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三味书屋》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三味书屋》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他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的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鲁迅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的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积极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忆了鲁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 ) 桑椹( )

长呤( ) 油蛉( ) 斑蝥( ) 脑髓( )

书塾( ) 蝉蜕( ) 倜傥( ) 盔甲( )

2、多音多义字:

┍ ┍ ┍

系┤ 宿┤ 攒┤

┕ ┕ ┕

二、解释词语:

机关:在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鉴赏:欣赏。鉴,鉴别;赏,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三、学习本文内容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眼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与百草园比较,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我”在这里的生活和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本文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味书屋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窄的,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什么意思;“我”在这里的生活不如百草园丰富多彩、有意思;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不满。

8、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含义?怎样和开头呼应?这样首尾照应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结尾不仅从时间上照应开头,而且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测试

一、选择题(80分)

1、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间壁(jiān) 蝉蜕(tuì) 攒电脑(cuán)

B、白颊(jiá) 啄食(zhuó) 宿儒(sù) 潜龙勿用(qián)

C、脊梁(jí ) 倜傥(tǎng) 锡箔(bó) 荆川纸(jīng)

D、菜畦(qí) 缘由(yuán) 脑髓(suí) 金叵罗(pǒ)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蝥 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缠络 绣象 和蔼

3、给句中加红词语选择义项正确的是( )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①秘密 ②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鼎沸:①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②喧闹

(3)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敛:①收拢,聚集 ②约束,检束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拗:①不顺,不顺从 ②用力弯曲

A、机关② 鼎沸① 敛② 拗①

B、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①

C、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②

D、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① 拗②

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

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C、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      》。作者       ,原名       ,伟大的       、思想家、革命家。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A项中“间壁”的“间”应读四声。C项中“脊梁”的“脊”应读三声。D项中“脑髓”的“髓”应读三声。B项正确。注意“潜龙勿用”的“潜”应读二声。

2、答案:C

知识点:字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掌握。

A项中“斑蝥”的“斑”误写作形似字“班”。B项中“鉴赏”的“鉴”误写作“签”。D项中“绣像”的“像”误写作“象”。

3、答案:D

知识点:对词义的理解。

解析:一词多义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要通过多查字典、多思考,来细致体味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4、答案:C

知识点:背诵课文

解析:A项语序错误,“光滑的石井栏”应在“高大的皂荚树”之前。B项“倘若”的“倘”误写作形似字“徜”。D项“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中的“得”误写作“的”,形容词后带补语应用“得”。

二、

5、答案: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知识点:掌握作家作品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朝花夕拾》 (《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土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分别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个“也许”可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起过渡作用。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这段文字,前面写的是学前在百草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面写的是在严厉的书塾中过着兴味索然的读书生活。

2、答案: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3、答案: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4、答案:排比。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又考查了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外拓展

一、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做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做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古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偏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茅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并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二、寿镜吾

老寿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是并不严厉,他的书房可以说是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他不打人,不骂人,学生们都到小园里去玩的时候,他只大声叫:“人都到那里去了?”到得大家陆续溜回来,放开喉咙读书,先生自己也朗读他心爱的赋,说什么“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情形在《朝花夕拾》上描写得极好,替镜吾先生留下一个简笔的肖像。先生也替大学生改文章即是八股,可是没有听见他自己念过,桌上也不见《八铭塾钞》一类的东西,这是特别可以注意的事。先生律己严而待人宽,对学生不摆架子,所以觉得尊而可亲,如读赋时那么将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更着实有点幽默感。还有一回先生闭目养神,忽然举头大嚷道,“屋里一只鸟(都了切),屋里一只鸟!“大家都吃惊,以为先生着了魔,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鸟,经仔细检查,才知道一匹死笨的蚊子定是在先生的近视眼镜的玻璃外边哩。这蚊子不知是赶跑了还是捉住了,总之先生大为学生所笑,他自己也不得不笑了。

《朝花夕拾》上说学生上学,对着那三味书屋和梅花鹿行礼。因为那里并没有至圣先师或什么牌位,共拜两遍,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是拜先生。那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行礼照例是“四跪四拜”,先生站在右边,学生跪下叩首时据说算在孔子帐上,可以不管,等站起作揖,先生也回揖,凡四揖礼毕。元旦学生走去贺年,到第二天老寿先生便来回拜,穿着褪色的红青棉外套(前清的袍套),手里拿着一叠名片,在堂前大声说道,“寿家拜岁”。伯宜公(鲁迅的父亲)生病,医生用新奇的药引,有一回要用三年以上的陈仓米,没有地方去找,老寿先生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两升,装在“钱搭”里,亲自肩着送来。他的日常行为更是如此,但在现在看去觉得古道可风,值得记载下来,还有些行事出自传闻,并非直接看见,今且从略。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三、“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

寿洙邻先生(寿镜吾老先生之子)曾言:据说古人有言,“书有三味”,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他只记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名已忘记了。又说:那四字原是梁山舟手笔,文曰“三余书屋”,经他的曾祖父改名“三味”,将“余”字换去,但如不细看,也并看不出什么挖补的痕迹。

——摘自周作人著《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四、鲁迅名字的由来

由于家道中落,鲁迅只好进公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里有一位本家叔祖,以举人资格担任“轮机科舍监”。虽是空虚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太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就给鲁迅改了名,典故出于“百年树人”的话,豫才的号仍旧使用。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五、鲁迅早年私塾学习

鲁迅初去三味书屋时,桌子排在南边靠墙,因为有圆洞门的关系,三副桌椅依次排列下来,便接近往后园去的小门了。后园里有腊梅花,大概还有桂花等别的花木吧,也是茅厕的所在地。爱玩的学生往往推脱小便,在那里玩耍,累得先生大声叫唤,“人到哪里去了?”这才陆续回来。靠近园门的人可以随便溜出去玩,本来是很方便的,鲁迅却不愿意,推脱有风,请求掉换座位,先生乃把他移到北边的墙下。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六、鲁迅带头反对私塾体罚

在百草园往东隔着两三家有广思堂王宅,先生姓王,大家叫其绰号“矮癞胡”,打手心要把手背顶着桌角,好似捕快在拷打小偷的样子。又有什么撒尿签,大概他本是模仿古人出恭入敬牌的办法,但学生听了这传说大为愤慨,因为三味书屋完全自由,大小便径自往园子里去,不必要告诉先生的。有一天中午放学,鲁迅和几个见义勇为的同学约好,冲进“矮癞胡”的书房去,师生都已散了,大家便攫取笔筒里撒尿签撅折,将朱墨砚覆在地上,笔墨乱洒一地,以示惩罚。

——摘自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味书屋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

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成长成少年。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回顾作者及主要作品(ppt)。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默读课文,思考:的百草园,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奇幻、……

4、“乐”在何处?(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哪些见过?

(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感觉器官、动植物、动静结合)

3、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例:“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分析第一部分

1、美女蛇故事安排的作用?

(奇幻,神秘)

长妈妈讲故事的目的?

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二、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猜测心理)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5、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6、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完成作业本。

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味书屋》教案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1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1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 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 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1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 互动释疑:“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4、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阿拉文库,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本意。从根本上说,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1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16 299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