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篇】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具逐步探究
1.拉一拉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长方形的学具。轻轻地动手拉一拉,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向一边倾斜了,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说出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并板书:平形四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利用你们的学具,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小组观察、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引导他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探究。
(2)分组汇报,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不同的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是钝角,一组对角是锐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2.猜一猜:[课件出示如果这些图形都是可活动的,估计哪些能拉成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拉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让学生安安静静的思考后,交流看法。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所以三角形和五边形不能拉成。普通四边形的对边不相等,也不能拉成。正方形能拉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
请在导入时得到学具奖励的学生上台利用学具拉一拉,验证大家的猜测)
3.认一认:
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的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第三、第五个图形不是平形四边形?)
4.找一找:
给出一幅画,让学生从这幅画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回廊……图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后,让他们数一数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它吗?
二、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画一画:
(1)生利用尺子、铅笔在点子图上画平形四边形。画好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2)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纠正。
2.拼一拼:
用七巧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拼的方法最巧妙。
(1)请三组同桌在黑板上拼,其余学生分组在下面拼。教师巡视,发现巧妙的拼法,让其展示在黑板上。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是用什么形状的七巧板拼成的。
三、课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热情较高,易在轻松的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四边形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简单知识,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本节课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呈现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
探究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制作的要点,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这些图形吗?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次走进校园,看看校园里你能发现多少种图形?”
2、教师呈现校园的情景图(FOCUSKY演示校园情景)。
3、师: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4、学生活动:跟随全景图,找到熟悉的图形,利用白板进行突出显示,并重点展示“平行四边形”。
校园——楼梯——办公室(衣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背景,增加亲切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提炼出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直观图,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一认。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四边形的一种。有“四条边”“四个角”“倾斜的边”。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利用已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和“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作铺垫。
2、做一做。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长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筐,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2)教师呈现材料:木棍,皮筋,钉子板,小棒,白纸板,胶棒,七巧板,拼接学具。
(3)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一:用木棍和皮筋先扎成长方形,然后通过拉动,得到平行四边形。
预设二:用小棒在纸上摆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三:用皮筋在钉子板上绑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四:利用七巧板的相同的三角形,或者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尝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点的理解,发现制作“成功”的方法,和“不成功”的原因,进而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和“长方形“直接的密切联系,做到“手脑并用”。
3、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有顺序地呈现学生作品,并请制作者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性。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教师选出利用“木棍、皮筋”制作的图形小组,通过学生的自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通过“长方形”拉动而得到的,而且每拉动一次,都会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提出问题:拉动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拼接学具,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选出利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在搭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反例”,即对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满足有四条边,四个角,边的倾斜要一样,为什么它不像是平行四边形呢?”
(3)学生根据老师的疑问,反思制作过程,发现制作过程中相对的边的小棒的数量要相等,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教师选出利用“钉子板,皮筋”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制作者说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2)教师提出要求,模仿做范例的同学,“你还能绑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
(3)学生对比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制作成功”的图形保证“对边相等”的前提下,对边即会“倾斜的一样”,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性,这也是为了以后学行”的概念做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利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2)为了强化要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意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在质疑声中动手尝试,经过小组共同努力反复多次尝试后发现,要想拼成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
(3)通过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学生发现相同的图形产生相同的角,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新的特性。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难仅通过“看”发现图形的特性,对于“图形性质(对边等,对角等,对边平行)”的理解也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在经历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过程中,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即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也为在高年级学行”的知识作铺垫。
(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要求,将发现的所有特征,归纳汇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针对性练习。
(1)习题1:从下面的。图案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涂色。
将图片反白处理,再利用白板的喷色功能,让学生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喷色分类,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区分。
(2)习题2:请你接着画出平行四边形。
通过此练习,加深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要想在钉子图中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必须保证对边的长短相同,即所穿过的点数相同,而且倾斜的两组两边必须倾斜的一样,即对边平行。白板中的数学工具,可以更便捷的呈现图形的变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白板呈现本节课知识大纲),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平行四边形。那么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图形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用你们发现美的眼睛,去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那些更加奇妙的图形吧!”
2、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图形:梯形、菱形、筝形。
3、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变化组成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这组用图形组成的“生活场景”(多媒体演示图形动画)。
师:“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数学带来的精彩,图形也存在与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美的图形!”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引入之时利用“FOCUSKY”的动画演示功能,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仿佛身临其境,并学以致用,发现所学的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地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白板的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将不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图形性质”知识分解化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方面,鉴于课时和环境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会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多媒体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感受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小学数学第4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班级情况:
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班共24人,其中女生10人。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好,差生相对较少,对万以内的数已有大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读写的规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中间或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关键:
要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课时安排:
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数数(教材第67、68页及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教学目标: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3、培养估算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2、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木块、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电脑显示召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正发生着什么事情。
2、请学生思考,根据画面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师:要知道这个体育馆中大约能坐多少人,就要学习比较大约数。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000以内的数”(板书: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时问: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十时问: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请同学利益计数器,问:怎样表示10个十?
3、如果要数的小正方体很多很多,就像体育馆里的人那么多,怎样数比较快呢?用你的学具试一试。
请同学们汇报。针对“一百一百”地数问:为什么这样数?(比较快)问:10个一百是多少?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电脑显示前3个过程: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问: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各小组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书较大数时要选择又快又准的办法。
(三)课堂作业:
1、数数。
从一百就十一数到二百零一
从九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要求:二人一组,一人数,一人听,交换进行。
2、填空。
(1)、10个一是()
(2)、10个十是(),一百里有10个()
(3)、10个百是(),一千是10个()
3、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