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加点糖作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给生活加点糖作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44-01
1 腹腔注射胰岛素的优点
避免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就是由于外周高胰岛素血症(HIS)造成的,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糖尿病患者通常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可促进肝脏合成和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并产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升高还与脂蛋白脂酶(LPL)的活力有关,胰岛素是LPL主要的调节者和刺激者。HIS状态下,LPL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减弱,使外周组织VLDL分解减少,产生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VLDL升高为特征的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通过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能够有效阻止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同时激活脂蛋白脂酶,促进血液循环中脂蛋白释放,游离脂肪酸(FFA)进入组织细胞内,降低血LPL浓度。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经腹腔给予胰岛素主要经门脉循环吸收,其中40%~60%在第1次通过肝脏时被降解,与皮下和静脉途径相比外周胰岛素水平较低。由此可以推断,腹腔注射胰岛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一些并发症的产生。
不易造成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持续低血糖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减弱,甚至变性、坏死,这种改变往往是不可逆的 。临床报道也证实腹腔注射胰岛素可减少血糖的波动。分析原因如下:(1) 当发生低血糖时, 胰岛素腹腔注射实验组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将会增加,是正常组的6倍,而皮下注射组胰高血糖素只能轻微增加,腹腔给药系统能够启动血糖调节反馈机制,当发生低血糖时,腹腔注射组糖原分解明显增加,血糖浓度增高,防止低血糖。(2)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的缘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下降,腹腔胰岛素给药可以提高IGF-1mRNA的表达,较皮下注射更能刺激IGF-1的合成。IGF-1的一个重要生理作用是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利用糖,减少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3)糖尿病未经治疗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增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下降,皮下给药只能部分恢复葡萄糖激酶的活性,而腹腔注射胰岛素可以将这两种酶的活性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能够更好地调节糖代谢。
增加饮食自由度
糖尿病患者认为饮食是治疗的最大问题之一,特别是不得不放弃想吃的东西时。然而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在强化治疗下可能从复杂而严格的饮食规则中解放出来,而对代谢控制无不良作用。腹腔植入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饮食可得到解放,但需经常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Drue等人对3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发现植入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再生,他们不再是糖尿病的受害者,而能真正控制它。因此接受植入胰岛素泵的病人日益增加。
腹腔注射的其他优点
腹腔注射胰岛素安全给药剂量范围大,容易控制。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小鼠注射同等剂量的胰岛素,腹腔给药未出现低血糖小鼠,临床报道也证实腹腔注射胰岛素可减少血糖波动。减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抗体较皮下给药途径出现的晚。
2 腹腔注射胰岛素的缺点
腹腔给药途径与脂肪肝的关系
1989年Wanless等人在对11名糖尿病肾衰患者进行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研究,同时行腹腔胰岛素注射,其中10名患者出现肝被膜下脂肪变,这是有关腹腔给药与脂肪肝关系的最早报道。这可能是因为肝表面浸浴在高糖、高胰岛素的透析液中,脂肪变仅限于肝被膜下。如果增加透析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在门静脉循环运输会导致全身脂肪变和脂蛋白生成增加,易引起高脂血症。,要密切观察与脂代谢相关的酶类,定期做腹部CT和MRI。一旦发现肝被膜下脂肪变,立即停止腹腔胰岛素给药,腹腔注射途径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3-4个月肝被膜下脂肪变性可自行恢复。
植入胰岛素泵的局限性
植入胰岛素泵对病人的选择较严格,大多选择有一定理解能力并对此治疗方法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能自觉控制饮食,掌握泵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每日多次监测血糖、尿糖。主动与医师配合。与皮下胰岛素治疗相比,植入胰岛素泵需手术植入,损伤性大。而费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来自法国的一项报告显示植入泵的费用较皮下治疗多倍。
易感染、视觉恐惧
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如果腹腔注射胰岛素操作不当,不注意无菌操作,很容易引起感染。同时腹腔注射使得患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不易接受。
3 植入胰岛素泵的注意事项
植入胰岛素泵的副反应多与泵及导管中的胰岛素微沉淀有关,大多数可通过缓冲液冲洗而解决;少数需手术处理;此外还可能发生导管的移位、脱落、静脉血栓形成等。在泵的治疗过程中若胰岛素输注过多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低血糖;若泵功能失常引起胰岛素输注过少则可造成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
4 腹腔注射胰岛素的前景
综上所述,腹腔注射胰岛素优缺点并存,腹腔给药使血糖的控制更加简便和符合生理状态,植入程序控制的泵释放胰岛素是长期可行的,它是皮下强化治疗的有效替代手段。在IDDM和NIDDM中均能取得如DCCT中的长期良好代谢控制,而严重低血糖的发生显著减少。尽管导管和泵的阻塞是一大障碍,但大多数可通过非创伤性手段解决,病人对这种治疗的满意度也逐步增加。待技术问题和胰岛素剂型改善后,其有可能是使血糖控制达到最接近正常水平的手段。我们还可以尝试植入泵以外的其他腹腔给药方式,寻找患者更易接受的腹腔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超,胡亚楠,唐丽娜等。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927-930.
