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笔《天游峰的扫路人》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听课随笔《天游峰的扫路人》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资料【第一篇】
陈章武,福建莆田人,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南靖县报道组干事,《福建文学》编辑、副主编,《台港文学选刊》副主编,仙游县副县长,福建省文联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海峡女神》、《处女湖》、《仲夏夜之梦》、《生命泉》、《章武散文自选集》等。1983年第一次到武夷山创作的《武夷山人物画》系列作品,有2篇文章入选全国语文教科书。其中《武夷撑排人》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同步阅读教材,《天游峰的扫路人》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这两篇文章不仅赞美了武夷风光,还刻画了武夷山人民通过实际行动热爱武夷、保护武夷、宣传武夷的良好形象。
附:《八十年代散文选武夷山人物画》——《武夷撑排人》、《天游峰的扫路人》、《导游女》
武夷撑排人
简直难以设想,假如武夷山没有九曲溪,假如九曲溪上没有这种轻盈小巧、用六根毛竹编成的竹排……
竹排,一枚小小的针;九曲溪,一根长长的线。正是它们,把绿宝石般、红玛瑙般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织成了一轴锦绣般的长卷。
如今,我站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渡口。感谢不知名的建筑师,用武夷山特有的丹岩在这里堆砌了一座刻有“逍遥游”字样的假山。假山下,平置着一条和实物同样大小的竹排模型。这模型,是用洁白的花岗岩精工雕琢而成的,天生丽质,自有一种朴素的、纯净的美。可惜我来不及细加品赏,石阶下已传来了热辣辣的、粗犷的招呼声:
“上排喽——”
他,二十出头,立在竹排的尾部,手中横着一根竹篙。一抹曙光从背后用橘红的线条画出了他修长的轮廓,活脱脱是大王峰上一棵青青的竹子。
我们小心翼翼上了排,在横置的小木板上坐下。他把竹篙斜斜地往水里一点,身子微微一蹲,竹排便像一条鳗鱼,无声地往绿莹莹的水面滑去。一片开阔的溪水,清亮亮地把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捧献在我们眼前。
排头坐着县文化馆一位擅长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女同志。她扬起头,朝撑排人发问:
“你是新来的吧,贵姓?”
厚厚的嘴唇一咧:“叫我小俞好了。”
“那位老俞——”
“是我爸爸。”
“他今天没来?”
撑排人的手轻轻一抖,竹篙的顶尖在排侧的一块石头上划出了一声刺耳的尖叫,随之,一丝阴影在他的脸上迅速地掠过。
他用我们听不懂的闽北方言轻轻地、匆匆地向文化馆的女同志说了几句。女同志急忙低下头,背过脸去,沉默了。
水面不再那么平静了。开始有了汩汩的水声。微波细浪拍击着竹排的排沿,仿佛在轻轻地倾诉着什么。
就在这低微的水声中,响起了撑排人深沉浑厚的声音。他,按照撑排工的老规矩,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武夷山的来历,讲起了“武夷兄弟”的故事。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实而又动人的力量:
“ 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这个地方,有山没有溪,有石头没有树。下一场雨就发一次山洪,田淹了,房舍毁了,侥幸逃脱的人们只能躲在崖顶的山洞里挨饿。幸好,出了一位彭祖老人,他领着众人劈开大山,凿穿石壁,硬是要开出一条长长的九曲溪,把洪水排出去。可惜彭祖太老了,他归天去了。他只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彭武,一个名叫彭夷。”
峰回溪转,水声越来越响。微波细浪变成了奔突而下的激流和令人目眩的漩涡。撑排人不再言语。他睁大双眼,抿紧厚厚的嘴唇。微微翘起的排首,眼看就要撞上一块突兀在溪中的礁石,但竹篙轻轻一点,竹排又从石侧轻轻地闪了过去……
趁撑排人专心致志和险滩较量之时,文化馆的女同志红着眼睛,悄悄地在我耳边说:
“他父亲老俞是这里的老撑排工。我那些民间故事,有一大半是老人口述的。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
“当心坐稳喽!”撑排人一声吆喝,耳边岩影一闪,几簇凉飕飕的水花飞上了我的脸颊。我发现,那女同志的睫毛全都湿了。
“游客越来越多,需要增添新的竹排。前不久,老俞带人上山选伐又粗又直的毛竹,不料,下山时,拖拉机翻了……于是,小俞便接替老俞来撑排了。”
险滩已过,面前是一汪深潭。水声平息了。水面光滑得像一块玻璃。玻璃下的潭水绿得发黑。阳光从水面上反弹上来,软软的,似乎含着一股冷意。
撑排人停篙在手,继续讲起了往昔的故事:
“彭祖死后,彭武和彭夷两兄弟秉承父志,一日也不敢停歇。终于,九曲溪通了,洪水泄出去了,从此,这里才有了绿的树,香的茶,开不败的花。为了纪念两兄弟的功绩,从此,这里有了‘武夷’这个名字……”
群峰,连同倒影,全都屏声静息,悄然不语。
九曲溪啊,你这源远流长的九曲溪!
