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第一篇】

1. 学生的特点

英国的学生对学习比较自觉、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中学阶段,他们就已经采用选课制度,而且课程的选择多样化、全面,所以英国的学生很早就开始思考自身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再有目的地选择修读的课程,学习主动性比较高,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直到大学阶段也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

中国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思维受限。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等原因,我国高中之前不设置选课,加上学生课业繁重,学校、父母常代为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学生在求学阶段中目标比较单纯,大多只是为了升学,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对兴趣才能的挖掘是很缺乏的,所以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也较弱。当脱离了以前的管制严格的环境,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环境中,学生就会失去方向,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低。

2. 教学方法

中英教学方法大不同,和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英国教育家 John H. Cardinal Newman 提出这样的观点: 大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或理性。所以在英国大学中,学生是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提供引导、帮助,从不逼迫学生学习。而在中国的大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英国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在课堂中,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比较常见的有:

( 1) 讲授。讲授还是占了不少的比重,但是和我国的传统讲授也有不同之处。英国教师在讲课中经常会问“Any questions? ( 有什么问题吗?) ”目的是要从学生获得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跟得上,随时根据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学生和教师客观地讨论学术问题,两者是平等关系,学生不会觉得教师是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会觉得被学生质疑而感到尴尬。总体来说,课堂上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比较积极,学习氛围好。

( 2) 案例教学( Case Study) 。教师给学生一些案例,提出一些方向,让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堂上或课后讨论,学生会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后做大量的工作,如查找文献资料、小组讨论等,最后教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 3) 小组项目( Group Project) 。让学生组队讨论,完成一个项目或课题,最后在课堂中学生主要以幻灯片 PPT 结合讲解的方法把成果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有时为了提高真实性,学校会和企业联系,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实践机会,相当于实习,英国大学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如 Cardiff University 的市场营销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中,会把学生分配给不同的公司负责不同的项目,曾经有一组学生是为当地的橄榄球队做项目,改善球迷减少、忠诚度降低的现状,这就是一个企业遇到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们需要和企业沟通、相互讨论、做计划、预算、制订行动方案,是真正地动手去解决问题,并且应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 4) 辅导课( Tutorial) 。辅导课是非正式的课堂,由同专业的博士生负责,而不是任课的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会应用知识,负责人会提供帮助和辅导。如在课堂中教师布置了案例分析或者小组项目的任务,在辅导课中,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与负责人或者和其他学生讨论相关的问题。辅导课通常运用在本科教学中,而像研究生硕士教学,学生的水平比较高、能力比较好,就不需要辅导课了。

在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和其他大部分学科一样,重点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也不会主动和教师讨论问题; 虽然有一部分的案例教学,但是比例低,效果不佳; 本科学生的小组项目教学绝少,而且质量不高,学生反应不佳,参与度低; 没有辅导课。总体来说,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认为学习沉闷,主动性低。

3. 教学材料

在英国的大学,每个学期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会发给学生课程概要( Outline) ,里面会清楚列明这门课会用到的书本,通常以一本书为主要教科书,另外有好几本书籍作为辅助。教师在具体不同章节当中会布置学生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章( 学生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下载) ,在课堂当中灵活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教学。总的来说,是以一到两本书为骨干,综合其他辅助书籍甚至加上教师自己的个人观点,利用大量学术文章整合起来教学。教师常常运用互联网、报章杂志、影像资料来辅助教学,且经常更新。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中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不少教师曾经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后来回到高校任教,有些在任教的同时身兼企业里的某些职位,学校都是非常鼓励和支持的。英国大学还受到政府政策上和财务上的支持,以教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的形式从事学术研究项目,并且经常和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向学生传播更新更真实的市场信息,这对于市场营销这类应用型学科的教学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反观中国的市场营销教学,教师往往只用一本书,使用多年也不更换,辅助资料更新很慢,重复性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第二篇】

学生厌学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顽疾。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有关。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积极的互动模式、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安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系统和谐,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军(化名),男,12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南通市崇川区某小学,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小军在安徽老家已念完小学二年级,因为学习基础差,到南通后重新从一年级读起,因此他成为全班年龄最大的学生。小军智力正常,但不喜欢学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均反映其有很强的厌学倾向,学习不用心,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还经常干扰别人,态度散漫,作业常常是乱写或干脆不写。学习成绩不理想。最喜欢体育,爱打乒乓球。经常“攻击”(推搡、拍打、拉头发等)同学,在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在南通打工,平时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孩子学习,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父亲偶尔还会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

