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彩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 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平时虽然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 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 ,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2×8÷4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34-17+3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上一篇:《 望庐山瀑布》教案(最新4篇)
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