[2] 刘道平,汪寅间,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IGF-1浓度改变及相关性因素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81-84.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2
摘要目的:供给足够的营养素,把血糖、尿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正常体重。方法:对40例不同年龄、性别、分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与跟踪观察,根据每个糖尿病病人不同的个体特点,制定不同的饮食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结果:血糖、尿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没有并发症发生,患者身心状态良好,学习和工作正常,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结构;家庭支持;饮食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由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发生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营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显著增多,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肾功能缺陷及衰竭[1]。糖尿病的发展特点是由轻到重、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最终致残。糖尿病通过科学的饮食调节、合理的运动锻炼、有效的心理干预、规范的药物调控等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其中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保养中医护人员做好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饮食指导和血糖、尿糖自我监测,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糖尿病住院后出院患者10人,门诊12人,熟人18人。男36人,女4人。其中男性儿童1人,孕妇1人。年龄最大74岁,最小12岁。Ⅰ型糖尿病13人,Ⅱ型糖尿病27人。观察时间:2006年1月~2008年10月。
2 饮食指导的对象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因为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成功的关键[2]。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管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3]。因此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对于经常外出工作环境不稳定的患者:主要对本人做好饮食指导,增加本人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对每天餐桌上的食物种类和餐量作出合理的计划,严格按计划进食,切忌暴餐暴饮,忌烟、戒酒或者控制饮酒量。虽然酒精每克产热7kcal,代谢无需胰岛素参与,但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量饮酒也可发生低血糖反应[4]。由于工作的关系家人无法随时提醒及配餐,因此要重点对做好本人教育和指导,取得本人的积极配合相当重要。
对于老年病患者:对本人及配偶做好指导,有条件或有机会对子女也进行指导。由于老两口经常在一起,生活和饮食上要保持一致性极为重要。如果健康方不了解不支持甚至说些伤害的话,可能会给患病方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放弃治疗,产生消极情绪。作为子女平时多看望、多交谈,询问病情,进行鼓励也极为重要。
对于重体力劳动的男性患者:做好本人和配偶的饮食指导、血糖自测很重要,因为本人要控制总量和每餐的食入量,配偶要对每餐和加餐做出精心搭配和分配,即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又要控制血糖的平稳性,因此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做好患者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思想工作及饮食指导、血糖监测,饮食控制上大家要协调一致,不能因为溺爱孩子、讨孩子的喜欢而随意增加食物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在严格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增加低糖量的水果和蔬菜,还可给一些甜味剂。如纽特糖、元真糖等,是由氨基酸组成,不产生热量,无副作用。做到既要控制好血糖又不让患儿有饥饿感,保证患儿健康成长。
孕妇患者:指导孕妇及其家人了解在受孕时和整个妊娠期间控制好血糖,对确保母婴安全至关重要。应随时咨询,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总热量可以达到38kcal/kg体重,蛋白质每日每千克体重~,碳水化合物250g,允许体重正常增长。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密切监护孕妇血糖和胎儿生长、发育、成熟情况,宜用胰岛素,忌用口服降糖药,妊娠32w时建议住院治疗至分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孕妇外出或活动时最好有人陪同,随身备些糖果,以防低血糖发生,活动宜舒缓不宜过激过猛,有不适时立即送往医院,避免精神紧张。
3 糖尿病病人饮食总量控制
首先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0~25kcal,轻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中度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30~35kcal,重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者,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患者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
4 饮食种类与比例构成
碳水化合物:含量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如燕麦、麦片、荞面、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比较有利。即使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其“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也不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是指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h)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它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蛋白质含量占饮食总热量的15%~20%,或者成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正常者限制在,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蛋白质来源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须氨基酸的供给。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有动物瘦肉、鱼类、蛋、大豆类、牛乳等。每日应按比例摄入。乳类制品除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钙的含量很高,应经常食用。大豆及其豆制品所含蛋白质高、品质好,且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且仍感肢体疲乏时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瘦肉)的食入量。食入豆类蛋白时提倡豆类整粒吃,不要磨细,粗粮不要细做,蔬菜不要切,这样更容易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