你把美丽和富足毫无保留地奉献在游客的面前,而古往今来的种种艰辛和不幸,却深深地埋进了幽幽的潭底。
幽幽的深潭,永远是静默无声的。
天游峰的扫路人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 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稜稜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导游女(节选)
过了水帘洞,鹰嘴岩,再到流香涧去!
流香涧,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可是,通往流香涧之路,只是一条曲曲弯弯的、正待整修的石板路。
她,始终走在前面,却又频频回首。一身雪白的制服,只在领口处露出一角火红的运动衫。伫立时,她分明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白杜鹃。走动时,她又灵巧得像一只小野鹿,脑后那一束乌云般的秀发,随着脚步有节象地甩动,秀美而又飘逸。
在我们这一行人中,他最年轻。也最老:她能把几千年前的山川变异、历史掌故绘声绘色地说出来,连那位北京来的老画家也听呆了,像孩子似地张大了没牙的嘴巴。
她不是植物学家,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了如指掌。那两位南京林学院的学生,一左一右紧随着她,仿佛紧随着他们的导师、教授。
她说,她“暂时”还不会写诗。’可是,从李商隐、陆游到郁达夫、郭沫若……古今诗人咏叹武夷的名句,源源不绝地从她的嘴里奔涌而出,害得那位戴眼镜的香港记者,边走边记,差点一脚踩空,跌落水圳。
“她没上过旅游学校,却又颇通游客心理学。对那位信奉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老阿婆--从新加坡返国观光的老华侨,她专讲这里的民间传说:大王与玉女,朱文公和胡丽娘……
不料,“嘶--”的一声,路旁的野玫瑰,伸出长长的带刺的枝条,把老阿婆的一条崭新的黑底紫花的裤子给勾破了,口子裂开近尺长。
顿时,马六甲海峡乌云密布,老阿婆哭丧着脸,跌坐地上,再也不肯往前走了:“罪过,罪过,我就坐这儿等你们回来吧!”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她,笑吟吟地来了,纤手儿轻轻地拨开野玫瑰的枝条,用山泉般又清又亮的嗓音甜甜地说:“老阿婆,祖国的花草可有情意呢!它见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漂洋过海来武夷,她舍不得您匆匆走开,特意伸出手儿拉着您,不让您走呢!”
老阿婆紧蹙着的眉头舒开了。
她蹲在老阿婆身边,打开自己的小提包,拿出针,拿出线,飞针走线,轻灵灵地,一下子把老阿婆裤子上的裂缝严严实实地缝好了。
老阿婆的眼角漾开了笑意。
她搀着老阿婆站了起来,眼睛一亮:“瞧,那是什么?”她指了指路边的一丛野花--修长的叶片碧森森,小喇叭式的花儿金灿灿,“这,是忘忧草。”
“忘忧草--忘忧得喜,善哉善哉!"老阿婆舒心大笑,高兴极了。
前面就是流香涧。两旁,一色陡峭的石壁,中间,一条九曲回肠的小溪涧。峭壁上下,溪涧两边, 着, 着,全是兰花,武夷山特有的馨香醉人的兰花!一缕阳光从峡谷上空轻轻地飘落,兰花的倒影使涧水显得忽明忽暗,斑斑驳驳。从小巧玲珑、圆润光洁的小石子间滤出来的洞水,琅琅当当,发出古筝般清越的声韵……
老阿婆亲切地搂着她,仿佛搂着武夷山的精灵。她请我为她俩照一张相,一张值得永远纪念的相片。
我屏声静息, 地按动了快门。
流香涧啊,您流入海外侨胞心间的何止是兰花的馨香!
课本剧《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篇】
张慧颖
2013年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了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天游峰。这座山还是那样险峻,那样威严。
我顺着记忆中的小路,来到老人的小屋。一路上,仿佛已经听见老人爽朗的笑声。小屋没变,我敲了敲门。老人打开门,看见我,立即露出了微笑,说:“又见面了。快,进来吧。”
老人为我沏了一杯茶,又香又浓,闻着,喝着,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
我说:“您还在扫路吗?”
老人说:“当然。这里的好山好水,我百看不厌啊!我的身子还和30年前一样,硬朗着呢!”
