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大班《风筝》教案【第一篇】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风筝》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使学生在诵读中悟情,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教具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3、小熊、松鼠、风筝、纸船的贴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揭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请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读课题后点评,“你的声音真洪亮,而且还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指板书):那纸船和风筝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吗?

二、初读课文,认字品句。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师总结:小朋友们读的可真认真,你们看(屏幕出示4个重点句子),这几句话包含了很多生字,能不能读好呢?自己先试试看。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3)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4)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1、谁愿读给大家听?(点名读句子)你愿读哪一句?

生读句子 注意“扎”

2、师:生字在句子里都认识,你们瞧,生字宝宝又跑到了我的风筝上去了。(“坏、受、扎、幸、福”5个生字)要想把这些风筝成功地放飞到蓝天上,必须想出记住生字的好办法才行。

四人一小组快点想想记字方法吧。四人小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3、学生汇报识字好办法(真是个好办法,你的大风筝飞起来了,看,它还送给你两个大气球呢,会读这两个词吗?领着大家读 。 还有谁愿意放飞风筝?)(“扎”:这个字怎么读?出拼音,读词)

师参与:大家的办法可真多,我也来放一只风筝,好吗?

我来放这只“福”字风筝吧,幸福的福,左边是“示字旁”,右边是一口田,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吃喝不愁,就表示有“福”了,你们还在哪见过这个字?

(春节时,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福,而且还是倒着贴的,就表示“福到了”。)

4、师:你们看,又有三只大风筝飞来了,它们对我说:这三个字可有个共同的特点,开动脑筋,看谁先发现它们的特点。

(出示三个形声字:吵、莓、抓。)

5、师:风筝都被我们成功的放飞到蓝天上去了,它们天空中随风飘荡,多快乐呀,让我们给大风筝点点名吧。(学生读字)

你们瞧,这两只大风筝手牵手,多友好,让我们声音洪亮地读一读吧。

(读:幸福。)

6、哪个小组愿意开火车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扎”字

三、指导书写

1、读一读生字,那自己认为容易写的先写一写。

2、指导难写的字。

3、老师示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感悟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看到小朋友们学得这么带劲,有两个小伙伴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来,瞧,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小熊和松鼠的图片)生打招呼

你们可真是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他们两个住在哪呢?同学们快点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吧。

学生读书,汇报,师板画贴图

(二)学习第二——六自然段

1、(师指贴图)你们瞧,小熊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还手舞足蹈的,它在做什么呢?

读读2、3自然段,体会体会小熊的心情吧。

2、学生读书、汇报

师板书“乐坏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

(边出示纸船边说):满载着松鼠礼物和祝福的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可能会怎么想呀?

3、师:说的多好啊,得到好朋友真幸福,收到礼物真快乐,让我们也体会着小熊乐坏了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课件同时出现第三段文字)生自由读

4、谁来做快乐的小熊?

学生指读(2人)(生评)

师:(鼓励)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似乎看到了小熊乐坏了的样子,这只快乐的小熊给你了。发奖品

5、4、5段以读代讲

6、师:小熊收到礼物“乐坏了”,小松鼠呢?他也收到了小熊的礼物(贴风筝),他也---(乐坏了)

谁是幸福的小松鼠?(指名读)

7、真是个幸福的小松鼠,(发奖品)。

还有谁想读?想读的孩子起来。

师:小松鼠的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小熊的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自己读一读,看有什么新发现?

1)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2)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学生读,汇报。

8、你的眼睛可真亮。同样读音是piao,字形却不同,老师把这两个词放到了图中,(出图:“漂”在水中,“飘”在空中)想一想,它们的位置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

学生谈理解。

9、说得真好,收到祝福是幸福的,送人祝福也是幸福和快乐的。看这纸船和风筝带着主人的礼物和祝福,快活地漂呀漂、飘呀飘,飘到了好朋友那儿,多美呀!让我们也把这幸福和快乐送给你身边的小伙伴,把这一部分读给他听吧。(滚动2-5段文字字幕)

同桌合作读

10、 大家读得多开心呀,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读给大家听?

男生读2、3段,女生读4、5段

过渡:就这样,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你们听,它们还唱起了歌儿呢。真替他们高兴!

(三)学习七——十一自然段

1、师: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不见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看7——11自然段。

老师感情朗读7——11自然段

2、多么动人的故事呀。请你也来读一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等会,请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读,体会。

3、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出大家都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谁先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想

板书:很难过。

4、重点讲解第七自然段。

(导入)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你读到第七自然段,觉得心里特别难受。)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1)、来看这一段,红色的部分谁来读一读?

生读:飘荡的风筝 漂流的纸船

(2)、师: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纸船在水里顺水漂流,多美呀,谁能读得更美些?

(3)、你读得可真美呀,可是,这么美的风筝,这么美的纸船却再也看不到了。(取下贴图),小熊和松鼠多么难过呀。我们读读吧。

齐读

5、8——10自然段,以读代讲。

刚才有的同学说,读了文章以后,心里很受感动,那能不能把使你受到感到的那一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其他同学呢?和他一样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吧。(课件8-10段文字字幕滚动)

6、重点讲11自然段

此时的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他们多么盼望着再重新拥有对方这个好朋友啊。(傍晚,松鼠盼望以久的那只美丽的风筝终于朝他飞来)松鼠高兴地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小朋友们,他每放一只风筝呀,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想象着说

7、小纸船又启航了,风筝也飞起来了,(贴图)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学生齐读11段。

(四)总结全文

纸船和风筝再次架起了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桥梁,多么令人高兴。下面我们再来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读一读,再次体会这深深的友谊吧。

谁想读1——6自然段?想读的孩子起立。坐着的孩子读7-11段(配乐读)。

四、拓展实践

1、后来,松鼠和小熊又见面了,它们俩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师总结:友谊是宝贵的,敢于第一个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更令人敬佩。小朋友们,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年多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好朋友,拥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老师也有很多好朋友。你们看,这是他们送给我的小礼物,我愿意把他们的祝福与同学们一齐分享。

读:生活中,你帮帮我,我帮帮你,我们将是永远的好朋友。

书签上写的是:友谊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她的花香遍及天涯海角。3、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来做一做,写一写?(课件出示)

作业:请同学们亲手为你的好朋友制作一件小礼物,同时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上面,送给你的好朋友,好不好?