脂肪含量占总热量30%,每日的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如花生油、芥花子油等,量控制在每日10g以内。食盐控制在6g以内。尽量避免采用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少食。烹调多选用蒸、炖、、烩、灼、等低油量煮食方法。花生和核桃中含高氨酸和精氨酸多,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以适当摄入。又因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所含脂肪也较多不可多食,也不可作为加餐食入。
水果蔬菜:糖尿病的饮食除控制总热卡外,还应做到食品的多样化,空腹血糖控制在/L以下,餐后2h血糖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以下,且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可以有选择的食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因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选择含糖量在5%以下的水果、蔬菜,如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表2是100g水果中所含的糖量及产热量表可供选择:
每天每个患者适宜吃多少水果都应该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天可以吃150g左右含糖量低的新鲜水果。如果每天吃新鲜水果的量达到200~250g,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g(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左右,下午3点半左右,或者晚饭后1h或睡前1h。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致使餐后血糖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每个人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水果,在食入水果之前和食入水果后2h各测一下血糖或尿糖,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种类和食入量,保证血糖稳定。
5 食物的合理分配
按以上方法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后,将热量转换成食物重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产热4kcal/g,脂肪产热9kcal/g,将其换算为食品重量后制定食谱,并根据生活习惯、年龄、工作性质、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四餐分为1/7、2/7、2/7、2/7;也可以按三餐分配,从每餐的份额中抽出一点作为午后及临睡前的加餐,这对老年性糖尿病患者保持血糖稳定大有好处。因为老年人糖尿病多为2型,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加之活动量减少,耐受低血糖的能力较年轻患者差,少量进食可避免饮食数量超过胰腺的负担而使血糖升的过高,定时多餐又可预防低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保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运动量大或者劳动强度较大的患者,从每天食入的总热量中抽出一定的蛋白质作为加餐,食物种类选择豆类,如黑豆、赤小豆、芸豆等炒熟整粒干食,可以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又可补充蛋白质,食用也方便,加餐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可降血糖的蔬菜,如洋葱、四季豆、苦瓜、南瓜、莴笋、麸皮等。也可增加一些含糖量较低的粗纤维蔬菜,如大白菜、菠菜、芹菜、油菜、韭菜、雪里蕻、西葫芦、冬瓜、黄瓜、西红柿等。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量食用,每餐中只食用一种,或者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这样对维持血糖平衡很有效。
6 小结
糖尿病的饮食指导作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手段,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通过对40例不同个体差异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及引导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参与、支持,进行动态观察、监测及调整,使每个患者的血糖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正常,极大的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7 讨论
糖尿病是一个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以家庭饮食治疗为基础,配合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和血糖监测,一般疗效较好。融洽和睦、充满友爱的家庭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条件。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应与患者和家属积极沟通,向家属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饮食要求,让家属知道糖尿病并不是绝症,只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给患者以最大的精神支持和饮食支持。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支持和社区支持,提倡全民都参与到三级预防的队伍中。即避免糖尿病发病;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延缓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倡不吸烟、不饮酒、少食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王曾礼,叶任高等。糖尿病[M].第5版。内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凤梅。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杂志,2008,(10):17.
[3] 王秀玲,吴红梅。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4):85~86.
