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标准的教学设计【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

杠杆(第一课时)

制作人:

林泽南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能在杠杆上找到它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实验方法

(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5)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重点

杠杆的定义,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具

新媒体课件、剪刀、镊子、杠杆、钩码、常用工具(学生自带)

课时

3课时

环节

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视频播放、讲故事、工具展示

播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象的重力的视频,结合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书本P76页图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宫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简单机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杠杆。

观看视频

出示工具

讨论

新课

通过生活实际工具总结规律

导学案练习

通过数学进行知识迁移

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和检测

师:钳子、剪刀、镊子、天平等工具,他们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共同个特征呢?(生:运动、围绕一个点转动)

小结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

师:在生产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杠杆?(如跷跷板,铡刀、开瓶的起子、剪铁皮的剪刀、撬棒、钳子等)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杠杆都是直的吗?(不是)

师:如图所示,给你们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头?(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画图和杠杆的定义解释杠杆的五要素。

师(画出简图):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我们将这个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称之为---支点(板书)

活动一导学案:找支点

师:在杠杆上有力的作用,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阻力F2

师:五要素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还有两个叫做力臂,与动力相关的叫做动力臂,与阻力相关的叫做阻力臂。通过书本上描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复习一遍点到线的距离怎么画?

活动二导学案:点到线的距离

师:将刚刚的画法迁移到力臂上,尝试训练。

活动三导学案:画力臂

师:力臂一定要在杠杆上?(不是)

提出问题:跷跷板中,能否用一个小孩撑起三个大人?

活动四设计探究实验

师: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那我们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长短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转动,我们选取哪一个比较好呢?(静止---水平静止,方便测量力臂的长度)

思考:

甲乙两幅图同时处于静止状态,要选择哪一幅图?为什么?

(选择甲,水平静止时力臂刚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总结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分组小测(5min)

投影多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定义以及五要素,还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通过工具总结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画图进行数学知识点向物理知识点的迁移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两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实验小测,互相评分

每个同学只测一组是为了节省时间,搜集多组实验结果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

杠杆

一、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标准;模块化教学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学习本专业的入门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更重要的是,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本专业的兴趣。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要做好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工作,首先应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会计》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制定《基础会计》课程标准,首先应注重基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记账基本流程的训练,一般会计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都要用到《基础会计》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并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单项考证要求。

具体制定课程标准时,可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在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责、任务为依据,进行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模块任务为驱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训练和培养。在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后,我们设计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两大学习领域,即课程的两大主模块――会计职业认知模块、会计职业技能模块,突出会计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块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后,各教学模块除列出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就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优于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填制会计凭证”教学模块中,模块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学会根据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并正确地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归档;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并指导学生按填制会计凭证的工作过程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在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在各教学子模块下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并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比如在“会计职业认知”部分,我们意识到《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基本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这一部分又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的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财务部门、请企业专业人士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会计大门,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实训室中,通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了解到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在设计实训资料时,教师应注意与前期工作任务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他们在“登记日记账”工作任务中已完成了的银行日记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查找未达账项的工作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在沟通合作中体验到四种未达账项的形成,既而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总之,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教学任务及顺序安排应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任务,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三、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思想,并精选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在编写体例上,应注意有情景或案例导入,且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方面,目前的教材大多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会计凭证”之后,另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借贷记账法”之后,而“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连续编排。两种类型教材各有特点,前者注重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后者更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笔者认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而言,后一种更为合适。

(二)教学建议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涵盖面,而且可以使比较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会计账簿》一章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用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教学资料、互动练习,网上学习社区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另一层面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块工作任务的要求,建立考核评分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并对各模块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单一的考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应该更为全面。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学生和企业等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田凤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关键词:软件“准职业人”;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4

1 软件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缺乏实用技能。在实际项目中,客户首次接触软件时关注的是界面风格是否美观、大气、整齐一致,询问是否有能够给自己工作带来便利并解决问题的功能;而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训练主要以完成基本功能为目标,所以在应对实际项目时,他们总认为软件项目的界面交互式设计是美工的事,以软件实现功能的多少来衡量自己开发能力的高低。

缺乏分析能力。很多毕业生习惯于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很少有人在做项目之前先使用有效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和原型与客户交流,缺乏软件开发的条理性。很多人只对编程感兴趣,对开发需求、系统设计、组件重用、技术评审、交互设计、版本控制、测试驱动等重要实践步骤不予考虑。

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多人一起开发一个项目时效率极为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通常不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容易武断。为此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提出了基于“企业学院”的“知训合一、课证相融”软件“准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符合软件“准职业人”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符合软件“准职业人”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思路。第一条主线以软件企业“准职业人”的职业成长路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来感知职业环境氛围、职业岗位流程,培养职业岗位素质、技能,体验岗位能力需求,逐渐从Freshman(新员工)转变为Junior(正式员工),最终成长为Senior(核心骨干)。如图1:

第二条主线按照软件企业项目开发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实施。毕业生常抱怨“以往的实践没有开发真实工程项目的经历,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选取当前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的快速原型开发法,按照“项目规划-需求分析-软件开发-多次迭代-逐步完善项目原型-软件测试-项目验收-软件维护”的真实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序来进行项目的实施。如图2:

