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汇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最大的麦穗【第一篇】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吗?为了找到这,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追求)

眼前的一穗

《最大的麦穗》【第二篇】

苏格拉底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以雄辩和问答法闻名于世。心理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讽刺”和“助产术”,是西方古代很有名的教育思想。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就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也许今天我们读它不觉得如何高明,但是如果我们想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你就一定会感觉到他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实际上,学习本文,就是与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智慧、感受他的哲理。

苏格拉底前后说了三句话,其实是循循善诱,让弟子感悟人生的哲理。学生在细细品读了这三句话后,明白了文章蕴含的哲理:人生有很多机会,不应该错失良机。

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这段话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这时学生一定有新的理解:麦田到头了,可以回头,人生却不可以回头。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机遇,就如麦地里的麦穗一样多。每个人都在寻找。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听课体会:

一、有多元化的目标

本课有这样的目标: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目标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不做生硬划一的答案限定。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这是1篇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是高年级学生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如苏格拉底最后教育弟子们的话,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全文的难点,含义深刻,学生不容易深刻理解,尤其是对“所以,最大的那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框住学生的思维。

又比如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是:1抓着的才是最大的,2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3想得到更好的也不要放弃一般的,3有,比没有更好,4拥有的不要轻易放弃,5苏格拉底是一会好教师,6这些弟子们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等等

二、有层次地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理解苏格拉底的那段话是全文的教学难点,如何有效突破呢?教者由果溯因,分层设计了问题,将突破点放在前文摘麦穗那部分内容上,降低了难度,使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好的把手。

第一层:整体把握,了解因果

⒈苏格拉底将弟子们带到麦田边,向他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⒉弟子最终有没有完成老师的任务?

第二层:落实细节,品位词句

⒈弟子们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吗?⒉既然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弟子们却两手空空,是他摘得不认真吗?

第三层:由表及里,追根究底

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找得很认真,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根本,学生回答时有的从弟子们当时的心理考虑,有的抓住苏格拉底话里点到的原因谈体会……全文的重点难点因为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回答起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第四层:明理导行,拓展延伸:⒈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会怎么做?⒉这堂课苏格拉底仅仅是要教弟子们如何摘麦穗吗?

最终让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最大的”指的是人的追求目标,指的是人的远大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拿在手中”则指抓住眼前的机遇和任务。志当存高远。理想与追求的目标应该远大,但必须着眼现在,抓住机遇,把握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让学生明白: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是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像: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等等。

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有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又有效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三、以读感知、感悟文本

专家指出: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所以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1、尝试读,感知文本(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2、思考读,感悟文本(师: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请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3、展示读,内化文本(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4、探究读,赏析文本(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与大师苏格拉底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边交流边讨论,师参与其中。)

5、无声读,超越文本(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整个教学过细成,不要有过多细密的、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认真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四、批注也是值得借鉴的好读书方法

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好方法。批注就是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是阅读时使用最广、方法最简、效果最明显的好办法。它的作用主要有:记下心得感想的,为复读时加深理解、记忆;提出问题的,以利研究、发挥、创新;与有关知识比较的,利于联想。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复习、巩固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批注的类型主要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观点。通常有:1、感想式批注 2、 质疑式批注 。3、联想式批注 4、评价式批注 5、补充式批注 等等“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看到,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 甚至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并由此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虽然有时完不成教学目标,但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第三篇】

倪宗红(特级)《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

让哲理课充满“语文味”

课题:《最大的麦穗》

执教:倪宗红(特级)

(说明:培训还安排有一项“跟一位特级进课堂”的内容(三天)。分成几个七八人的小组,安排到某位特级所在的学校(或单位)。我们分到的导师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倪宗红。她原是学军小学的,师承唐淑华,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今年暑假刚到新岗位。按规定要听导师两节课,这一节是根据05年11月的录像整理的。觉得此设计对“说理性小品文”的教学有很大启示,尤其在“落实人文性,强化工具性,体现语文味”上更是一个超越,所以发于此,望能给予您启示。红色为听课时的即时感想。)

