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凇【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雾 凇【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雾 凇【第一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小组今天将要展示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雾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雾凇》一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课文描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及雾凇的的形成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教学目标。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几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的视频了解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象。
(3)、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4)、感受雾凇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1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1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五、教学程序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在教学的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前置性的作业,前提是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雾凇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样的景象奇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除了这一奇观,中国还有哪三大奇观?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他写了什么?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赞美一下这种景象,放手让学生充分去,搜集关于雾凇的资料,对雾凇先有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观看视频
1自然导入新课并播放视频
(雾凇的视频)
视频自然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生采用小组自主分工的形势进行充分读文,并上台为大家展示读文效果和小组分工情况。
3、引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学生展示朗读。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
1、全班交流:
出示重点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学生进行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 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重点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结合自己的资料讨论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1)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2)雾气是从哪里来的?(3)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4)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5)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在读与感悟中解决课文难点。
(三)、发散思维,展示自我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视频中既有对知识的总结,有具有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发散思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课外升华,拓展交流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
2、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以课堂为支点,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3、中国有四大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阅读。
4、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整个课堂的设计是根据生本教育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的积累,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雾凇》的教案【第二篇】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雾 凇【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前置学习: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从文中找出描写雾凇美景的词语,划出来。
3、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授课过程:
导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齐读课题——雾凇。板书课题。
2、你想不想来欣赏一下?
播放图片,观赏着雾凇。
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本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后面的感悟美、表现美进行有意义的铺垫。]
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雾凇长堤凝结弥漫摄氏度
蒸腾缀满缭绕模糊琼枝玉树
2、师生合作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雾凇的美
1、雾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但吉林雾凇却以它的时间长,气势壮观,姿态优美而闻名全国。课文中有许多赞美之词,你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交流。洁白晶莹缀满枝头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图片出示词语齐读
4、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大体感受到了雾凇的奇丽,课文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读。
图片出示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说一说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壮观、晶莹剔透。
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不由自主地、不自觉地。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到它们的样子吗?出示图片。
刚才我听到了大家情不自禁的赞叹声。
师板书:赞叹
[读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在读的内化活动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诵之或歌之或语言描绘脑中美景)在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探究雾凇的形成
1、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需要哪两个条件?吉林的松花江畔是如何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作业。
2、全班交流:
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松花江上游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水温在4摄氏度,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形成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的?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你觉得这段文字描写的怎么样?(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品读吟咏让学生了解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又感受到雾凇形成的美。]
四、拓展延伸
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啊!大家想不想再次欣赏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呢?
再次播放图片。你看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带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在中国像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包括雾凇在内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吧!
出示四大自然景观图片,学生欣赏。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形成赞叹
教材内容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
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却是本课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对雾凇的赞美之后,我有引导学生品读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课文中在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一段文字,意境优美,如梦如幻。学生边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节课课件的加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看图发展思维想象,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雾凇》的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雾凇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
夜幕降临零下淹没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一篇:宿新市徐公店【范例4篇】
下一篇:《小儿垂钓》教学设计【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