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范例(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第一篇】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计划,有步聚地进行,为此特制订学习计划:

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

我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要抓紧这早晨的大好时光。

我计划每天时间安排如下:

早上6:30起床,每周一、三、五7:00——7:30读语文,二、四读英语;

中午12:30——13:30做家庭作业;

下午16:30——18:00做家庭作业,19:00写书法。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此宝贵怎能浪费呢?

要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牛年发扬“牛劲”精神,钻到学习中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轻意放弃每道难题,不懂 时问 老师,问同学或查找资料,正如叶剑英所说:“功书莫为难,苦战能过关。”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要把上课所学到的东西极时消化,将学到的优秀作品为范文,再加上自己的想法,然后写出自己的文章,一星期不少于3篇。要多写多看,自然就会进步,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有志者,事竟成。”

以上计划即日开始实施,今后我将按照上面的计划认真执行,相信只要我一丝不苟地去做,语文成绩一定会更好。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第二篇】

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接受学习与创新学习。尽管它们不是对立的学习方式,但侧重点不同。研究创新学习,就必须把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作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也才可能实现创新学习。当然,创新学习也要遵循一般的学习方法与规律。在本文中,笔者只着重论述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来自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与创新性。(1)预期性。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2)参与性。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3)创新性。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问题。

2.自主学习的步骤。

第一,自学生疑。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第二,合作质疑。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点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让全班同学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说法等。第三,归纳释疑。创新学习提倡学生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了解来龙去脉,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提出独特的见解。第四,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查漏、补缺,并能结合现实的情况,深化发展。

二、问题学习法。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问题”研究论述较多,但实际上,学生能真正使用“问题”学习的却不多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是考试评价的影响。学生往往为了追求考试有好的成绩,觉得背诵记忆省时省力,于是提问就少了,久而久之,难以养成提问的习惯。杨振宁博士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也有类似的评价。

(1)问题心理倾向性。是指学生在心理上有想提问题的欲望。问题学习,需要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2)问题构成目的性。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总是从要解决什么样的事入手。(3)问题要素开放性。构成一个问题,要具有“三要素”,即问题的条件、问题的结论和条件到结论间的一定的思维距离问题。要素开放性,主要是指问题的条件或问题的结论开放。

2.问题学习的一般步骤。

(1)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2)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据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发现问题要有最近的学习空间距(认知“冲突”);从自然现象中或者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问题。(3)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地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寻找和接受信息、回忆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至解决问题。

三、开放学习法。

开放学习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活动不局限在教室,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所,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器材等。学生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而是按各自的兴趣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度和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学生喜爱的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建议和帮助。根据需要,教室还可以临时分割为若干个适合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活动场所。

(1)动态性。指学生在可变的学习场所,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在旅游途中,可选择学习历史或地理知识,也可以搜集标本等。(2)多样性。一是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二是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手段不仅是书、笔、纸、实验器具,也有电脑等。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反复使用,不断总结,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像爱因斯坦的“淘金式”读书法、卢梭的“三步”读书法、培根的“尝吞嚼”读书法、爱迪生的“目标”读书法等,都是他们反复探求的结果。(3)变通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思维的求同性和思维的欠灵活性。思维的发散可以避免这一类错误的出现,同时也是创新学习之必须。(4)探索性。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若要请学生来谈读后感,就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创新学习需要学生打破思考问题只有惟一答案的习惯,学会对结果的探索。

2.开放学习的步骤。

(1)开放学习目标。开放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也许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可能超过了预期目标。学习目标在学习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还可以修订目标。开放学习目标与达到预期目标,应该是统一的。(2)开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一种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信息。(3)开放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个别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图书馆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4)开放思维空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将更多地陪伴学生的学习。同时,只有当学生思维开放了,也才能创新学习。

四、案例学习法。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中小学生基本上受的是“原理教育”。即通过各种定理公式语法的学习,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动公式化。与之相对比,“案例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同一个问题,100个人可能就有100个答案”。道理很简单:“案例”太具体了,对它的求解也必须拿出具体的对策才行。因此,运用案例学习法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案例学习法的显著特征有三。(1)内容非定型化。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处理的结果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有“理”都是正确的。案例学习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是比较有影响的,搞得最有声有色的是哈佛商学院。(2)思维非定势化。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没有定势思维的束缚,思维充分发散,以解决具体问题。(3)结果非惟一化。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案例学习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分析过程。

