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十五从军征》教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从军征【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从军征【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生1:我们学过1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
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
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
生4:还学过《草帽计》
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
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7 战争 十五从军征
谁?(汉)《乐府诗集》
打什么仗?
为什么打?
结果?忧------悲------泣
《十五从军征》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指导学生细细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全诗没用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的语句,也不见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但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之后,在诗歌侧面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兵命运的“凄凉、悲惨。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小精灵儿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多种形式读诗:自读自品,情入内心;大声诵读,震撼人心;配乐读,入情入境,感人至深。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强调,升华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一生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下一篇:《静夜思》教案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