[4] 崔丽娟,孙丽波,纪淑云等。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7~58.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3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辖区4个社区5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岁;全部患者中,全部患者均为初中以上文化。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
根据WHO于1999年拟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排除病例标准
排除不能完成该研究的患者。
方法
全部患者均对该研究具有知情权,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为全部患者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自然情况,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体质量等;生活情况,饮食习惯、是否抽烟、喝酒等;疾病情况,如疾病史,并发症史,病程等;记录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等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全部患者均定期到社区复查血糖情况,患者的一般资料由社区医师统一录入。对照组不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由社区医生及护士给予系统化培训,并给予健康教育。一般于患者来院体检、每星期定期随访等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运动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心理干预等。干预方式包括集中讲座、不定期活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小组患者可采取相互监督的形式,纠正患者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定期邀请糖尿病专家到社区进行集中讲课、答疑,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在活动中,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糖尿病宣传材料形式包括社区医院的宣传板、纸制文件、光盘等。宣传资料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多以漫画表现,提高患者的阅读兴趣。饮食、生活习惯干预。护士定期进行到家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生活习惯,饮食情况及运动情况,并给予一定。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等情况,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并进行合理分配饮食,要求每日饮食中,摄入碳水化合物占55%~65%,摄入脂肪20%~30%,蛋白质占15%,饮食要求患者少食盐,钠盐摄入量应小于6g;少食油炸、腌制食物,减少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食物以新鲜绿叶蔬菜,粗纤维食物为主;戒烟戒酒,适当控制体重,增加体力劳动,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运动方案应根据患者年龄、血糖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每周5次,每次30~60min,强度以中强度为宜,如慢跑、快步走、游泳、爬山等,所有运动在餐后1h进行为宜。同时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了解患者近期饮食、运动等情况,发现不良生活习惯,应给予及时纠正;指导患者有效、有规律地用药,当饮食及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应注意常规服用降糖药,口服用药效果差的患者,应给予注射胰岛素治疗。社区内设置心理咨询室,随时接待到访患者的咨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一定疏导,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保护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给予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使干预活动更具有针对性。给予6个月随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给予全部患者为期6个月的观察随访,观察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但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干预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1例视网膜病变,3例发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5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2例冠状动脉硬化,2例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未见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使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由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其发生与发展与社会、行为、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良等均可能增加发病机会,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且其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其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控制血糖水平及其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及健康生活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控制患者病情,可有效降低55%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作用,更多地取决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情况,长期、稳定、持续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减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所在。随着对糖尿病防治宣传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但是,在行动方面,仍有部分患者在行动上的约束力较差。如何让患者在日常管理中“信而行”,提高日常自我护理管理能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是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较多,医生难以在就诊时间内,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并指导患者做好日常生活管理。