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教学设计及随笔(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走月亮》教学设计及随笔(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随笔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3、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把画好的想象画带来。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呢?

老师送大家一首歌,听完后把你听的感受给大家说一说。

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把课文读一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3.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4.小结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保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子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采蜜集上。

三、自主探究。

1、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画表现了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

2、全班交流

找学生到讲台(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请其他同学评价并和展画的同学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散步时所获得的无限乐趣。

四、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

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

五、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1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六、小练笔。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把他写在《日积月累》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

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小组内交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是口语交际的良机。

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可拓展学生视野,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分析。

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后,学生心里会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定会有话可写。写的过程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语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样 “联系生活感受 促进文本感悟”,我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段进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画面,激发感悟。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二、创设情境,驱动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随笔2

题记: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泰戈尔

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风尘仆仆,从山西来到了桂花飘香的宜昌,在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那间简朴而窄小的会议室,支老师领着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在溶溶秋月下静静地走着,走着,整整八十分钟,我的心仿佛变得清净无染,月亮的清晖洒向在座的每个人心里,梦幻般的宁谧之美弥漫心间,仿佛只有那间或闪动的银白水波和曲曲延伸的乡间小路才提示着自我的存在。

支老师课前没有接触学生,并且第一次把这篇意境深邃的课文在三年级上。

神奇的大手让月亮升起来

师:要想走月亮,先得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连课题读读。

生读:走月亮(声音响亮,语速快)

师:这不是月亮升起来,而是太阳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情景)谁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齐: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有什么特点?(齐: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走——月——亮!(“走”字低声、拉长,手随声轻轻波动。“月亮”读得轻而柔,手随声缓缓升起。)谁再来读,接着读。

生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用手轻轻地打拍子)

师:挺好!大家一起来一遍。(生齐读)我这儿产生了一个想法,你看,已经把月亮升起来讲明白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呢?

生:因为洱海很美丽。师插: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呢?花园也很美呀!

生:是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师插:为什么要强调呢?

(学生答不上来了)

师:盯着我,考虑成熟的发言才是有价值的发言。听我读,看能听出点什么?(手随着朗读打拍子,读到“洱海”一词时,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顿了一会儿)

生:因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师:是呀,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还在随波荡漾,美吗?这两句会背了吗?来试试!看我的手!

(生扣住教材,眼睛看着老师的手,齐背。随着支老师的手势,学生背得入情入景。)

支老师的大手就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这是一双普通老人的手——宽大、厚实、筋脉突兀。但在课堂上,这双手却变得神奇起来,它时而缓缓波动,让你醉意朦胧,时而恣意挥洒,让你激qing涌动。支老师说:我无意中想了这么个办法,就不会在孩子读书时老用嘴巴去干扰他,也省得我张嘴了。朴实的话语似乎告诉我们:这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奇怪的是,我们却无法像支老师那样和谐而自然的用手指挥孩子们读书。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势的运动,而是一个老师对文本独特的感悟!王小波先生认为“优秀的文体之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走月亮》一文之韵律之节奏,被支老师用手传递地淋漓尽致。王小波先生还说过 “阅读优美的文字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好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的傣族少女身材极好。看到她们穿着合身的筒裙婀娜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觉就想跟上去。阅读带来的快感可以和这种感觉相比。”支老师深厚的文化素养使他对言语之美高度敏感,他把他阅读的快感,把他体悟到的文本的精微玄妙用这样独特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就想跟着他读,跟着他走。你看,在支老师那双神奇的大手指挥下,秋天的夜晚“静下来了”,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躁动的学生静下来了,外显而张扬的声音内敛了、深沉了。不知不觉中,这神奇的指挥棒奏响了小夜曲的序曲。

磁性的吟唱让月亮美起来

一、师:还没读过书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读: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挺好!谁还想读?(又一生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有点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样的?谁能读出来?(先后两个学生读,体会不够)听我读——(富有磁性的声音弥漫整个会议室)知道“柔和”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学生明显读得轻柔了)

二、师:下面我需要课堂特别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三个“照亮”,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呀,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看听不听得出来。

(师边读边轻轻地打拍子,第一个“照亮”读得沧雅轻柔,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后两个“照亮”读得仿佛让人看到月下的景物被镜头逐渐推近,越来越清晰)

生:我觉得是从近处照到远处。“高高”表明山很高,一抬头就看见了。村头的大青树感觉离地面很高,小路和大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生:我觉得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因为老师读得声音越来越大,感觉月亮是从远处慢慢照过来的。

师:远处的景物在月光朦胧中能看清楚吗?(生齐:不能)所以读起来模模糊糊,到了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点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读法。谁能读读?

生读。(学生读得很好)

支老师告诉我们,他在七十年代开始苦练朗读功夫。他先对着录音机读课文,然后放给自己听,读得好的和不够好的分别做上记号,再读再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把多次打磨的录音又拿出来让同事听,请他们提建议——“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支老师在朗读这段文字时,要求有一个静静的环境,他的声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临其境的地步,而听者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逐渐得到涵养提高。从孩子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孩子心中升起了一轮美丽的秋月!

无痕的细节让月亮妙起来

师:“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写得最奇妙,还没有悟透呢,咱们再读读,还有哪里很奇特?(“抱”字的形象、意味之妙前面已经体悟)

生:小水塘很奇特。师插: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咱们这儿还有长江呢!

生:奇特的地方在“河床”,“床”应该在陆地上的,不应该在溪 水里。(听课教师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哦,他对“河床”犯疑了,河水流过的那片范围叫河床。(学生一脸疑惑,支老师立刻从讲台左侧走到右侧,边走边比画着说)河水从这流到那儿去,那么这片地面叫河床,明白了吗?

师:我给你们描述一下,注意听,看听不听的出来。“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齐:多!)“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这水塘很大很大吗?(生齐:很小!)比如你们坐的这个位置就是河床,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块卵石,你们现在是不是布满了河床?但是卵石不可能一个紧挨一个,卵石间有空隙,每个空隙间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个小水塘,也许这么大,也许这么大……(老师用手比画着)所以卵石间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老师用手指点着)卵石布满了河床,也就是小水塘布满了河床,你再联系下一句“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你现在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月亮。

生: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布满河塘,我站在远处看简直满地都是月亮,神奇极了!

生: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地下有无数个明亮亮的月亮!

就在这一刻,由学生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一下子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本来是平面的文字,在老师雪落无声般的浸润下,在学生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来,丰满了起来。一个无与伦比的银白色的梦境就这样走进了学生心灵,至此,你不能不惊叹支老师无痕的高超教艺。

整节课,轻柔委婉,如行云流水,仿佛沐浴于溶溶秋月,陶醉于流着花香和月光的溪水,好一曲醉人乐韵!好一曲悠扬而曼妙的秋之月光小夜曲!

16 358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