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10篇
通过分析诗歌意境与情感,探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峨眉山月歌》教案汇总10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一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朔城区一中 尹志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从四川犍为县清溪驿去重庆的水路上所作,为李白初离蜀中、辞亲远游的纪程诗。
诗的一二句点明这次远游的时间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三四句写的是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末句中的“君”有的说是诗人在峨眉山的友人,有的说是峨眉山月。仔细玩味这句诗,“思君不见”与“下渝州”似有因果关系:这位思念而不得见的友人似正在渝州,所以诗人才要“下渝州”去看望他。
这首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诗始终围绕峨眉山月抒情,山吐明月,水流月影,月下行舟,明月渐隐,其中引发了丰富的意蕴:山月随人万里,夜夜可见,而“思君”却“不见”,感慨更深;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即,是思友思乡的象征。
全诗共二十八字,诗的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末句笔锋一转,“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全诗运笔清新,风神别具,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教案 【第二篇】
教学古诗《峨眉山月歌》时上得十分开心,学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们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诗与诗外的丰富感受。
1、拓展知识,燃热情。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板书:李白)
师: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
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生: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我还知道与他的雅号齐名的“诗圣”杜甫和“诗鬼”李贺。
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通过介绍把李白带到了我们中间。
[感想] 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导入往往是不被重视的,可当学生讲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酒后写作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在学生眼中闪烁的知识积累被肯定后的愉悦,这就是学习古诗的动力。想起我们儿时的学习经历,被刻在记忆深处的有时就是那么一句有关联的题外话,一个新鲜词眼便会让自己兴奋不已,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2、学诗立意,先抓情。
师:你能背几首李白的诗吗?
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诗。
师:这些诗分别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
生:思念家乡、怀念友人、赞美河山。
师: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感想] 由众多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个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条主线,是理解内容的突破口,紧扣情感进行教学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包含的意蕴。
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峡”图。)
师:读读古诗,你能把这几个地名都标在图上吗?(了解李白的行程)
师:读读诗句,看看书上的插图,结合黑板上的图,找出你不理解的诗句或词语。
生:“半轮秋”什么意思
生:从图上看出就是 “秋月半轮”的意思。
师: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生:他会埋怨道:半轮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圆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看图我猜是月影。
师:你有过这样一种“我走月亮也走”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
生:夏天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月亮老是跟着我。
生:有一次我晚上坐船去上海,月亮倒映在江水中,船走月亮也走。
师:古人常常对月抒情,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
师;“月是故乡明”啊!
生: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师:作者随江而下,月如影相随。这是哪里的月?
生:故乡的月。
生:与朋友别离时的月。
师:月亮为何总跟着作者?想想李白此刻看到这个情景,会是什么心情?他会说些什么?
生:月亮舍不得李白离开。
生:是友人舍不得李白离开。
生:是李白舍不得离开故乡和朋友。
[感想] 月亮本是诗中一个普通景物,但古人对月亮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抓住月亮这个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诗,由诗及人,由人及己,层层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经验与体悟诗歌的基础上让作者的感情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来。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月亮成了学生们走入李白内心的桥梁,成了作者和读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体验,悟深情。
生:“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无可奈何。
生:渴望与朋友再欢聚。
师:你有好朋友在外地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念的?
生:打电话联系,表达思念。
生:写信给他告诉他很想他。
生:还可以发电子邮件给远方的朋友表达思念。
师:你愿意送李白一部手机让他在孤寂的夜行船上和朋友再聊一聊,以表思念之情吗?同桌互演李白和朋友打电话,倾诉思念之情。
师:手机是我们送给李白的,当时的他可是一无所有。船越行越远,思念也越来越长,李白只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借酒浇愁。
生:对月感慨。
生:吟诗思友。
……
师:哎,“夜发清溪向三峡”,(引读)——“思君不见下渝洲”。
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自由读,齐读)
[感想] 古诗中的“思君”一词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中的人与景无不关合着一个“情”字。今天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与作者的“无处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人的情真意切,思念无人与说的无奈。在角色体验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的语言妙处的领悟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教案 【第三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 (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案 【第五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朔城区一中 尹志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从四川犍为县清溪驿去重庆的水路上所作,为李白初离蜀中、辞亲远游的纪程诗。
诗的一二句点明这次远游的时间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三四句写的是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末句中的“君”有的说是诗人在峨眉山的友人,有的说是峨眉山月。仔细玩味这句诗,“思君不见”与“下渝州”似有因果关系:这位思念而不得见的友人似正在渝州,所以诗人才要“下渝州”去看望他。
这首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诗始终围绕峨眉山月抒情,山吐明月,水流月影,月下行舟,明月渐隐,其中引发了丰富的意蕴:山月随人万里,夜夜可见,而“思君”却“不见”,感慨更深;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即,是思友思乡的象征。
全诗共二十八字,诗的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末句笔锋一转,“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全诗运笔清新,风神别具,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教案 【第六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七篇】
课题 《古诗两首》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古诗,特别是“眉、溪、峡、君”。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交流对李白的了解。背诵古诗。 齐读课题 预习导学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1)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2.交流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 各种形式的朗读 交流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理解诗意 1.解题。 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 月) (歌是歌咏的意思。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2.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轻声读读,把他们圈画出来。 (2)想想:除了地名,还剩下的16个字意思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交流: ①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②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半轮秋是倒置。 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发:出发 下:顺江而下 君: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4)相机指导。 3.读诗。 交流峨眉山的资料。 轻声读古诗。按要求进行自学。 交流。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看课本上的插图。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 朗读古诗。 感悟意境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 思 君)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谁能记起李白写月的诗? (2)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找,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 齐背。 指名朗读。 朗读古诗。 串诗积累 过渡。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 1.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读读这三首诗,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指导。 2.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交流。 按要求进行学习。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完成《补充习题》中《峨眉山月歌》的习题。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八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九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7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岁。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 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 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 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 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id=6202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第十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习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上一篇:小学生保证书给老师 小学生的保证书保证书(汇总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