国际联盟协会(IDF)指出,除了探索治疗糖尿现的方法外,加强健康教育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防治糖尿病的当务之急,且可对糖尿病管理及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医院的医疗职能分散于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当中,它将医疗服务带到了居民的身边,在方便患者的同时,更是减轻医院的医疗压力,尤其是在慢性病的日常护理、救治等工作上,体现出较大的优势。相对于医院门诊,社区更贴近患者,有利于将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深度传播与普及,并给予患者随访,其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较医院门诊更好。研究指出,通过社会护管理,使糖尿病的治疗由单一的药物治疗转变为向围绕医疗保健、康复预防、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模式,是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非药物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通过健康教育、合理控制饮食,简便有效的运动指导,规范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研究中,通过对4个社区5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与随访,在干预的过程中,除对患者健康教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讲外,在行为规范上,对患者进行及时纠正,在进行干预的同时,注意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情况,使护理干预更有针对性,符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经干预后观察发现,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比较,得到明显改善,且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4结语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4
关键词:多糖微生物药用生物活性
多糖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地衣、海藻、动物和微生物中。微生物来源的多糖是至今研究得比较详细的一类多糖,其广泛的生物活性使得其已成为微生物药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新药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微生物多糖的药用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多糖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1、免疫调节功能
免疫调节剂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多糖免疫调节剂于40余年前被首次发现,近二十年来,有更多微生物来源的多糖被确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对于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也体现在各个层次上,对这些多糖分子决定它们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也已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对几种比较典型的免疫调节剂分别进行介绍。
两性离子多糖两性离子多糖(zwitterionicpolysaccharides,Zps)是有同时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以实现其生物功能的一类多糖。多糖A(PSA)是Zps的分类原型。PSA是从革兰阴性厌氧菌脆弱拟杆菌中分离得到的两种荚膜多糖中的一种。Zps在菌体表面组装成荚膜多糖复合物(CPC)。早期研究证明,CPC能调节腹腔内脓毒症伴随性脓肿的形成[1]。CPC的腹膜内给药能诱导脓肿形成,而皮下和肌肉的预防性给药则能防止宿主在细菌感染后形成脓肿。一方面,在诱导脓肿形成过程中,Zps扮演了多重角色,它能诱导细菌在腹腔间皮表面的粘附,并能刺激某些促免疫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进而诱导宿主细胞CAMs的表达,完成腹腔内多形核白细胞的募集。另一方面,Zps预防脓肿形成、保护机体免于免疫反应的作用,并非是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原去介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而是对宿主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对导致脓肿形成的免疫反应实现全面抑制。其具体机制是Zps对CD4+T细胞活性和IL2生成的调节[2],而IL2似乎是Zps调节机体免疫以预防脓肿的中心环节[3]。对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Zps同时含有阴阳电荷基团的重复单元是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关键性结构,破坏多糖的电荷结构能使其活性显著降低[4]。
(13)葡聚糖从酵母和真菌中纯化得到的β(13)葡聚糖是另一类免疫调节剂。沿着β(13)葡聚糖主链随机分布着β(16)葡聚糖基支链。Williams等证明β(13)葡聚糖能显著增加动物体内嗜中性粒细胞水平并增加骨髓细胞的增殖。PGG是Williams研究组经高度纯化已获专利的一种β(13)葡聚糖。PGG给药后,嗜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从给药小鼠体内得到的嗜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的吞噬作用增加[5];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巨噬细胞同时表现出磷酸酶活性增加和脂多糖(LPS)刺激的NO生成的特征[6]。研究表明,β(13)葡聚糖能调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促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7]。β(13)葡聚糖对NFκB样和NFIL6样转录因子的调节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8]。其所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与超抗原LPS不同。PGG用于预防治疗也获得了肯定的实验结果。能显著降低腹腔内脓毒症的致死率。Williams在脓毒症小鼠模型试验中研究了β(13)葡聚糖对转录激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与对照动物相比,NFκB和NFIL6的核结合活性降低,TNFα和IL6的mRNA水平也有所下降。转录因子活性和细胞因子表达的下调和败血症动物的存活率升高是正相关[10]。β(13)葡聚糖的免疫调节生物活性基于它们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的直接作用。