板书设计:

纸船和风筝

风筝

松鼠 ←————→ 小熊 和睦相处

《风筝》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大班《风筝》教案【第四篇】

活动目标

一、欣赏各类风筝的造型与色彩特点,感受风筝的对称美和色彩美。

二、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在老师和同伴帮助下动手制作风筝。

三、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四、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五、感受风筝的美感。

重点难点

一、 欣赏时能从造型、色彩、质地几方面进行

二、制作时主动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

一、风筝制作风筝的材料,纸线圈、竹签、胶带、油画棒、水彩等。

二、可以请家长在双休日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并且给幼儿看看风筝视频讲讲有关风筝的事。

三、风筝的课件和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谈话,交流放飞风筝的感受(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双休日家长领幼儿放风筝)

1、双休日家长领我们放飞了风筝,能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2、相互说一说,你放的是什么风筝?你在家中电脑视频还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二、欣赏风筝,老师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进行交流(小组内进行)老师巡视参与在有困难的小组。

1、这些风筝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样子的风筝?

2、风筝上有些什么图案 ?这些图案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3、它们为什么要作出对称的?为什么要有尾巴?

4、这些风筝上有什么色彩?为什么要用鲜艳的颜色?

5、这些风筝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材料来制作?

6、你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放风筝?为什么要放飞风筝?

7、你喜欢风筝吗?你想扎只风筝吗?风筝可以怎样制作?

三、观看课件,了解风筝的扎制过程。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兴趣,你看到人们是怎样扎制风筝的?你想制作一只什么样的风筝?

四、操作环节,鼓励幼儿两或三人一组合作来扎制风筝

根据幼儿的操作水平,提供各种材料,有已经剪好外形的彩色纸,有已经做好的支架,也有没有做的,像竹签、水彩、线圈等等这些材料,也就是说,在提供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有半成品的、原材料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的选择材料,教师随机帮助和指导幼儿。

五、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户外放飞。

六、延伸活动

1、未做完的材料,可以放在活动区,幼儿可以继续制作。

2、成品风筝可以选择精致的放在活动区供幼儿欣赏

《风筝》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

2.区别“漂”和“飘”。

3.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4.通过情景创设,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热情与真诚,初步感受拥有友谊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学会区分“飘”和“漂”。

2。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课前谈话: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啥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讲故事,发现重复的特点)2课本封面导入,齐读课题。

师: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和他们有关的故事。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

1出示第一段,指名读。了解故事开头。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师画,学生摆插图)

3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4给打乱的三幅图排排队(梳理文脉)

5教学“扎”“抓”,故事里松鼠做了什么?(折纸船)小熊做了什么?(扎风筝)

“扎”字教学:⑴.读准平舌音。⑵.借助图片,理解“扎风筝”词义。⑶.联系笔画记“扎”字义。

“抓”字教学:

⑴读准翘舌音。⑵通过演一演理解字义

6。书写“扎”“抓”

7区别“漂和飘”,把它们送回图里。

(1)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2)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这两个字,偏旁有啥不同?

⑴.观察字形相同点与不同点。

⑵.通过摆一摆演示,理解字义。(师:纸船有水才能漂,风筝有风才能飘)

(3)儿歌巩固:(课中操)

纸船纸船漂呀漂,顺着水流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

风筝风筝飘呀飘,迎着风儿飘呀飘,飘到松鼠屋顶上。

8教学“莓”(老师要奖励大家一颗大大的草莓)

三、品读

小小的纸船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1自由读第三段反馈

2教师示范把纸船里的秘密圈出来——学生自己圈

3让孩子发现“接龙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4说故事:把词语都请出来了,谁能看词语把故事说出来。

4指导朗读

a我们看看小熊的表情。“乐坏了”,你们能换个词吗?(指名说,比如高兴极了等)

5教学“坏”

6自由读第五段,圈出风筝里的秘密

7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8指导朗读

四、儿歌总结

松鼠折纸船,

小熊扎风筝,

放松果,挂草莓,

拿起来,抓住它

祝福你,祝福我,

一个一个乐坏啦!

五、作业布置

(略)

评课:

今天我听了林肖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这课是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林老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林老师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堂课亮点很多,我就主要说以下几点:

第一亮点是:

1、充分发挥插图的功能低段教学内容都配有较为精美的插图,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在我平时教学中,都极易忽视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而在这一堂的教学中,老师先是借助课文封面的图画引导出课题,其次,教师在指导对话朗读时,再次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小熊的表情,学做小熊的动作,体会小熊“乐坏了”的心情。教师有效地通过插画,将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山顶”和“山脚”,还运用板书贴图很直观。贴出小熊和松鼠所在的位置,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读中品情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林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利用儿歌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林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利用儿歌巩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这就是汉字独有的魅力,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使同学们的心充满了对语言文字美妙的体验和感悟。

3、在学习第3和5自然段时,让学生圈出来纸船和风筝里的秘密,让学生发现接龙式的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特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又把词语请出来有让学生串讲故事。这些教学都体现了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识记规率。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