一、课前活动。

图片显示麦田

1、一块麦田里有多少麦穗?猜,数字——你能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吗?(成语)

2、一起走进麦地,仔细看一看麦穗(图片显示麦穗)。这一束一束的麦穗,看到最大的时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诉大家。图片:看一束束麦穗,认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来。

3、你怎么没站过?站过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及依据。

一次也没站的,谈一谈想法。

(即时感想:第一,学生手头没有文本,课前谈话环节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之意在于让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机遇”问题。其次,用“麦穗”作为活动的题材,有更贴近文本,降低难度,直观地理解麦田和麦穗渗透这一知识点等几个好处。)

二、引题质疑

1、介绍:带学生选择最大的麦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带学生做的。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故事,你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交流:为什么带学生找。记住“苏格拉底”。

结果?

怎么找?大?(板书学生的问题)

2、自由读文,自己带着疑问读课文。大声读,反复读,读到老师喊停的时候。发教材。

读完的站起来。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继续站着。

3、梳理问题:通过读,明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给学生的问题标上序号。产生争议。根据课文内容先解决怎么找,再解决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未接触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导质疑,再发下文本,这种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阅读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梳理问题的同时也梳理了文本的顺序,按文本的顺序解决问题,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三、研读理解

1、苏格拉底要弟子们找的句子,读。

2、弟子们怎么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确定向。齐读。

3、提问:弟子们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说是为什么?(找最大的麦穗)

4、找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错了吗?结果怎样?请同学读课文。

5、你认为哪几句写出了事情的结果?读。告诉我们找的结果了吗?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推断有理)特别是哪个词告诉我们弟子们没找到(嘲笑),麦穗会嘲笑人?其实说什么?与其说麦穗嘲笑不如说自己嘲笑自己,这叫自嘲。

6、练读,读出自嘲意味来。比他读得自嘲意味更浓的。(为他喝彩)

上课时,老师也让大家选麦穗。当老师说放完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后悔。你能把这种后悔加到句子中读出来吗?(我听出你的后悔来了)

生2:惊讶。放完了的时候,就如同苏格拉底洪钟般的声音。把这种“惊讶”的体验读出来。

生3:遗憾。

7、洪钟般的声音。意思。为什么?读出当头棒喝和感觉来。(齐读)

(利用课前的情境,指导个性化朗读。并请注意老师提的要求是“读出体验来,而非“感情”,这一要求很有内涵。因为这是哲理性文章,语句难以读出“感情”来,老师就不提这一要求,从虽可见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体会哲理

1、苏格拉底真的带他们找麦穗吗?是应该想干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2、他的话意蕴深刻,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时机。你的话中有一个“时机”

3、组织交流:课文中没有“时机”。你从哪儿读出苏是在跟学生谈“时机”

交流,小结板书:借麦穗跟学生谈时机问题。

4、苏格拉底的话不但看哲学思想,还要看语言魅力。“两个未必”你读懂了吗?

交流:第一个: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第二个:机会碰到也不能准确判断。

5、老师明知如此,却要求“只许进不许退”,这个老师太苛刻了。是吗?

生:不是,想告诉弟子,行进麦地就如行进人生。(为他喝彩)板书。

6、领悟这个意思吗?把领悟到的东西读出来。是在让弟子们找麦穗吗?(是告诉哲理)

7、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点滴感悟

关注抓住机会,机不可失。(巧妙利用评价,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本课主题——“机会”上)

9、你有捡到最大的麦穗吗?你认为捡到的请起立?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捡麦穗吗?你认为手中握着最大的麦穗请起立。出示,引导读课文结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现)。(目的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机会。)

小结:机会垂青于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次读意味深长启示的机会。如果没有,思考生活中还有还有哪些可以争取的机会。评价: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你能不能去创造机会。