二、诊断分析

审视其微生态系统环境,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小军厌学和攻击发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在家里小军也像所有孩子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但是父母却因为工作或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不能给予他足够的关注。父母虽然比较重视小军的学习,但是教育方法不当,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这些都充分说明小军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忽视型的,对孩子缺少关注与爱,对孩子的要求缺乏回应,让孩子感到受忽视与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类父母的子女不仅社会交往及学业表现上有缺陷,也常会变成具有敌意及反叛的青少年,易出现行为偏差。

2. 教师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发现小军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赏识。可现实是老师眼中只有他糟糕的成绩,认为他是不求上进、没有追求的孩子。有些教师还经常讽刺挖苦小军,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都说明教师未能考虑到小军从外地转学的实际情况,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对小军的评价也欠公正,没能给予小军合理的期望。师生关系不良,严重打击了小军学习的积极性。

3. 同伴原因。学生们受到老师对小军评价的影响,也习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他,所以都不愿和小军深入交流,不愿做他的朋友。这使得小军产生了偏离同辈群体的恐惧,于是就采用搞破坏、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示反抗。

4. 自身原因。我们让班主任为小军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量表由8部分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中A为学习障碍,B为情绪障碍,C为性格缺陷,D为社会适应障碍,E为品德缺陷,F为不良习惯,G为行为障碍,H为特种障碍。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问题。测试结果显示,小军在学习、社会适应、品德和行为四个方面均存在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三、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和诊断,我们认为想要从根本上帮助小军,矫正其厌学心理,就必须从改善其微生态系统环境着手,对小军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小军本人进行辅导。为此,我们为小军制订了如下辅导方案,并在其父母、老师的协助下组织实施。

1. 辅导目标

(1)微生态系统方面: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形成,改善小军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案主个人方面:矫正其错误认知,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动能;提高其注意力集中水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补习功课,促进其学习进步;使不良攻击得以消退,引导其与同学和谐相处。

2. 辅导方案及具体流程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与小军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在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小军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小军的评价;向其父母了解小军在家的具体表现;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与小军进行沟通,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一起游戏,了解他的喜好和特长。综合多方面信息以发现问题所在。

第二阶段:改善案主的微生态系统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青少年在由学校、家庭及同伴所构成的微系统中与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他们交互作用的模式与结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只有从生态系统入手,改造生态环境,或改变其与系统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才能使他得到有效改变,否则即使他本人在接受辅导或矫正的阶段有显著改变,但如果他的生态系统环境依然如故,那么他也会很快就回复到原先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

于是,我们与小军的家长、老师共同商讨辅导方案,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

与其父母达成协议,要求每天必须有一人照顾小军的衣食起居,平时抽时间多陪伴、关心小军;停止粗预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多一些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定期与小军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小军的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从小军的老师入手,建议老师多利用强化、榜样示范、期盼暗示等心理学原理,给予小军更多的关注;对他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帮助小军重新树立在班级同学面前的形象。具体建议:给予小军合理的期望,对他多一些关心,态度友好和蔼;对于小军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表扬;多与小军谈心,了解其内心所想;学习上给小军提供更多的帮助,课堂上多提问,等待小军回答问题的时间加长,并能启发诱导;指导小军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定期进行家访,与小军父母交换意见和建议。

从小军的同学入手,通过“我来帮帮你”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鼓励班里的同学主动与小军进行交流,游戏的时候同意小军参加,帮助他共同参加班级活动,并对其攻击行为进行监督,采取日报告制。

第三阶段:进行认知矫正的同时,通过系统的注意力训练、与案主订立契约、代币强化的方法,对案主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同时进行,对于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体认知会影响其行为,而个体的行为又会对其认知产生反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认知矫正。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归因训练及成就动机训练。

理性情绪疗法:从小军爱攻击同学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情景故事,让其了解攻击行为对同学的危害,进而与其共同探讨该如何与同学相处。

归因训练:与小军的班主任进行沟通,指导其学会迁移不良的归因形态,对于积极的归因给予及时表扬,以巩固良好的归因形态。同时,在平时的心理辅导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军进行归因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小军实现角色转换。以前小军在老师、同学的眼里是“嫌弃儿”,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自尊与自信,使他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在我们的建议下,班主任让小军担任一名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老师,以帮助小军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也为小军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在班级中给小军树立成功的榜样,因为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班主任帮助其制定个人目标与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小军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目的在于: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2)注意力、意志力训练。教师和家长都反映小军上课和做作业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遇难而退,或转向老师、同学寻求答案。对此我们对小军进行了专门训练。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地增加游戏难度,对其意志力进行训练。同时,考虑到小军很喜欢打乒乓球,于是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成才史也成为了我们对小军辅导的最佳素材,小军很愿意听。

