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 = ÷=

+= = ÷=

8÷= += 4×=

+= ×6= ×4÷=

2÷4= 20×= =

×8×=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6÷=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

=+

=

×6+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 +÷=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5= ÷[(+)×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5

=÷×5

÷[(+)×5]

=÷[×5]

计算中出现÷和÷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5

=÷×5

≈×5

=

÷[(+)×5]

=÷[×5]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乘以5,得到的积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 );

(2)+×2=6( );

(3)+=40( );

(4)20÷×4=32( );

(5)++=0( );

(6)×2÷×2=1( )。

: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4、能解简单的方程。

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

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方程”这块内容分三个例题,例题1:ax-b=c及其应用;例题2:ax+bx=c及其应用;例题3:ax+bx=c及其应用。这节课要思考的主要是探究学习例题1:形如ax-b=c的方程及其应用,本节课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是根据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列出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教师板书:×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展示:++=(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就表示3个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元)。

方法3:把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5。

师:同学们看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23=( ) ×23=( ) ×23=( ) ( )×( )=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16 2410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