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汇集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汇集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数学三年级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上一篇:一分能干什么?【汇集4篇】
下一篇:数学三年级教案【热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