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集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附: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和路线图
下一篇:《夜书所见》教案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