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一小时的故事(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时的故事1

策略一活动归纳法。有些故事情节连贯性强,往往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呈现。对这类故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依据故事内容布置游戏环境、准备活动材料,把幼儿引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并以游戏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展开故事情节,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故事。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归纳故事内容。

比如,在故事《小猴摘桃子》教学活动中,我事先创设了“山洞”“独木桥”“花果山”等活动环境。准备了头饰、桃子等活动材料。活动开始后我先让幼儿戴上猴子头饰,并运用游戏化的语言激起幼儿上花果山摘桃子的愿望。在欢快音乐的伴奏下幼儿先“钻山洞”后“过小桥”,而我则适时引导幼儿学说句子“你不推,我不挤,一个挨着一个过”。到达花果山之后,幼儿一个挨着一个摘桃子,并回到原位吃桃子。最后我和幼儿一起把猴妈妈带领小猴上花果山摘桃子的活动编成故事。从而自然地再现了《小猴摘桃子》的故事。幼儿因为有之前的游戏活动做基础对故事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策略二启发猜想法。有些故事上下旬或上下段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逻辑推理关系,或者是段落内容及结构较为类似。在对这类故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只提供给幼儿故事的部分情节,启发、鼓励幼儿积极猜想故事下面的情节,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故事《小鸭找朋友》的段落内容及结构就较为类似。我先重点讲述故事的第一段,并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学说故事中的重点句子和礼貌用语。接着,我用拖动图片的方式出示小白兔和小乌龟。然后,我引导幼儿根据上面的故事情节,猜想和小白兔、小乌龟有关的故事情节和语言。这给了幼儿较大的猜想空间,既调动了幼儿学习故事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策略三难点前置法。有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故事,幼儿一时半刻难以理解。因此在故事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将难点提炼出来,通过实验或其他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和交流,以突破难点,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下面的故事教学做好铺垫。

比如,在进行故事《包公审石头》教学之前,我考虑到幼儿难以理解包公通过铜钱入水来判断小偷的方法,我便准备了一些沾油及没沾油的硬币,让幼儿分组将两种硬币分批投入清水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幼儿很快就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然后我再进行故事教学,由于难点已被事先解决,因而教学进展相当顺利。

策略四暂停质疑法。有些故事悬念迭出,可质疑的角度多。在对这类故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在故事讲述中间作有意义的暂时停顿、中断,提出疑问引导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在开放性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故事《司马光砸缸》教学中。当讲到一幼童跌入水缸时,我暂停提问“司马光会怎样救同伴呢?”引导幼儿思考对策。又如,在故事《小猪和靴子》教学中,当讲到小猪发现树边有一样红红的东西,口小底大,摸上去很光滑时,我暂停提问“小朋友们。请猜猜这会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各种可能的猜测。

小时的故事2

关键词:束缚;死亡;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74-01

一、引言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在《一小时的故事》故事中,通过女主人公情感转折的深入刻画加之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揭示了父权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心理的压抑与扭曲,以及这类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摆脱束缚所做出的挣扎与尝试。

二、为现实所伤

凯特・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如何展现玛兰德夫人的心理变化是情节最出彩的部分。玛兰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亡的消息时绝望地倒在姐姐怀里哭泣着。表面上玛兰德夫人的表现的确是合情合理。事实上却远不至此。当她渐渐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悲伤时,才慢慢地缓过神来,走向自己的房里。然而作者写道:“这种疲惫,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正侵入她的灵魂。”这句话正是全文的一个转折,作者开始由人物的外部行为转入对其内在心灵的挖掘。如:“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充满了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下面的街道上,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唱个不停。”玛兰德夫人的潜意识领域开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凯特・肖邦把这种情感变化集中在窗外事物的描写上。在她的笔下,人物不可见的感情是通过她对事物的感觉来传达的。树梢的兴奋、芬芳的雨的气息、小贩的叫卖声、远处的歌声、麻雀的叽喳声,这是一幅生命的赞美图。暗示着此刻玛兰德夫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欢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眼前的事物也明亮了起来。可在得知丈夫死亡后的短暂时间里,她的这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随着这种感觉的肆意发展,这种情感即将达到饱和,因此片刻后,她完全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此时的玛兰德夫人已经与先前的她判若两人,她的目光由原来的茫然呆滞变得炯炯有神,身子由原来的疲惫不堪变得身心轻松,情绪由原来的悲痛欲绝变得心情欢愉。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这种反应在此场合中是否恰当。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更显示出玛兰德夫人情感的复杂性,暴露出她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此时的感情如水中鱼儿般自由自在,酣畅淋漓,而这才是她最最真实的自我。然而,就在玛兰德夫人的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的时候,丈夫突然归来,而这位刚刚且置身于自由中的玛兰德夫人已经死亡。

三、回归自由

在故事的结尾,对于玛兰德夫人死亡的原因,他们(指文章中玛兰德夫人的姐姐及丈夫的朋友)说她死于心脏病――死于无法承受的兴奋。按他们的看法,当丈夫意外平安归来,并没有在车祸中丧命,对其夫人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玛兰德夫人看到丈夫欣喜若狂,也是情理之中,鉴于她心脏衰弱的毛病,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喜悦,玛兰德夫人无法承受,以致心脏病发而死亡。仔细分析一下,难道玛兰德夫人真的是因为见到丈夫重新归来,极度幸福而心脏病猝死吗?玛兰德夫人的死因恰恰不是兴奋的刺激,而是极度失望的刺激。玛兰德夫人刚刚还沉浸在自由之身的无尽的喜悦中,丈夫的瞬间出现,又让她跌回了残酷的现实,两种极端相互碰撞,让玛兰德夫人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景致与自由心境。已经自由的她与又进笼里的她发生了极其强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已经是这微弱的生命已无法承受的了。玛兰德太太的死亡,也恰恰成为她重返自由的必选之路。她和丈夫,必须存在于两个世界,才能打破这一切的枷锁和束缚。既然丈夫在现实中回来了,换个角度想,玛兰德太太也算获得了自由。

四、结语

《一小时的故事》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故事,更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父权社会和婚姻枷锁下的真实心态。自由的丧失使得玛兰德夫人选择了死亡,不免让人心生怜悯,大悲大喜的心路历程完全贯穿在这一小时的故事里。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最终还要看到事情的本质。品读经典时更需要我们用艺术的眼光看生活,看人性,看自由。

参考文献:

[1]陈三元。自由幻想的破灭――论《一小时的故事》空间场景的象征意蕴[ 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1984.