(3)订立行为契约,运用代币法来控制其不良行为。针对小军有自控力差、扰乱课堂秩序、对同学有攻击行为、作业质量低等不良行为,我们采用了代币制,由辅导者、小军的同学以及小军妈妈根据小军的表现填写,并由辅导者进行统计积分,由家长提供奖励,促进其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四阶段:学习辅导,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其自信心。

在继续第三阶段训练的同时,我们把对小军的辅导重点放在了学习上。小军的各科成绩都不是很好。语文阅读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经常跳字漏字,不能仔细读题。我们在对其进行辅导时,让他将题目认真读出来然后再做题。阅读文章时和他一起读,一旦出现错误则重复,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做数学作业时也不是直接帮其指出错误,而是让他自己检查,纠正其做作业时的不良习惯。每天监督小军完成作业,帮助他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知识,鼓励其课堂积极发言,课后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会他学习方法和策略,如学会做笔记,尤其是数学,学会整理错题集,把自己不懂、或者做错的题目整理成集,并且归类,等到考试之前拿出来复习。小军在获得学习成就满足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分析

在为期近一学期的心理辅导结束时,我们再次让小军的班主任为其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班主任用),结果发现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数都在10分以下,除了学习方面的测试分数是8分,稍高一点,其他方面如社会适应、行为、品德等方面的分数都降到了5分以下。测试结果显示,小军已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了。

1. 微生态系统环境得以改善

(1)亲子关系更融洽。家长更加注重小军的全面发展,能够按照契约及时提供奖励。父亲的管教方式也有所改善,更多以讲道理为主,小军妈妈重新找了一份每天只上半天班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陪伴小军,小军愿意亲近家长了。

(2)师生关系更和谐。班主任经常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小军的进步进行表扬,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小军还被编进了班级的“进步组”。小军说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没有以前凶了,还经常给他“开小灶”,他很开心。老师较少打电话跟家长“告状”,还去小军家家访过几次,而家长也经常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小军的在校情况。

(3)同伴关系略有改善。在辅导期间,小军几乎没有出现攻击行为,部分同学开始愿意亲近小军,已有不少同学愿意在课间和他玩,但还有部分同学因小军以前的不良表现而心存顾忌,不愿意与他接触。

2.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小军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厌学情绪也明显缓解。各科成绩与以前相比有了进步,特别是小军最不喜欢的数学,虽然测试成绩有波动,但是整体上分数是呈上升趋势的,均分在85分以上。(在该班属良好水平)

3. 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在辅导期间,小军几乎没有出现攻击行为,只是偶尔还会搞恶作剧,小军说他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没有搞破坏的意思。数学学习方面,虽偶尔还会因为粗心而出现错题,但跟以前相比他学会了检查,并且能够自己进行改正。语文学习方面,他也养成了做题前先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充分认识到了审清题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做课后阅读时,也改正了不读文章直接做题的坏习惯。课堂表现也有改进。根据班上同学的反映,他现在上课也比以前认真了很多,只是偶尔会开小差。注意力较以前集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有时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总的来说,小军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迈进。

五、辅导反思

1. 对小军的厌学程度应进行专业测量与分析。

本文判断小军厌学个案的依据仅仅来源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评价,以及案主的外在行为表现,未能运用专业的厌学量表进行测量。在心理辅导效果的分析评估上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较权威的专业厌学程度测试量表,而笔者本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探索中。小学生厌学量表的编制对于厌学心理辅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对小军的心理辅导周期应适当延长。

在近一学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小军出现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在后来的回访中,我们发现小军的不良行为又有轻微的反弹,比如上课有时还会不定神,课后有时还有攻击同学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三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有时还会出现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另一方面小军的老师和家长对小军的关心和帮助未能持之以恒。当然,如果我们的回访及时也会好一些。于是,在与小军的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下,我们建立了周回访制度,以帮助小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点评

邓亚琴老师的研究报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小军的厌学心理、攻击行为进行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与以往的个案辅导相比,此辅导有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在干预个案本身的同时,干预了个案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系统,这对心理辅导效果的取得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该辅导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微生态系统变量没有量化,它的变化和发展依据的是辅导者及案主等人的感受;微生态系统干预的操作技术没有标准化和程序化,其他辅导者很难进行重复实施,这些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点评者:沈永江,副教授,南通市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咨询师培训专家,南通大学心理系主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第三篇】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 2、个案研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 张晓毛 叶仕红

成 员:黄明芳 刘 芳 管雪君 王德良 李桂华 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 芳 周进良

成 员: 朱 莉 陈雅琴 张 艳 瞿利云 徐晓云 许小丽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第四篇】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16 1263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