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1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四、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心惊肉跳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不在焉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六、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鲁班年轻的时候,到终南山拜师学艺,经过三年苦学,终于学好了手艺,成为木工祖师的故事。课文表现了鲁班尊师敬人、为民造福、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鲁班“学手艺”的重点阅读,密切联系学生“学文化”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寓思想教育于各个环节之中。

(一)在揭题中“导”激学生以“思”

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审题,感知整体。

师问:你听说过木工的祖师是谁吗?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最后一课——关于木工祖师鲁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师,为什么学艺?(时间:年轻的时候),到哪学艺?(地点:终南山),把“学艺”一词扩充一下(事件:拜师学习木工手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内容连接概括起来,便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引言启导,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师述:我们刚才通过读题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实课文内容远比这丰富得多,生动得多。课文讲鲁班“学手艺”,而我们大家则是“学文化”,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看有没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这样,学生便会在读书中积极思考。

(二)在初读中“扶”帮学生以“悟”

学生通过单一的浏览式读书,对鲁班印象兴许是朦胧的,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采用“扶”的手段,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悟解初读自学中的疑难。

首先,教师提出初读要求或步骤:

①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书,在阅读中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③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中7个问题;

④根据课后第一题暗示,试给课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别写什么。

其次,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巧妙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拜师学艺”一词时,不是孤立地诠释,而先让学生弄懂关键性(疑难)的词素“拜师”的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拜师”的段落、“拜”的句子读读,联系语境,学生不仅知道“拜师”是古代的礼节,而且了解到鲁班尊师的行为。最后,让学生读课文,看哪些地方描写了鲁班的尊师敬人,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鲁班等师傅来,向老大娘作揖问路等内容体现了这一点。这里,对“作揖”一词理解,可采用演示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敬人之举。这样,“拜师”一词的教学,可谓起到了“触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学生既理解了语意,又感知了课文内容;既学到了知识与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在细读中“议”引学生“知”

虽然在初读中,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这仅仅是片面零碎的,还未能触击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段写什么之后,直插“学艺”重点段的阅读。

寻师—→拜师—→学兄—→别师

(1)坐等师傅(1)磨、用工具

(2)口试过关(2)拆装模型

(3)学艺成功

教学要以�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读议结合,从而理解课文,掌握中心。师问:这段里讲鲁班学好了手艺,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想,鲁班学艺为什么能成功?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

①鲁班磨工具时,“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

②使用工具时,他砍树“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

③拆装模型时,更是废寝忘食,“每一副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时时琢磨,模型不离手。这样感知后再经过思考,从而明白,鲁班之所以能学艺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学艺,刻苦磨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疑: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么勤奋刻苦呢?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了解到鲁班上终南山拜师学艺,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明白鲁班决心之大,这正是鲁班学艺的巨大动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鲁班所遇的'名师,则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师傅是怎样教的,主要弄清师傅收徒前,“三考”鲁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识;二看有没有诚心;三看学艺是为自己发财还是给人民做事)。对此,鲁班作了满意的回答。这时,教师启发体会鲁班答话的含义,从而明白鲁班学艺正确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后围绕“鲁班的故事为

(四)在总结中“点”促学生以“学”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后,教师要把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感染。总结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

①你是怎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

②有鲁班那样的刻苦精神吗?

③我们应该向鲁班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讨论,深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最后,教师在“结束语”中点化,实现知识迁移,使鲁班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影响和支配学生由“知”到“行”。结束语可这样设计:“鲁班结束三年学徒生活告别师傅时,师傅对他曾说过一句话(顿,让学生答出)。现在,同学们五年(或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老师也有一句要送给大家,老师只要同学们不辜负老师和母校对你们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学与否,都要以‘名声’为重,像鲁班那样,品学兼优。”

《鲁班学艺》教学反思

《鲁班学艺》这是1篇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鲁班年轻时上终南山拜师学艺的故事。鲁班在年轻时上终南山拜师学艺,师傅收下他后,就让他自己磨斧子、刨子、凿子,砍大树、刨光、凿眼,拆装模型,凭记忆造模型。最后,师傅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结果鲁班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终于艺成下山。