Muller等的工作表明,磷酸葡聚糖,一种水溶性的(13)βD葡聚糖,能够与人或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结合。这种结合特异地导致了外来细菌的内在化和增加的胞浆空泡化[11]。β(13)葡聚糖的免疫调节还涉及到补体途径。补体受体3(CR3)也已经被确认是某些葡聚糖的受体[12]。CR3介导的吞噬作用和脱颗粒作用需要CR3结构域上一个iC3b结合位点和一个葡聚糖结合位点同时与配基的结合。用抗PGG葡聚糖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对中性白细胞处理,可以抑制NFκB样因子的激活[13]。将酵母菌株煮沸和酶处理得到可溶和不可溶的葡聚糖粗品。不可溶的葡聚糖可通过磷酸化、硫酸化和氨基化等方式进行衍生化修饰以提高其溶解性。可溶性葡聚糖在水溶液中主要以线形的三螺旋结构存在。研究表明,糖链的螺旋结构构象是其生物活性存在的必要条件,而糖链中的亲水性基团(多羟基)应位于螺旋体的表面[14]。微粒酵母葡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还受其分子量和β(16)糖苷键数目的影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的一些β(13)D葡聚糖上,如真菌多糖pestalotan等。另外,支链长度也会影响多糖的活性。从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分离得到的活性β(13)D葡聚糖,其具有葡聚三糖支链的组份,活性大大高于具有葡聚二糖支链的组分[16]。
甘露聚糖从白念珠菌中分离得到了有一定免疫调节活性的甘露聚糖。巨噬细胞递呈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能与甘露聚糖结合,并通过一种非自身识别机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甘露聚糖包裹感染性抗原并介导了内吞和吞噬作用,甘露聚糖受体识别多糖里的一个重复单位,这种识别导致了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产生和补体的激活。研究表明,白念珠菌甘露聚糖在皮下注射给药后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与用药后迟发型超敏反应被抑制有关[17]。IL4是介导甘露聚糖特异性诱导免疫下调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另外也有研究表明,IL12p40、IL10和IFNγ对CD+T细胞(下调效应细胞)的产生也有一定作用[18]。
蛋白结合多糖从真菌蘑菇中分离得到了蛋白结合多糖PSK和PSP。这些化合物在结构上比较相近,分子量约为100kDa[19]。其单糖间以α(14)和β(13)糖苷键连接,蛋白部分则以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蛋白含量约为15%。这类多糖能够抑制体外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并具有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对食道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等有肯定的防治效果。这类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小鼠在PSK给药处理后,PSK能结合并抑制免疫抑制细胞因子TGFβ[20]。PSK还能够激活嗜中性粒细胞,这些可能是PSK抗癌活性的部分原因。PSK和PSP是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刺激T细胞的激活和诱导IFNγ和IL2的生成。也有研究发现PSK和PSP能增强小鼠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21]。
透明质酸透明质酸(HA)可以由链球菌产生,同时也是组成哺乳动物组织胞外基质的一种主要的糖类成分,在皮肤、关节、眼和大多数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中都有存在。透明质酸是一个二糖的重复。该二糖是一种最简单的阴离子氨基葡聚糖。透明质酸是通过与真核细胞CD44受体的结合来完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种配体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于T细胞胞间通信和白细胞外渗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22]。低分子量HA则可被用于阻断T淋巴细胞CD44和真核细胞来源HA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临床上可被用于防止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反应以保护机体器官的功能。另外,HA能促使创伤愈合,并能在眼睛和关节外科中被用作人体HA的替代品[9]。
2、抗肿瘤活性微生物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多与其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多糖能激活免疫细胞,并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从担子菌门真菌中得到的香菇多糖、裂褶多糖、云芝多糖、茯苓多糖等抗肿瘤多糖,在国内外临床上已普遍应用,都具有上述免疫调节剂的特征结构。从香菇子实体和深层发酵菌丝体中得到的两种具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分别为β(13)葡聚糖和含少量肽的α甘露糖。云芝多糖PSK则具有蛋白结合多糖结构。裂褶多糖和茯苓多糖也是β(13)葡聚糖,但当茯苓多糖含有β(16)葡聚糖侧链时没有活性,而用高碘酸盐氧化反应将侧链除去后,却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多糖的抗肿瘤作用需要宿主免疫系统的参与,但有些微生物多糖在体外也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除了免疫调节外,近年来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其它作用机制也有所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3]:(1)影响细胞的生化代谢:茯苓多糖对肉瘤S18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可导致S180细胞膜唾液酸(SA)含量增加,而膜磷脂、花生四烯酸和豆蔻酸的含量下降,细胞膜的PI转换被显著抑制,影响了肿瘤细胞转移和相关抗原的表达。香菇、猪苓、茯苓多糖能抑制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活性,激活磷酸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TPP),可降低细胞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程度;(2)影响细胞周期:某些多糖可能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Kamei等将云芝多糖与结肠癌细胞AGS一起培养4d后,肿瘤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肿瘤细胞的生长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15]。(3)抗氧化作用:机体内过量的超氧化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对DNA的持续损伤,会导致细胞的癌变。动物和临床试验表明云芝多糖PSK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缓解肿瘤宿主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Kariya等在联氨氧化反应体系中观察到云芝多糖有自由基清除剂作用,并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检测,证明其有拟SOD的作用。又有报道云芝多糖能增强正常小鼠和正常迟发型超敏感性(DH)小鼠淋巴细胞、脾及胸腺中SOD的活力,而对肿瘤组织中SOD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其它:香菇、云芝和灵芝等多糖均能抑制鼠肝细胞对致癌物苯并芘的吸收。香菇多糖能使肿瘤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出血,造成肿瘤组织坏死。有些微生物来源的多糖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分子很相似,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24]。