2.案例学习的步骤。

(1)找到学习的案例。应该说“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有待我们去发现。同时我们在学习时,需要灵活选择不同时间、地点、人物的案例。重庆外语学校的学生从课本中找“案例”,他们把初一语文课文《羚羊木雕》改编成剧本,这样,每一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刻画人物。尽管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但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去做。全班47人写出了47个《羚羊木雕》的剧本,很有创意。(2)找到学习的同伴。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人或事就不同,要能对同一案例进行学习,就需要有同样的兴趣,不然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营造合作的环境。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讨论、争论的过程,这就需要营造合作的环境。重庆50中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条件不好,但通过一个学期的案例学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发表的意见也很有见解。同时,教师听课,不是执教老师安排内容,而是由听课的教师确定内容,并由听课教师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改变了有的公开课“作秀”的弊端。

五、课题学习法。

课题学习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一条良好途径。

(1)学习生活化。指学习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或交叉的问题;也可能是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或是偏重于实践方面的问题。如重庆市沙区实验第一小学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学生不喜欢佩戴红领巾,针对这一现象,学生确立了“学生不喜欢佩戴红领巾的原因调查”的课题。他们所选择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分析结论等都是开放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选择的切入口、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表达成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学习多维化。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层意思是学习结论的多元性,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如重庆市高新开发区森林小学的学生为了了解自然水与纯净水的不同点,他们分别选取这两种水,泡同样的茶,养同样品种和相同尾数的金鱼,发同样品种的黄豆芽,种同样品种的蔬菜;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并每天记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着学生学习的探索性。

(3)学习活动化。指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庆28中的几位学生对流经学校的一条河流“清水溪”进行考察,了解清水溪被污染的原因。学生们徒步逆流而上,发现有几家工厂直接向河水排污;有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清水溪,并有居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中。这些学生每到一个河段就取一瓶水样标本,然后拿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河段水质情况并分析水污染的原因。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力。

2.课题学习的步骤。

课题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即学生通过学习或生活环境,确立研究的课题,并创设一定情境。如重庆市合川一中的学生确立“烟草对人的危害”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观察吸烟人的姿势,调查吸烟人每天吸烟的多少,走访烟草专卖店等。创造问题环境就是让学生处于研究的氛围中,进入研究状态。(2)实验阶段。第一是搜集与分析材料。学生应掌握实地考察、实验访谈、上网、查阅书刊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要能判断真假信息,选择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第二是制定研究计划。第三是调查研究或实验。学生根据获取的材料和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其他同伴或教师讨论,论证自己的观点。重庆市酉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酉阳实验小学的学生选择了“下岗工人的现状调查”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学生设计问卷,了解工人下岗前后的生活,采访卖服装的阿姨,调查蹬三轮的叔叔……形成了一份“酉阳县下岗职工现状分析报告”,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3)总结阶段。学生课题学习的关键是了解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研究过程中,学生间相互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表达的形式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大多数学习者也可能没有形成结论、写出研究论文,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因此,评论课题学习的方式是多元评价,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学习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如反思学习法、发现学习法等,但以上五种应该是最基本的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就可能创造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第三篇】

开学了,我升入了六年级,是全校最高年级,学校对我们各方面都严格要求,我也想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当中,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

1、每天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做到书写工整、美观,特别体现在语文的作文中。

2、每天坚持做到有30分钟读书时间。看报纸、课外书籍,坚持摘录好词佳句,丰富语言。

3、针对数学计算马虎的问题,每天保证10分钟的练习时间,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4、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对当天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当天出现的作业的错误及时改正。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

5、写好单元总结。每学一单元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分类、查找漏洞,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6、每个星期去一次新华书店,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以上是我的学习计划,我一定按照计划去做,朝着三好学生的方向努力,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毕业生。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第四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以测验、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科学业评价传统提出了挑战。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评价,应以包含读写听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质为评价对象。遵循综合性、主体性、超前性等原则。采用多主体参与的等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全面、综合、动态的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与反馈调控功能。

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中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首先,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其次,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1]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第四,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是受测者。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评价的内容结构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强调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内容评价,对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试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被忽视。同时,在制定评价目标及作出评价反馈的环节上,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由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表现资料的积累分析出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倾向,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智力,也可能是几种智力;各种智力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在评价过程中,还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应该与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证体现不同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体现在形式上不仅有教师评、学生自评,还有学生互评、家长评。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也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可变性的主张,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并且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过程,强调收集日常资料的重要性。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直接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学论及中学各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此确定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为: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前四项采用等级评价,后四项运用质性评价。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以及有关语文素质培养的论述,并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确定阅读评价项目可以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项目可分为: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修改文章能力;听话项目分为:听知能力、听评能力;说话项目分为:语音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语音、表情、手势表情达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

