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把“预习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平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16 1238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