鲁班学艺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取决于鲁班自身刻苦好学;二是得益于师傅授之以渔。鲁班的手艺是在不断的拆装实践以及再三的琢磨中磨练出的,而不是由师傅手把手地教会的,学生的学习也一样。课标里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鲁班的琢磨就是感悟和思考,拆装就是阅读实践,鲁班的师傅就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学习的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渔”,鲁班有了“渔”的能力,才能发明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东西。

教过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叹:这篇文章好长!像这样篇幅的文章,我们不可能像其他课文一样,一字一句进行讲解、推敲,只能抓住几个典型的重点句,感受鲁班的人物形象。如“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楞的,六百个扁的”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感悟。这部分内容描写的老师傅在真正教鲁班木匠手艺前让鲁班做的事情,但是这部分内容与鲁班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代大师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事情都是老师傅随意让鲁班做的吗?他为什么要在教授他真正的木匠手艺之前,让他做这些事情?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到了其实这是师傅在考验鲁班。考验的过程就是学艺的过程。然后我们又从文章中找出了做这些事情的难度。从数字上,从做每一件事要求的苛刻上,都可以看出要完成这些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从这些不容易当中。我们看到了鲁班的恒心、耐心、用心、细心,以及在木工上的创新。

鲁班学艺,是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我们的教学锤炼、专业成长,又何尝不是“鲁班学艺”的历程呢?

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会写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觉。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拟定声音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回顾升旗仪式上的《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说说为什么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倾听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二、探究倾听的意义:

1、观看心理小短剧《倾听者和不倾听者》,交流分析。

情景1:学生甲一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沮丧地走着。碰到学生乙,上前诉苦求助:“我最近好烦恼,我的数学考试又不及格了,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而且-……”乙好象在听,但面无表情。

情景2:甲更加烦恼痛苦,这时候他又碰到了丙。甲上前去,诉苦求助:“我最近很烦恼,我的……”丙一听,急忙插嘴:“怎么拉?你烦恼什么?”甲说:“我的数学……”丙又插嘴说:“数学作业又没有交了吗?不会做吗?是你没有听课吧?”甲解释道:“不是,是我的……”丙继续插嘴自说自话:“是不是考试偷看作弊被老师抓到了,还是你老爸不让你玩游戏又把你的游戏碟给收了?……”甲看着丙一股脑地说了一大串话,自己就是插不上嘴,更加苦恼了,唉声叹气地走了。

情景3:丁看到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主动询问:“你有什么事吗?”甲:“我心里烦死了!”丁:“愿意说给我听听吗?”甲:“我的数学又没及格,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丁:“那可真够烦的。”甲:“而我也有我的苦衷”。“是吗?”“我每天晚上在家做作业时,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爸爸妈妈和生意上的朋友一起打麻将,吵死了,我都静不下心来……”(丁边听边点头。)

教师引导:看了短剧后的感受是什么,你更喜欢跟谁交朋友?

学生交流后教师:倾听者收获信任、友谊。

2、倾听能力小测验,感受体验。

教师请学生倾听题目:

中学的小明特别聪明,心算能力很强。有一天,老师又出了一道心算题目,来考考他:有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28个人。到了一站上了18人,下了3人;到了另外一站上了5人,下了20人;然后又上了16人,下了2人;到了另一站又上了4人,下了18人;

这时老师停下来,不说话,望着学生。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这里,一定有学员大声地说出答案——28人。老师宣布:不错,现在车上还有28人,但是我的问题是“这辆车停了多少站?”有人答出了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聪明、智慧。

3、引导学生说说倾听别人或被人倾听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幸福人生。

三、学习倾听的方法

1、结合“听”的繁体字,感悟听要用“心”。

2、活动体验倾听要点:诚心、耐心、专心、应心

3、引导学生对照倾听要点,说说自己在倾听时最需改进之处。

四、尝试课堂上的倾听

1、引导学生谈谈:课堂上有哪些锻炼倾听的机会。(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回答、倾听组员交流)

2、同桌交流本节课的体会、想法。(检验倾听能力)

3、集体交流体会,展示倾听本领。

五、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16 3211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