我打量着老人,原本的黑发已经不见踪影,满头银丝。皮肤还是黝黑,只是多了一道道皱纹。一双慈善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我对老人说:“您已经一百多岁啦!祝您长生不老!10年后我再来看您。”
“好啊!到时候我还是请你喝茶啊!”说着,老人又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一如30年前那样自信、豁达、开朗,久久地在我心里回荡……
冯欣怡
今天,小雨绵绵,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来到了武夷山。
想到1983年第一次来到武夷山,登上了天游峰。天游峰的石阶还是像原来一样干净,扫路的还是当年的那位老人吗?他还是原来的样子吗?30年前的约定他还记得吗?我越想越迫切起来,真希望立即看到那位可敬可亲的老人。
我放弃了登天游峰,因为我觉得那位扫路人比天游峰更吸引我。我径直来到老人住的地方,轻轻叩门,里面没有动静。老人是去扫路了吗?于是我就沿着当年走过的路一路寻去。渐渐的,我听见了一声一声的“哗——哗——”,这声音是那么熟悉,虽然时隔30年之久,但它可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更加激动,循声走去,啊!真是当年的扫路人。他还是像当年一样,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一双虽然换过但还是很旧的鞋子——他还是那么朴素。
老人和当年一样,把我引进屋里,很热情地请我喝了一杯香浓的茶。我告诉他,30年前,在我的眼里看见的他是一个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的代表,后来我渐渐地悟到了他身上的人生智慧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越来越觉得他的伟大。
老人听了,淡淡地说:“没什么。我也就是为人乐观、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这里的生活。”
我想:老人家,您可知道,您的扫帚不但清扫了天游峰的垃圾,也在清扫着世人的心灵啊!
佘佳盈
我遇到扫路人是在1983年,现在是2013年,我和他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驱车赶往天游峰,到了山脚下就竖起了耳朵,希望听见那熟悉的扫帚声。
走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听到那“哗——哗——”的声音,我突然想到,扫路人跟我讲过: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现在是中午,他应该在山顶上。于是我立即打起精神,向山顶上冲去。终于,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我瘫坐在地上调整了一下呼吸,然后站起身来,去寻找扫路人,找了好久,还是不见踪影。我又想,老人说过,他会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是不是拐到什么地方看风景去了呢?于是我又到了几个景点寻找,仍是是一无所获。
我只好跑下山,找到我们约定30年后再相见的那座小屋子。推开门,他果然在。老人好像早已料到我的到来,淡淡地一笑,说:“来了。我知道你不会食言的。”难道他今天特地在此等了我半天?
我喘了一口气说:“老人家,您现在还扫路吗?”“扫。”“累吗?”“不累不累!”老人说着,递给我一杯浓茶,我接过来,闻一闻,依旧是又香又浓!这是我期盼了30年的味道啊。
老人站起来,我发现他的腰比30年前弯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许多,但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老人拿起扫帚就走,边走边说:“谢谢你遵守承诺啊!”话音刚落,门外响起了“哗——哗——”的声音……
(余兴未尽,下课后又写了1篇)
我遇到扫路人是在1983年,现在是2013年,是如约相见的时候了,我驱车赶往天游峰。
到了峰顶,四处看,看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只看见一个小伙子在不耐烦地扫着台阶,那把扫帚破旧不堪。我上前问:“年轻人,原来在这里扫路的老人家呢?”
“不知道!”小伙子冷冷地说。
我只好失望地走了,来到山脚下,那座小屋里。推开门,桌上的茶具已经蒙上许多灰尘,可见老人已经离开这里好久了。我不甘心地在屋里来回走动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盒子。
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封信:
老朋友,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人世了。真不舍得离开这份工作,不舍得离开这块美丽的地方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是,对不起,我不能兑现承诺了……
读着,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我拿着这封信,找到那位扫路的小伙子,请他把我带到老人的墓前。
我对小伙子讲了30年前我和老人相见时的故事,讲我对他那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的景仰。
小伙子听着听着,渐渐明白了我说的道理。
高子轩
(也是课前课后各写了1篇,这里选录1篇。)
天游峰的一角,扫路人的小屋。
太阳爬起来了,光芒照在老人的坟头,那么安详。
我上前跪下,轻轻地将一朵野花放在坟前,喃喃地说:“老人家,30年了,我来看您来了。
“30年前,我写过1篇文章赞美您。我当时想的是,老人您是多么敬业,天游峰因为有了您这样的服务者,变得更加美好。
“现在,我想到了更多。我懂得了您这样生活的意义。您就是一位智者,隐者。您的生活平静如水,您的心灵也纯净如水。您是一个平凡的人,您又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会永远记住您,记住您的茶香,记住您那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
青山一角,扫路人的小屋将会消失。
天游峰上,扫路人的英灵将会永存。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篇】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刘长永
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师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远离文本,势必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文本阅读,很少见到学生能与文本真正融合。陈建先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充分发挥了文本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成为了文本的知音,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可窥一斑。
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陈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到处闪现: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1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片断一: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
片断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分析课文。
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案【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