四、结课,介绍苏格拉底。

(1、一节课,将“机会的选择”这一主题深刻地进行了揭示。让学生体验到对机会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还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课堂节奏快,密度高,目标达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强,如何体现工具性,让学生在文本中有所收获,如何更有“语文味”,成为一堂不失语文味的哲理课,而不上成“思品课”?本课的设计具有示范性,听后觉得体现于以下几处。其一,用语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说,体现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其二,让学生梳理问题,体现对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其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时始终要求用文中的语言读给大家听,就是学文本的语言。其四,词句的解读落实上也有两处精心预设体现。“嘲笑”一点。自嘲与多元体验结合。读出体验与感受来,不要求读出感情,借文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不需要声情并茂。两个“未必”一点也是如此。其五,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写自己独特的体验,渗透于“写”这一“语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师在点评时注意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

《最大的麦穗》【第四篇】

师:同学们,在离现在约2400多年时,古希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出示课题《最大的麦穗》

这里是自主展示的课堂,展示荣耀交流自豪,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展示小组。(展示小组上台自我介绍)

生1:大家好,很荣幸被选为今天的幸运小组,我是首席发言人---

生2:补充发言人----

生3:补充发言人----

生4:补充发言人---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为大家展示《最大的麦穗》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情况

师:高楼万丈平地起,学富五车先字词,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生齐: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和老师一块为大家出了一套检测题,检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答题哟

师:同学们倾听口令。一、(全体同学坐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自查握笔姿势。)二、同桌互查握笔姿势。三、开始答题。提醒学生既要速度,又要质量,书写工整,少出现笔下误。

(展示小组的学生巡视,发现同学们坐姿不正确或握笔不正确帮其纠正)

(发现大部分同学做完后)师:请同学们迅速把小测试卷交到小组长,课下看出,全正确的小队有50分大奖。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我们朗读的标准,我收获,我快乐,我朗读你评价,进入第二板块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展示小组开火车读课文。阅读小组认真倾听。记录展示小组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做好标记。为评价做准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朗读?

生5:这个小组从整体来说,站姿正确,精神饱满,可见这个小组同学的团队意识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4号同学的声音如果再洪亮些我认为会更好。4号加油。

生4号:谢谢,我会努力的。

生6:我想挑战二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评:两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我认为挑战者读得更有感情。

师:敢于挑战是自信心的表现,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展示小组的同学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做到更好,加油!同时奖励挑战小队20分。

师:《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什么事呢?咬文嚼字强语感,文墨点点见生活,让我们进入第三板块入情入境品味人生

生1号: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是1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选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的道理。

生2

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生3:请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从“沉甸甸”一词,我仿佛看到了满地的大麦穗,因为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秸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

生4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我们小组认为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话一定是非常严肃的,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倾听是一种习惯美德,记下你的所得。

生1 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2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当时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生3“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用心地挑挑拣拣”,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 低着头只看到眼前的麦穗, 但眼光不够开阔。

生4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弟子们当时可能会这样想。

师:(师发现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同学们停一下,我发现崔中文同学在听的时候用一个简短的词记下自己的所思,用横线画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旁边写了“犹豫”,“挑挑拣拣”一词画出旁边写了aabb式,“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旁边加了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请继续

生1“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应该首先抓住"现在"。

生2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已经到头了。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一定后悔莫及。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3 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生4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本质的区别

请同学们看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得出: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生1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我体会到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生2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棵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3 :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在所难挽。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4 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展示组的同学请停一下,刚才我发现阅读组的同学,有的在书上注意圈出关键词,有的在旁边加了批注,这是很好的记录方法。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记录的适时指导)

生1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3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生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格拉的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领悟,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生1 我认为最大的麦穗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生2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第三关展示完毕

师:在学习中收获,在交流中成长不同的文章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收获,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四板块得知得智拓展人生

生1、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字典我认识了“垄”字,通过查阅词典我知道”如梦初醒的意思“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积累了比喻句”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拟人句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生2赵思航同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上网,这种学习的方法值得我学习。在朗读课文时,她耐心的教我,我很感动,非常感谢

生3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

生4:我搜集了有关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最大的麦穗教案【第五篇】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16 1218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