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范例精彩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牛牛范文☆)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1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1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自我调控、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
(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辅助
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1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1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小学语文《三顾茅庐》说课稿【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上一篇:《飞夺泸定桥》(优质4篇)
下一篇:《七律 长征》教案精编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