1.综合性。首先从评价内容看,注意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并重,由中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综合构成;其次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现状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等级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等,重视学生日常表现观察记录与综合性学习代表作的收集与展示;另外从评价的时空角度分析,不仅评价过去,更重视现在和未来,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而得到的综合效果。

2.主体性。首先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广泛。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目的是尽可能使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其次是评价对象具有主体性。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而且作为评价对象也具有能动作用,可以自己保管评价表,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3.超前性。本评价旨在寻求学生语文素质的积极发展,并预见未来,指出发展了的学生需要扬长避短之处,为学生的未来语文学习做准备。

(一)等级评价框架的构建及实施。

1.框架的构建。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并考虑中学各阶段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及中学生身心特点,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评价框架确定为:(略)。

根据以上内容在中学不同阶段语文素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各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与学生及有关人员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评价要点、标准和评价等级。

2.实施步骤。

首先,在每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本人按照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单元涉及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进行现状评价。考虑到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在等级评价中不采用学生之间的互评,淡化学生间的`等级比较,而是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长处和优点,避免产生互不服气的现象和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家长对子女具体学科素质的了解甚少,因此家长主要评的是子女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在等级评价中如果简单套用多主体评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在家长与教师、同学与同学之间造成误解,影响评价目的的实现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最终会费时费力而且对下一次评价的实施增加无形的阻力,所以在等级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选择需要慎重。现以高一年级小说单元阅读的现状评价为例(见下表表略)。依据高中语文的特点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势,将阅读项目定为认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然后由教师把每次的现状评价结果记录到形成性评价表中,根据几个单元的评价结果分析指出学生的发展趋势(见下表表略)。

(二)质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质性评价与等级评价一样是经过多次观察记录来完成的,体现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及同学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专题与学习方法的选定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对某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用叙述性语言进行记录。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对以上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本人也要通过自我反思作出评价,以寻找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质性评价特别重视日常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下表是质性评价的记录表。(表略)。

通过分析等级评价和质性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作出诊断,指出学习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预期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潜力,最终交给学生一张能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表:(表略)。

本表由学生本人保管,以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对照分析,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和进步。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在许多方面都能适应现代语文课程改革与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但是,在该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

1.如何使评价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教师认为进行评价是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迎接全市(区)统一考试之外另加的环节,他们不仅要做好日常记录,还得花专门时间组织实施、评价总结和分析反馈。这种评价与教学两张皮的传统观念与做法,使得任何科学合理的评价改革都难以顺利进行。

2.如何使教师专业素质在实施评价中得到拓展,把教师和评估者这两个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过程自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组织、实施、记录并反馈,因此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还是评估者。但在现实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准备、认真施教,而评价只是随便找个时间发发表格,再收上来,根本不注意评价变量和学生心理的调控,从而使评价最终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3.如何协调评价与考试的关系?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并不是要完全替代语文考试,它只是针对考试所暴露出的问题加以解决。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素质的方式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传统。并非有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考试虽然有其弊端,但也有别的评价方式所不具有的长处。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合有效适时的语文考试才能最终达到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发展的目的。但在改革初期,二者之间仍存在师生难以理解的矛盾,所以如何合理安排考试内容、次数、时间,以及如何发挥评价与考试的综合效果,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4.如何解决传统的学生评价观对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影响?尽管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做的项目,但大量的工作可以通过特定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技术问题并不是最难解决的,最难一时转化的是评价所涉及人员中的评价观念。当习惯于被人评的学生拿到一张让自己评价自己及同伴的表格时,反而无所适从,大部分学生在宣泄着长期以来被低分数评价的不满,在“本人”一栏里非优即良。家长在由自己评价的一栏里没有写下对孩子的评价,却满是诚恳地要求教师严厉执教的话语……所有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只有克服传统评价观的影响,广大师生及家长才能正确认识评价主体问题,恰如其分地充当评价主体。

注:

[1]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参考资料: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basicbooks,1983.

3.祝新华.语文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1995,(11).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创新【第五篇】

六种原因: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渡是第三个原因。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6、每年高考都会产生新的题型,三十多年高考使物理题型越来越多,而减负课时越来越少这是第六个原因。

接下来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提供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其实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16 2717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