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实录5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题西林壁》教学实录5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1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教师泛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 指名读诗,正音。
4、 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题西林壁》教学实录》,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2
10月30日教师素养大赛在我们学校进行,各位参赛教师进行了古诗教学,我听了孙玉端老师的三年级《题西林壁》,使我对古诗教学有了重新认识,以前古诗教学中总是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透彻,也不能容入到古诗的境界中,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搜集了许多古诗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加以感受,再加上诗句的理解,想象诗的情境,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是苏轼五首记游庐山诗中的最后一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孙玉端老师的教学中,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本——鉴赏诵读——联系生活。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合理,层层深入,很有有层次感。听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下面几点:
1.《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 教学古诗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思路就会狭窄,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相反,如果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但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不能含糊不评。
3.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听完孙玉端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3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1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1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1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今,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了解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必要阐明的是,在语文课程尺度里边儿明白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非常明白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并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便是要包管一个最根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领会墨客在庐山视察时,由于所在和角度的差别,以是看到的情形也纷歧样。
3.明白诗句的意思,领会墨客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觉与他人交换。
3、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聚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领会诗句所包罗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从差另外角度视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历程中,老师恭敬学生阅读的本性化举动,设计有目标、有条理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历程
1、激趣导课
老师用满盈豪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富厚多彩,美不貹收,并且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要是仔细视察,埋头思索,就有大概发明万物的秘密,了解万物的接洽,《题西林壁》便是作者仔细视察,埋头思索的产品,如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视察与思索,可以大概劳绩什么,可以大概发明什么?(我以为,老师的导语分外紧张,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良的开端便是乐成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好的方法读读古诗,读通读准确,然后抽查读的环境,请同学简朴谈谈初读感觉和自已的发明,并提出欠好认和欠好写的字。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老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分外紧张。老师不但要存眷自己的教,更要存眷学生的学。这一关键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天生的依据。这里的天生是指课堂教学的历程是在不停变革的历程中天生的。
3、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换的历程中,老师适时点拔、开导、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联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明白,在明白的底子上有情感的朗读。我以为,朗读,既是明白内容的要领,又是领会情感的要领,更是积聚语言的要领,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历程中,照旧在全班交换讨论的历程中大概是在品读情感的历程中,老师都要器重读的历程。
5.品读意会
开导发言意会心境:同学们,作者欣赏了庐山,不但是看,并且是仔细视察庐山的特点: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崎岖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差另外面貌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明了什么呢?渐渐引导同学明确:原来是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付比力庞大的事物,要是不可能客观地、岑寂地举行分析就大概被局部的征象所疑惑,不可能全面地准确了解这个事物。
6、诵读牢固
1.重复训练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政府者迷观看者清
各差别
阅读教学历程是每个学生经心念书得到本性体验和奇特感觉的历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停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历程。同时也积极提倡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动性、生长性和创造性。
恒久以来不停存眷老师怎样教,而轻忽了学生怎样学,在这节课中将存眷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老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底子上受到熏陶熏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换。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5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