打破普遍的规则,开创自己的路线;要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因外界干扰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要珍惜当下、坚守当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上一篇:走过那一个拐角作文【范例4篇】
下一篇:安全教育作文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