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竹子中班教案(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观察和讨论竹子的生长特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对植物的兴趣,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用的竹子中班教案(精选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有用的竹子中班教案 【第一篇】

活动目标:

1、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与竹子的关系。

2、能大胆说出自己对笋的观察结果,并乐于将想法与同伴分享。

3、学剥笋壳,并在尝试玩笋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活动准备:

快递包裹1个;熊猫头饰;熊猫吃竹子、竹林图片若干;音乐《熊猫》;每组小框一个,剪刀、胶带、白纸若干;竹笋每人一根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大熊猫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律动

小朋友们,我是可爱的大熊猫,让我们一起来围着圆圈跳舞吧!

2、设置情境,引入主题

①出示包裹,激发兴趣

今天大熊猫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裹上写着:“送给你最爱吃的东西。”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我们熊猫最爱吃什么吗?(竹子)

展示图片

②摸竹笋,讨论外型

可是这个包裹这么小,怎么放得下一根那么长的竹子呢?难道里面不是竹子?请一个能干的'小朋友来摸摸看,然后告诉我里面是什么。

提问:包裹里的东西摸起来什么感觉?

揭晓答案:竹笋

提问:竹笋是什么颜色的?形状看起来像什么?

④了解竹笋与竹子的关系

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根笋呢?难道笋跟竹子有什么关系吗?

(笋宝宝长大变成竹妈妈,竹妈妈小时候是笋宝宝。)

3、剥笋壳,玩笋壳

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小朋友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探秘吧!

提问:笋壳是怎么长的?要怎么剥才不会弄破?剥开以后的笋宝宝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笋可以拿来干什么?笋壳可以怎么玩?请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看。

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和熊猫妈妈一起把剥好的笋送到厨房,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有用的竹子中班教案 【第二篇】

活动目标

1.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设计出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尝试将排列规律用符号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活动,激发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熊猫、竹子图片若干,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1.师:动物园里的熊猫馆真热闹。小朋友给熊猫送来了熊猫最爱吃的`竹子,你想给熊猫吃几根竹子?来给它们排好队吧!

2.交流排序结果:你是怎样给熊猫和竹子排队的?

小结:排序的方法和规律有很多。

二、探索在同一条件下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讨论:如果是2只熊猫2根竹子4个一组,你可以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2.请幼儿自己设计,并把设计记录在记录单上。(尝试用符号如0和/表示熊猫和竹子进行记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用和同伴不一样的方法。

4.介绍自己设计的排序方法,老师将幼儿的方法记录在大记录卡上。

5.讨论并尝试:以“00//”为例,按照这个模式,如果再来一组,应该怎样接着来排队?

小结:原来同一组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分组操作。

1.吃的饱饱的熊猫可精神了,准备为大家带来有趣的表演,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也给吸引了,请大家为接下来的表演活动帮忙。

操作一:印门票。按规律使用印章,用印的方法装饰门票。

操作二:设计队形。4只熊猫为一组,设计多种熊猫表演队形(如熊猫头朝上或朝下),并用箭头↓↓↑↑记录。

操作三:动物排队。动物们准备进场看表演,请根据动物的高矮、种类或其他条件设计多种排队规律。并记录。

集中分享。请与同伴说一说你的操作和记录,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分享。

活动拓展

在数学区域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物体特征探索不同的排列规律,并记录。

幼儿园竹子教案 【第三篇】

绘画意图:

竹子,小朋友都见过。它是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植物。竹子挺拔不屈,有虚心向上的精神。

适用年龄:

2岁以上幼儿。

绘画步骤:

1、先把竹子的外形特点画出来。

2、注意是一节一节的有续延伸。

3、添画枝叶。

4、竹节中间色比两边要黄一些。边缘色要深一些。这样竹子看起来就会有立体感了。

5、添画枝叶用草绿和柠檬黄涂色。

6、背景涂草绿。

温馨提示:

绘画使儿童能动地领悟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

有用的竹子中班教案 【第四篇】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 . 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幼儿园竹子教案 【第五篇】

活动背景

一次,工人叔叔砍竹子时,幼儿发现竹子里原来是空的。空的竹子有什么用呢?我们中班时曾研究过管道,一个幼儿立刻喊了起来:“竹子可以运水的!以前大西北没有水,人家就是用竹子来运水的。”“竹子这么短,怎么运水啊?”幼儿就这个问题讨论开了,最后大家决定做实验来试一试。

我们觉得幼儿的实验很有意义,教师既可借机渗透环保意识,又能让幼儿在做中学,于是决定做幼儿研究的坚强后盾,给他们大力支持与鼓励。

关键点

1、竹子空心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2、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3、哪些材料是防水的。

活动目的

1、通过大胆设想、实践操作发现竹管的最佳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竹子的特性,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水桶3个,杯子3个,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塑料瓶、一次性杯子、周转箱、脸盆、饮料瓶、医药箱、标志牌、抹布等,

3、幼儿反穿衣;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提出设想

教师提出“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幼儿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一段时间后,实验无太大进展。)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竹子呢?(马上有幼儿想到用一个个板凳并排放做地基,再将竹子放在板凳上。竹子之间如何连接成了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轮实验后,幼儿发现脸盆里还是没有水。幼儿开始议论、检查、寻找原因…)

这里一定要连接好!用双面胶试试。

师:“你们知道水怎样就会流动?”(教师启发幼儿意识到成功运水的关键所在。)

幼:“老师,水是不是应该从高处往低处流呢?”

师:“你们试试看吧!”(于是,幼儿又搬未了积木、板凳,加高竹子的一端。运水终于成功了。)

师:“不过,运过去的水似乎太少了。”(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响运水的其他因素。)

幼:“我们已经往竹子里倒了很多水了!”

师:“那么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运水实验后,幼儿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1.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2.大家讨论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们是这样连接的'。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为什么竹子能运水?竹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反思

我们准备了很多形状、粗细、长短不同的竹子,这些低结构性的材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加了实验成功的不稳定性。

其实,竹子成功运水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二是保证中途不漏水,即竹子之间的连接处要紧密。在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两点进行引导,但又不把具体方法直接告诉幼儿,重在启发幼儿不断思考,重在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实验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即便幼儿运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会怀疑此次活动的意义,因为按照“做中学”所倡导的理念,让幼儿产生一个疑问比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

15 3537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