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的教师跟企业的项目经理配合,共同完成。在项目经理进校园这个环节,不将模拟项目带到学校来,而是由项目经理带领学生,按照学校的需求定制开发系统,比如食堂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系统等,项目开发完全产品化。并希望产品未来能够对外推广,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接受全真项目锻炼,相当于在毕业时学生就已经有了真实的系统项目开发经验。如图3:

技术迭代: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不同技术结构的开发技能。

设计迭代:培养学生软件设计及架构思路。

项目主线:一个项目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保持思路连贯性。

3 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以《项目实战为例》)

逆向制定教学内容。通过对典型职业岗位程序员,拓展职业岗位测试员、界面设计师、技术支持的分析,得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共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再结合第二条主线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对选取出来的内容,再按照第一条主线职业成长路线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科学设计了入职培训、食堂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系统,将专业技能和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

各阶段实施过程。(1)入职培训。入职培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管理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培养员工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培训。比如完美表达的训练,地雷战的训练,摆造型等。(2)食堂管理系统。这是为试用期的员工而设计的。在企业里试用期由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完成项目的开发,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在这里由老员工(教师)带领新员工(学生)来理清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从项目背景介绍到解决方案的给出再到项目开发、项目测试、项目汇报直至项目总结,重点介绍企业级开发中涉及到的技术要点,以及这些技术要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并形成体系。(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系统。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将项目划分为项目策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项目总结六个任务。在本阶段我们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正式员工,由学生主体来完成项目的开发。在分组时充分考虑每位员工的特性。岗位分配的原则是从前两个阶段的考核结果中提取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界面的友好性设计,功能的完整性,技术含量的高低,测试水平等制成图表,从图中将清晰的显示每位员工的优劣势所在,在进行岗位分配时注意扬长避短。比如某员工在界面设计性方面显示出较强的能力,而他的编码能力则显得相对较弱,在岗位分配时可以给他分配一个难度相对较低的模块,同时让他兼任界面设计美化的工作。要求每位员工每天给出日工作日志,每周给出周工作日志。需求分析阶段主要由项目经理完成,同时穿插对技术支持和界[]面设计师的培养。比如在需求分析的前期由技术支持先与客户沟通,将收集到的有用的信息反馈给我们的项目经理。在这过程中教给技术支持一些实用的技巧。在需求分析的中后期由界面设计师不断的构建项目原型与客户进行沟通,直至客户满意为止。再比如软件测试阶段,由各组根据项目经理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完成集成测试、数据库测试和系统测试。

4 实训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做载体,扎根企业,引用企业标准,共享企业资源,借鉴企业机制,熏陶企业文化来培育人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所学知识去提供技术服务,开发了我院的工资查询系统,同时还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自主开发,比如市科技项目“南通市主要农作物生产信息化网络共享服务平台”的子课题“南通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数据库”;“长江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等。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批学生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也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舜德,张琪。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多层次实训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5).

[2]李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0).

[3]史玉珍,李波。基于。net的软件实训体系构建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高中英语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求我们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当中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以前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既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中寻找突破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宽松的英语氛围里,学生才有交际的勇气。只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畅所欲言,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互动,平等参与,气氛热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好心情,催化学生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关系。这种氛围有利于课堂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入口点,做到“主动,生动,互动”。“主动”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互动”要求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交流合作,彼此沟通。“生动”要求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新颖独特,详略得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所以教师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事新闻,适时得当,富有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环环相扣,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听说法、交际教学法等,灵活开展课堂,并且要方法得当,切合实际,激发兴趣,媒体得当,板书合理工整等。对此,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当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所教学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巧妙、灵活地进行课前导入,是关系整堂课成败的关键。导入大致有图片导入、多媒体影片导入、实物导入、视听导入、巧问导入、游戏导入等。

2.巧用体态语,激活英语课堂。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内容的80%来自视觉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能有效辅助课堂的讲授。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体态语和有声语的相互配合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恰当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

3.语音基础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前提。语音是语言的载体,只有正确发音,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语音训练实质上是听和说有机地结合的模仿性的实践活动。我们强调让学生多听录音,每周都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跟读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模仿,学习地道的英语语音和语调。还有在平时课堂上多听磁带和对英音和美音加以区分,避免南腔北调,不伦不类。对于一些难发的音,适当地讲解和让学生操练,让学生掌握其发音要领。并且让学生注意连读、爆破、重读、轻读等在句子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4.在实践中学习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已经由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即“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5.适当纠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措施。基于口语的特点,学生在交际时没有时间准备和修改错误,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在听学生讲句子的同时进行纠错,或者为了尊重他们而不纠正,都是不合理的。因此,适当适时纠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的关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师纠错时应注意:根据训练的目的和错误的性质区别对待;掌握纠错的时机和方式,切勿中断学生的思路;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

6.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但是要注意和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和潜在的一些资源,防止过度依赖或者不当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的这种现象。比如像PPT的使用,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用四五十张PPT,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不断地在演示PPT,教师跟学生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资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完全为教学的需要而服务,不要因为技术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经验、知识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是课堂资源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设计能把学生的资源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而不要忽略学生作为我们课堂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

7.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或良好的表现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

22 2410154
");