3、抗病毒活性
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抗HIV方面,硫酸酯化多糖因为其活性明确,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6]。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除了多糖的免疫激活作用外,该类聚合物可以通过阻断HIV病毒gp120与宿主细胞CD4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这可以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防止合细胞的形成[25]。某些硫酸多糖还能够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硫酸化侧链与RNA模板引物上的某些酶有相同的结合位点,从而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最近的研究又发现,硫酸多糖与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的结合能阻止tat蛋白进入胞内,使HIVLTR的转录激活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HIV1的复制和整合。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首先源于其聚阴离子特性,因此硫酸基团是该类多糖活性的必要条件。分子中硫酸基团的含量越高,其抗HIV的作用越强。但硫酸根过多会产生抗凝血等不良反应[27]。硫酸基团分布的空间构象对抗病毒活性也有影响,如Tat蛋白与肝素的结合要求至少有2O、6O和N位置的硫酸化[28]。糖链柔性的降低能升高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分子大小是多糖抗病毒活性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硫酸葡聚糖抗HIV的活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在1×104~5×105的范围内能保持最大活性。除了抗HIV外,多糖对其他类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如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1,HSV2)、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囊状胃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virus,VSV)等[29]。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硫酸酯化后则具有显著的抗艾滋病作用,在浓度为100mg/L时能完全抑制RT活性,10~100mg/L时能抑制合体细胞的形成,10mg/L时能强烈抑制HIV抗原的合成,并能保护被HIV感染的MT4细胞。但硫酸酯化后的多糖却失去了原有的抗肿瘤活性。由此推测硫酸酯化多糖和非硫酸化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是不同的。通过13CNMR、苯胺蓝荧光法及粘度法测定证明,硫酸基团的引入造成多糖理化性质及其空间立体构象的变化,而这正是多糖活性的决定因素。
4、其它活性
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其在临床上具有抗感染和抗炎活性。免疫调节剂的使用相对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先天抗感染能力的增强可能会有效地解决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吴倩等应用重组sIL1RⅠ为靶点建立抑制剂筛选模型,从链霉菌的代谢产物中得到IL1的拮抗剂139A,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30]。对139A生物合成中引导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工作也已经完成[31]。对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较为普遍,近年来,从微生物中也发现了一些有明显降血糖作用的多糖。从Cordyccpssinensis中提取得到的多糖CSF10能增强葡萄糖激酶活性,加速葡萄糖的代谢;并可以降低GLUT2蛋白水平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32]。另外,发现某些微生物来源多糖(如银耳多糖)和一些多糖的硫酸化衍生物,具有肝素样抗凝血作用,其抗凝活性与多糖分子量和硫酸化程度相关;木耳多糖、银耳多糖等对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它们降低血栓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小板数目及其粘附力的能力有关;香菇多糖可促进胆固醇代谢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灵芝多糖能抑制人嗜中性粒细胞自发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这与抗衰老活性相关;灵芝中的一种小分子多糖能增加蛋白和核酸的合成;而某些微生物多糖对RNase有抑制作用,可减少RNA降解,对RNA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
给生活加点糖作文5
有人说生活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有人说生活像一杯苦咖啡,醇香却又苦涩,有人说生活像一杯清茶,之透着淡淡的气息……在这么多说法中却没有人赞美生活,生活到底缺少什么呢?今天我们走进生活,共同体验哦!
暑假,我和弟弟在家里玩,准备玩电脑,我们打开电脑,过了几秒钟,停电了,我和弟弟都不高兴,我垂头丧气的和弟弟出去玩了,不能玩电脑,也不能看电视,到了晚上9点才来电,太没意思了,这难道不是生活中的苦吗?
暑假,我爸妈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让我手忙脚乱,天天都要补习,我都快烦死了,天天都不能玩电脑,有时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能玩电脑,有时连开电视也不能,唉——
虽然人生是不平的,我们的精神上会遭到打击,但是不要抱怨。因为快乐糖块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是你肯不肯扔下沉重的包裹来品偿这人世间的糖。
博爱县秀珠小学六年级:博宇6833
上一篇:过年作文【参考4篇】
下一篇:年夜饭的作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