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一篇】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1篇精读课文,是本册8篇老教材中的其中1篇。这是1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三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情境感悟。
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四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五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目标: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
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
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
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
7、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
8、小结: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贝多芬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三、拓展阅读,感悟联想。
过渡: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文章的联想是分不开的。像这样在实在事物描写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更生动了,表达感情更深刻了。
1、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出自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荷花》的片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2、课件出示两个运用联想的语段。(许多事物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置身于这片藤缠蔓绕的古树林中,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幻亦梦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河水里游鱼的窃窃私语,仿佛看到了浣衣的村姑,把河沟点缀得五彩缤纷……——石平《古村历溪行》)(同步阅读教材)。
(1)自由读两个语段,思考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交流第一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男女生合作读。
(3)指名读第二个语段,交流第二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
(4)发挥想象,由第二个语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作者刘再复在乐声中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段末用了省略号,等着我们同学们来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5)从这两个语段中,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出示文章《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同步阅读教材)。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郭风。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桕树的枝丫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啊,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啊,真的,真的,又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啊,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快速阅读,画出文中联想的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
(3)写法指导:听蟋蟀的叫声,作者浮想联翩,优美的文字从笔尖飞泻而下。看同学们的表情也想牛刀小试了。别急,咱们现在就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写个片段和作者郭风媲美。
(4)听音乐《森林狂想曲》,练写片段。(希望同学们也能巧妙运用联想、想像,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5)学生交流所写的片段。
四、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飞天扫帚、隐身衣、冥想盆;会绑住人的树根、会飞的钥匙、会眨眼的画片;能起死回生的魔法石。这些对于同学们一定充满了诱惑力,这些尽在小说《哈利?波特》中。这部小说通篇是联想和想像,内容曲折有趣,我期待着同学们和我交流读后的心得。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七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八篇】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九篇】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师:刚才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师: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读得响亮。
师:看到这个“曲”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师:同学们,语文课可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文字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直接《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
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是兄妹俩的想象?-----“好像”
师:真好!这种用心读文,抓住词语……的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皮鞋匠和盲姑娘是一边听着乐曲,一边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大概就是情由心造、境缘曲生呢?
(课件出示:境缘曲生)大家来细细品品这个词语?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哥哥产生联想的句子?(课件出示)。
师:哥哥的头脑中一共联想到了几个画面:(月亮初升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师:既然提到了境缘曲生这个词语,那你们来读一读,看看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轻快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课件乐曲的旋律是------的,所以兄妹俩产生的联想是-----)。
生: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板书)。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师:读出来。
生:“他好象面对……”
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
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师: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你来读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这是我们从文字中听出的旋律的变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生:个别读。
(这位同学为什么能读得这样好呢?是因为她进入了故事中去,如临其境,舒缓处就来它个舒缓,激昂处就还它个激昂)。
师: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在座的老师们听!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师介绍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问:为什么笑,猜对了吗?看来我们都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这首能让我们的思想蹁跹起舞,灵魂自由飞翔的《月光曲》,它的作者就是----贝多芬。(课件介绍贝多芬以及名言)。
二、融入文本体会经过。
(一)师:让我们牵着文字的手,一起去聆听月光曲背后的传说!(浏览课文1---3段)。
教育工作者的月光曲教学设计【第十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下一篇:学术会议与教学的关系(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