[3]刘敏,张瑞。瞬间的极致――再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J ].小说评论,2010,(1).

[4]彭贵菊。《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试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J ].外国文学评论,2003,(1).

一小时的故事3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选自《外国小小说精选》)

赏读借鉴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浓缩在了短短的一小时内,介绍了马拉德夫人在得悉丈夫死讯后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在小说中,他人看到的是马拉德夫人的悲痛欲绝,但她内心深处奔腾的却是获得自由后的酣畅淋漓。小说短小精悍,但无处不充斥着作者的智慧与黑色幽默,尤其是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凸显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手法。

当然,《一小时的故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反讽手法,其风格的独特、文章结构布局的精巧,比喻、拟人、矛盾、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

小时的故事4

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小听众的,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向幼儿传授知识,还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

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给幼儿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

讲故事有什么诀窍呢?不外乎如何选材、如何讲述、如何启迪。首先是选择好的故事。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其次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

讲故事时应该注意:①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②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④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地流,风呼呼地刮,小鸟吱吱喳喳地叫,大雪扑啦扑啦地下,等等。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再次要善于启迪。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有位老师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呢?这一下打开了孩子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有的说:“乌鸦‘哇’地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蜇得满脸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有的还想出了一条“巧计”:乌鸦看到狐狸将肉衔到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开口说话时,就乘机把肉抢回来。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和“听讲――思考――讲述”的过程,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另外,有些故事不是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最后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小时的故事5

一 故事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故事教学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与建立的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非常必要。但一味地说教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反感,而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优秀的经典故事来教育幼儿,规范孩子的行为,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通过《诚实的列宁》、《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优秀故事来教育幼儿从小要诚实,不说谎;通过《漏嘴巴的小弟弟》的故事教育小班幼儿要学会好好吃饭,不撒饭粒;通过《金色的房子》、《拔萝卜》、《老婆婆的枣树》等故事来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知道集体的力量大;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教育幼儿不能骄傲,也不要气馁,坚持就是胜利等。

2.故事教学培养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幼儿在故事教学中不仅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力,同时,通过大胆地讲述活动及表演形式,极大地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给了每个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我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幼儿就把狼的凶狠、贪婪,小羊的弱小无助,以及小花猫、小黄狗、白马、大象的勇敢、智慧及乐于助人,大胆地表现了出来,幼儿也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锻炼,各种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故事教学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爱好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是幼儿接触较早的也是其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好的故事不仅给孩子以愉悦、以享受,优秀的经典故事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让孩子受益一生。如《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小兔,《猪八戒吃西瓜》中贪吃的猪八戒,以及《阿里巴巴》、《神笔马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这些优秀故事里的人物或动物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产生对文学的向往,对文学作品产生初步的印象,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二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好故事教学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幼儿园故事教学的特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培养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和续编故事、表演故事的能力,弥补幼儿讲故事声音小、词汇量少等不足之处。在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故事教学活动。

1.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与听录音故事相结合的方法

在故事教学中,由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比单纯地让幼儿听录音机里的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更能引起幼儿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述中,要充分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及较为夸张的身体动作,将幼儿带到故事的情境中,让幼儿自然地领会故事要表达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感情。但故事教学要求幼儿安静地倾听故事,所以,培养幼儿耐心倾听的习惯,能完整地倾听录音故事也很有好处。听录音机讲故事可以让幼儿听得认真、仔细和完整,另外,录音故事的语言比较规范,对话的声音有变化,易于幼儿学习。所以,在故事教学中,我一般都采用第一遍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在活动快结束时,让幼儿完整地倾听录音机讲故事相结合的方法。

2.采用看图讲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手段

看图讲述能让幼儿学会认真观察,比较清楚、细致地看到画面中的细节。此外,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能引导幼儿不断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启发才智,拓展视野,促进幼儿思维,丰富幼儿词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传统的看图讲述故事有很多的局限性,因为图片是静止的、呆板的,不容易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课件的演示,像播放动画片似的进行故事教学,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有趣的情境,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如我在讲述故事《想吃苹果的小老鼠》中,就采用了图片与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先依次出示小鸟、小猴、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海狮等小动物图片,让幼儿初步认识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每个动物图片出示后,紧接着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它们的本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图片认识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在故事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是幼儿较为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复述故事与表演故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复述故事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复述故事掌握故事的情节,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但复述故事的形式较为单一,影响了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创编,而故事表演则一直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它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规范的口语练习机会。表演故事时若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引领与渲染,会使幼儿的表演更加身临其境,兴致盎然。为了让幼儿充分自如地表演故事,我一般先复述故事,在熟悉情节后,接着学习对话和身体动作,再让幼儿分角色进行创造性地表演故事,而我也参与其中,或作旁白或充当其中一角色。如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三只蝴蝶》、《三只羊》、《小山羊和小老虎》等,都采取了复述与表演故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4.家园密切配合,促进讲故事比赛活动的开展

71 671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