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故事【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红色经典故事【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色经典故事【第一篇】

读《****》这篇文章,我被那盛况空前的大典震撼了,想了很多。

《****》一文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的盛况,表达了*人对新*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人民*的缔造者们,特别是*的风采。

在文章最后一句"光明充满了整个**城"让我感受至深,在这一天*******成立,使全*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1949年10月1日,祖*亲的生日,作为她的孩子,我们怎能不为之欢呼,为之歌唱,因为从这一天起,*人民翻身**,真正当家做主人过****幸福的生活,这一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里我们应加倍珍惜,刻苦学习,同时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众多**先烈打下来的江山,以后我们要接这个接力棒了,一定到肩负起这个重任,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红色经典故事【第二篇】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员董存瑞。

这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隆化还没有**,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包的地方。如果把**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左手托起**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红色经典故事【第三篇】

为什么一把办公用的藤椅右侧会有一个大洞?

为什么这把破旧的藤椅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成为焦裕禄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这个大洞,**声地诉说着50多年前撼人心魄的一幕:每当肝疼**时,焦裕禄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硬生生顶出一个大洞。这把藤椅,生动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

1962年冬天,焦裕禄病躯担重荷,就任兰考县委*。他带领群众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1963年9月,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他讲话时经常用右手按住肝部。“他越来越多的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椅靠上。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止痛法。”焦裕禄纪念园讲解员谢洁说。

在这把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1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既已出发,何惧倒下?在兰考的四百多个日夜,焦裕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工作的,我不是来休息的。”

红色经典故事【第四篇】

抓斗大王包起帆

三十多年前,包起帆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当年,他目睹了工人兄弟因木材装卸而工伤**的残酷事实,产生要发明木材抓斗的愿望。在***的培养下,他是怎样从一个初中生发展成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的呢包起帆的成长经历、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红色经典故事【第五篇】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我国第一所**纪念馆,它是伴随着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诞生的。”提起征集文物时发生的故事,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刘春杰意味深长地说,多年来,在*和*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经过烈士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征集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文物和几百位**先烈的生*事迹材料,整理编写出140余万字的烈士传记史料。围绕这些文物、史料的征集,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1996年该文物被国家*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刘春杰介绍说,这两件遗物是杨靖宇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活动时穿的大衫、用过的褥子。收藏这两件文物的人是满洲省委***工作人员姜椿芳的母亲(以下称姜母)。1952年,满洲省委****何成湘去姜家,姜母才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壮烈**。姜母十分悲痛,流着泪将一直珍藏于家中的杨靖宇的这两件遗物取出来,郑重地交给何成湘,请他把这两件烈士的遗物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

姜母回忆,1933年5月中旬,杨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尔滨。在姜家住了一个来月,像一家人一样,有空就帮助姜母做家务。6月初,杨靖宇要返回南满,继续**南满地区的武装****。由于经费的问题,临行前,杨靖宇再次把他从当铺赎出并穿用了近一个月的大衫和褥子送进了当铺。他将当票交给姜椿芳的母亲代为保存,预备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继续使用。但是,此后杨靖宇在南满率领**武装于枪林弹雨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抗战,直至1940年**,再没回过哈尔滨。当票赎期快满时,姜母悄悄把大衫和褥子赎了出来。1936年,姜母随姜椿芳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着这两件衣物,还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还给杨靖宇。听完这段故事,在场的人无不悲伤热泪盈眶……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院内,停放着一辆旧式有轨电车,它是著名***英雄赵一曼**哈尔滨电车工***时的电车。电车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为红色,车头有黑色灯罩,两侧分别有12个窗户和两扇门。刘春杰说,建馆之初在征集大型可移动文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由于当时展馆条件有限,许多大型珍贵文物存放出现了难题。经过多方论证,后来相关人员创新性提出了“异地保存,代为保管”的征集新办法。当时征集到的哈尔滨市电车公司这辆赵一曼**工***时的电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电车无论讲述赵一曼事迹、哈尔滨工运史还是记录哈尔滨城市交通史等多方面看,都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电车公司每年都用他对职工及附近中小学进行爱国**教育。当时哈尔滨市电车公司**决定将该车无偿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但提出能否继续保留一段时间。此时,东北烈士纪念馆也没有存放的场地和条件,有人提出“异地保存,代为保管”的想法,即该车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所有权归东北烈士纪念馆,保管方式为哈尔滨市电车公司暂时代为保管,负责文物安全、保养等问题。该想法得到双方单位一致认可,并很快举行了捐献仪式。后来原存放电车的地方被转让开发,经哈尔滨市电车公司、东北烈士纪念馆、开发商三方协商,开发商出资由专业大型物运公司将电车运至***省**博物馆广场,并特制了保护罩将电车全封闭存放。随后该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种征集方法,无疑是大型可移动文物征集的一个创新。后来,哈尔滨车辆厂保存的中东铁路工人*时使用的汽笛,也采用了此方式征集。该汽笛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入馆收藏。

刘春杰说,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始于1947年7月,在确定馆址和准备筹备陈列内容的同时即已开始。迄今,经过数次的大型征集活动和发掘、调拨等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藏品资源。期间,曾得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亲切关怀,以及东北**区*政军民各界人士和众多烈属的大力**。馆藏的每一件文物背后无论是文物本身还是收藏文物的人和事,件件感人,均成为纪念历史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

71 664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